生物化学第七章脂质代谢(一)
掌握
1、脂质的消化吸收
1)胆汁酸盐协助消化酶消化脂质。
小肠上段是脂质消化的主要场所。
条件: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
胆汁酸盐将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增加消化酶与脂质接触面积。
Ø 胰腺分泌的脂质消化酶包括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和胆固醇酯酶。
胰脂酶特异水解甘油三酯,生成2-甘油一酯及2分子脂肪酸。
辅脂酶在胰腺内是酶原形式,分泌入十二指肠后被胰蛋白酶激活。
辅脂酶本身不具脂酶活性,但可通过疏水键与甘油三酯结合、通过氢键与胰脂酶结合,将胰脂酶锚定在乳化微团的脂-水界面,使胰脂酶与脂肪充分接触,发挥水解脂肪的功能。还可防止胰脂酶在脂-水界面上变性、失活。
辅脂酶是胰脂酶发挥脂肪消化作用必不可少的辅助因子。
磷脂酶A2水解磷脂为溶血磷脂、脂肪酸。胆固醇酯酶水解胆固醇酯为胆固醇、脂肪酸。
溶血磷脂和胆固醇均协助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
2)吸收的脂质经再合成进入血液循环。
脂质及其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


了解
1、脂质的构成、功能、分析及消化吸收
1)脂质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一类大分子物质。
脂质是脂肪(即甘油三酯TG)和类脂(胆固醇及其酯、磷脂、糖脂、鞘脂)的统称。
l 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肪酸酯
甘油三酯为甘油的三个羟基分别被相同或不同的脂肪酸酯化形成的酯。其脂酰链组成复杂,长度和饱和度多种多样。体内还有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DAG)。
l 脂肪酸是脂肪烃的羧酸
脂肪酸的结构通式为:CH3(CH2)nCOOH。高等动植物脂肪酸碳链长度一般在14~20之间,为偶数碳。
Ø 命名原则: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
Ø 脂肪酸组成的种类决定甘油三酯的熔点,随饱和脂酸的链长和数目的增加而升高。
不含双键的脂肪酸是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一个或以上的双键。含一个的称单不饱和脂肪酸,含两个及以上的称多不饱和脂肪酸(分ω-3、ω-6、ω-7、ω-9)。
同簇的不饱和脂酸可由其母体代谢产生,如花生四烯酸可由ω-6簇母体亚油酸产生。但ω-3、ω-6和ω-9簇多不饱和脂酸在体内彼此不能相互转化。动物只能合成ω-9及ω-7系的多不饱和脂酸,不能合成ω-6及ω-3系多不饱和脂酸。
营养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


l 磷脂分子含磷酸
磷脂由甘油或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含氮化合物组成。
含甘油的磷脂称甘油磷脂。

含鞘氨醇或二氢鞘氨醇的磷脂称鞘磷脂。
鞘氨醇的氨基通过酰胺键与1分子脂肪酸相连形成神经酰胺,为鞘脂的母体结构。鞘脂分鞘磷脂(取代基是磷酸胆碱、磷酸乙醇胺)、鞘糖脂(取代基是葡萄糖、半乳糖或唾液酸)。
l 胆固醇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本结构
胆固醇属类固醇化合物。动物体内最丰富的类固醇化合物是胆固醇,植物无胆固醇只有植物固醇。酵母含麦角固醇。
2)脂质具有多种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l 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甘油三酯氧化分解产能多。
甘油三酯疏水,储存时不带水分子,占体积小。
机体有专门的储存组织:脂肪组织。
甘油三酯是脂肪酸的重要储存库。
甘油二酯还是重要的细胞信号分子。
l 脂肪酸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①提供必需脂肪酸。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②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PGI2前列环素。
l 磷脂是重要的结构成分和信号分子
①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端和疏水端,在水溶液中可聚集成脂质双层,是生物膜的基础结构。
细胞膜中能发现几乎所有的磷脂,甘油磷脂中以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含量最高,而鞘磷酯中以神经鞘磷酯为主。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存在于细胞膜中,心磷脂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
②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前体。
磷脂酰肌醇——)PIP2 后者在激素等刺激下可分解为甘油二酯(DAG)和三磷酸肌醇(IP3),均能在胞内传递细胞信号。
l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且可转变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