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超预期,股价大涨超15%,涨价是泡泡玛特的“解药”吗?
新低之后,泡泡玛特终于迎来了反弹。
自去年12月泡泡玛特登陆港交所之后,经过短暂的上涨,泡泡玛特摸上了107.4港元/股的高位之后就开始一路下跌。截至目前,泡泡玛特的跌幅超过了40%,并且近期也是创出了历史新低45.15港元/股。

11月1日晚间,泡泡玛特公布了上市以来第一份季度财报数据。财报显示,2021年三季度泡泡玛特整体零售收入同比增长75%至80%。据此估计,泡泡玛特三季度的营收应该在12.72亿到13.09亿元。
按照其此前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其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7.7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59亿元。由此可见,泡泡玛特三季度营收增长是比较明显的。
受此消息影响,泡泡玛特股价止跌回升。10月3日,泡泡玛特涨幅高达15.15%,录得半年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
但是,尽管泡泡玛特两日股价上涨超过了20%,但其依旧未能完全摆脱下跌趋势。
作为潮玩的头部企业,那么泡泡玛特应该靠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答案是“IP”。
实际上,早在三四年前,泡泡玛特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Molly。据悉,2017年,Molly系列占据了该公司品牌总销售额的89.4%。

不过随着泡泡玛特IP开发速度的加快,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一共有6款IP营收突破了1亿元。且Molly在泡泡玛特整体收入比重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占比为11.5%,相较于去年同期下降幅度约为2%。
Molly系列对于整个营收占比的下降,对于泡泡玛特而言是一种正向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说明在IP的拓展当中,其他系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泡泡玛特发展的可持续性。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三季度泡泡玛特一共发售了39款盲盒。由此可见,泡泡玛特推陈出新的速度也在加快。
相比于产品上的创新,泡泡玛特在销售渠道上也进行了大力的拓展,且隐隐有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趋势。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三季度泡泡玛特新开35家线下门店,门店数量上升至250家。销售额的增幅为40%至45%;机器人店面增加210家至1687家,销售增幅为20%至25%;值得注意的是线上门店天猫和京东的增长表现非常亮眼,增幅分别达到了75%至80%以及270%至275%。
持续增长的业绩背后,是不断被验证的商业模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全球潮玩市场的增幅约为22%,但当时中国市场的增幅就已经高达34%。且该机构还预测到2024年,该市场份额将会达到760亿元。
庞大的市场份额以及良好的变现渠道,吸引了不少企业的目光。今年9月潮玩赛道就发生了三起融资事件,其中不乏一些“大厂”的身影。

不仅如此,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注册的潮玩企业就高达250家。
当下,潮玩市场还处于一个初期的爆发期,未来五年到十年可以预见中国潮玩市场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态势。不过对于潮玩龙头企业泡泡玛特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今年4月,泡泡玛特不少新款盲盒已经涨至69元。其后,泡泡玛特回应称:
第一,是因为供应链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因此采取提价策略以应对成本抬升;
第二,潮流玩具在设计上更加精细,工艺更加复杂也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但我认为,潮玩企业涨价必须谨慎,因为随着赛道涌入者越来越多,价格作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之一,一定会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