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的尴尬,更是美国的失语,马克龙的格局,终究是没学会
4月初,冯德莱恩就跟随马克龙一同访华,当时中方就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对待马克龙是鲜花夹道、美酒相迎;对待冯德莱恩则显得有些“冷淡”。感受到中方态度的她,也是暂时选择沉默不语。只可惜,这样的状态只维持了两个月,无话可说的冯德莱恩,只能再次捡起中国议题,鼓吹对华“去风险化”。但是这回遭到了法德意荷四国的强烈反对。

面对冯德莱恩的错误言论,欧盟官员直言:“我们是欧洲,不是美国。”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一方面是在暗讽她是美国的代理人,处处是在为美国说话,没有为欧洲说话;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欧洲战略自主,摆脱美国控制的意愿。

按照冯德莱恩之前的计划,本月20号就会公布新一版的经济安全战略提案,目的当然也是很明确,仍然是想要强迫欧盟“对华脱钩”。之前两版都遭到了其他国家的“担忧”,这回更是直接反对。可见,即便是在西方阵营内部,“脱钩论”也没有生存的环境。
与冯德莱恩的尴尬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龙。自从上次访华之后,马克龙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带领法国追求发展,更是在西方内部 掀起了一股“对美脱钩”的浪潮,展现出了国家领导人的真正格局。

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此次冯德莱恩的“脱钩”领域仅为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特定领域,但还是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我们以半导体行业为例,之前德国为了实现芯片本土化,下了血本批准了大批补贴,其中英特尔公司就拿走了68亿欧元,英特尔也是嘴上说的很好,号称要在未来十年内投资880亿欧元,在德国东部的马格德堡市,建一个全世界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但是在项目快要落地的时候,英特尔临时变卦,要求德国政府加钱到100亿欧元。面对这样的勒索,德国政府直称“给不起”。而且就算这个厂最后建起来了,上游的各种零部件和化学材料都要依赖进口,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芯片想要完全自主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德国只是欧盟经济发展的小小缩影,绝大多数国家都和中国贸易密切,不愿与中国为敌。俄乌冲突持续这么久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美国的根本目的其实是放血欧洲,而不是保障他们的战略安全。

众所周知,冯德莱恩虽然是欧盟委员会主席,但是本质上是美国的传话筒,冯德莱恩此次在欧盟遇到的尴尬境地,也就意味着美国战略在失去市场。欧盟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完全可以选择一条自主发展之路,一昧跟随美国,只能是路越走越黑,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