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丁丁历险记》系列的创作背景及《丁丁在苏联》

2022-04-16 19:00 作者:jackson骄  | 我要投稿

 

1907年5月22日,埃尔热(法语:Hergé),本名乔治·普罗斯珀·勒米(Georges Prosper Remi),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的埃特尔贝克城。众所周知,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都是充满着变革与动荡,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埃尔热一生的创作。

青年埃尔热

在孩童时期,埃尔热就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德国在布鲁塞尔的军事占领。他经常在学习书本的空白处画满了德国入侵者的漫画。这些童年的经历也让埃尔热从小就关注社会时事,热爱绘画,以及热衷阅读诸如《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等文学作品。同时也让作者有着热爱和平,善良正直的美好品质。这些也在丁丁身上体现了出来。而后15岁时,他在学校的童军杂志上贡献插图,因而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一年后的1924,他开始使用笔名埃尔热,“埃尔热”的发音和他本名开头字母R.G的法语发音相同。

       1925年,埃尔热开始供职于比利时一个右派保守的天主教报社《二十世纪报》(Le Vingtième Siècle)( The Twentieth Century)。他最初是订购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后来成了插图作者,最后担任该报儿童增刊《小二十世纪》(Le Petit Vingtième)( The Little Twentieth)的主编。

1929年,埃尔热在伏案工作

他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当代最伟大的记者们,这些海外特派记者不仅思维缜密,具备主观能动精神,而且富有文学精神及分析能力。像后来的丁丁一样,他们也经常身处新闻事件中心。对比利时人而言,法国记者阿尔伯特·伦敦(Albert Londres)和约瑟夫·凯塞尔(Joseph Kessel)的名字几乎是神圣的。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埃尔热,为后来创作丁丁角色的职业记者身份奠定了基础。

设立于1932年的阿尔伯特·伦敦奖(The Albert Londres Prize),是欧洲最早的新闻奖,也是法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被视为法国的“普利策奖” 。阿尔伯特伦敦奖是法国最高的新闻奖,以纪念记者阿尔伯特·伦敦而命名。

1926年7月,他开始为《比利时童子军》(Le Boy Scout Belge)画图画故事。而其故事《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尔》(Totor, CP des Hannetons)也被公认是《丁丁历险记》的前身。托托Totor也是埃尔热将丁丁历险记的主人公丁丁(TinTin)名字命名的写照。值得一提的是,他也给丁丁配备了一个伙伴:一条忠实的小狗,并且调皮地为其取了一个从前他执着追求过的女同学的名字:米卢(Milou)

从当时的托托尔来看,已经和丁丁的形象十分相似了

       1929年1月10日,《丁丁历险记》开始在《小二十世纪》上开始双周连载,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与许多其他作家画家的情况不同,作为奠基之作的《丁丁在苏联》,它并没有被广受欢迎及了解,甚至在我国内地也得不到公开的出版。究其原因,是受到当时欧洲社会氛围及报社社长的政治偏见的影响。那时,令埃尔热心驰神往的不是苏联,而是美国。美国自1918年一战后至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前,其不仅处于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文学艺术的创新更是繁多。要知道,《丁丁历险记》是以连环画的方式展现的,而在当时连环画在欧洲尚不是普遍主流的创作方式,并且也是在20世纪初受美国的影响而逐渐流行开来。

埃尔热和华莱士教士的合影

结果,他的上司《二十世纪报》的社长诺贝特·华莱士教士(Abbé Norbert Wallez)是个极端坚定保守的右派分子,他向埃尔热“强烈建议”丁丁应该去苏联进行采访调查,以“告知”该报年轻读者有关殖民主义,共产主义的“真实样貌”。因此,埃尔热只得借鉴手头上唯一的一本参考书,还是社长给他的,刚刚出版的约瑟夫·杜耶(Joseph Douillet)的著作《面纱后的莫斯科》(Moscou sans Voiles)。

当时埃尔热手上唯一的一本参考书

       尽管现在众所周知,在该书上发表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虚假的,并且要的就是起到鼓动宣传的作用。遗憾的是该书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还是被埃尔热收录并改编在了《丁丁在苏联》中,包括强迫选举、为欺骗外国游客而制造的假工厂等等。丁丁看着英国共产党人参观工作中的工厂,这些工厂实际上是舞台布景,这就是那些苏联人愚弄那些仍然相信红色天堂的人的方式。埃尔热还描绘了一个事件:国家征用富农的粮食。而这些类似的事件就发生在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及后来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杜耶以非常恶劣消极的眼光描绘了当时生活在苏联的人民以及布尔什维克党员,并以此大肆抹黑苏联。除此之外,埃尔热也受当时西方“黄祸论”的影响,该书中也有十分偏见的内容。因此《丁丁在苏联》也很难引起众读者们的喜爱和认同。

正在参观工厂
虚假的工厂

被恶意抹黑的苏联人民委员会选举情况
不言而喻

       终其一生,埃尔热一直认为丁丁的苏联之行是他“年轻时的罪过”。这是唯一一本他从未改成彩色出版的画册。直到1973年,为了不让盗版泛滥,他不情愿地再版该画册,把他作为《埃尔热档案》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封存起来。不过正如其他艺术家的处女作那样,也会有着各种缺点瑕疵。


逃走之后,剧情很突兀地转到回旅馆写报道,人物的表情及细节刻画也基本没有

连载《丁丁在苏联》期间,埃尔热也自然寻求了很多帮助,从而在后续作品中在不同层面中日趋完善。不仅人物细节方面越来越生动饱满,更在故事情节推动方面慢慢探索并总结出一套相对成熟且有趣易懂的故事叙述方式:即出发探险——高潮(与坏人斗智斗勇)——正义伸张。 最大胆的是,埃尔热也决定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加入贴合当时社会真实的各种事件。为了追求并确保准确的信息和最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他也决定仔细搜寻,并从各个渠道带回并确定第一手资料。他并没有也不可能都亲身到丁丁要去的国家做实地考察,但是他都尽他所能学习了一切与创作相关的东西。埃尔热会收集当时各种报章资料,并在后续作品中涉及历史人文领域,甚至是科技领域时,经常往返于国家图书馆,各种博物院,甚至请教相关专家或技术人员。这也同时解释了他尽管不算是个高产的作者——50年的创作生涯中丁丁的“历险“只有24次,但每部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埃尔热与自己工作室的同事们进行创作交流

       这种基于事实基础上的漫画故事,正是埃尔热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他希望他的作品不仅给青少年儿童带来单纯的快乐,而且还能从陪伴丁丁冒险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有趣的历史知识甚至是科学知识,这也能进一步吸引着小读者额外地去发现更多知识。这,不正也有知识启蒙的理念在内么。埃尔热曾经说道:“丁丁是为从7岁到77岁的人创作的“。这种立意之高,让其他普通漫画只是纯粹让读者图一乐的工具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埃尔热也当之无愧被誉为近代欧洲漫画之父。


PS:

埃尔热:都2022年了还在玩我的老梗


《丁丁历险记》系列的创作背景及《丁丁在苏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