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播女孩重度依赖:仅仅只是主播吗?

2023-08-27 19:07 作者:bili_83058930516  | 我要投稿

这两天在学前端的东西,页面布局整得我脑壳痛。摸鱼的时候看到了点东西,有感而发,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8.27注:前面的前言大概是我8月15日左右写下来的,写了一小半摸了。现在想想还是写完得了。不过现在不是前端整得我脑壳痛,是做后端考核整得我脑壳痛。这只是篇有感而发的杂谈,难免有知识性错误和诸多逻辑上的疏漏,还请斧正。

这游戏大火的时候我恰好在读高三,一年之后补了票,三月的某天突然兴致上来了,一个晚上通了全成就。鉴于点开这个标题的大概都玩过或者至少云过了,我就不多说了。

作为一个可能的互联网从业者,对于这款游戏中作者借糖糖之口对互联网做出的笔伐,我自然多少是有点。不过这种笔伐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中国式家长对于电脑的看法:电脑害人,孩子不该早接触电脑,应该管着孩子。所以糖糖这个角色某种程度上在这方面塑造得还挺成功的——代表了大众对于互联网一笔带过的观点。

我们且不论这种以偏概全是否是负责任的,先提出第一个反问:没有互联网,社会一定更好吗?

暑假摸鱼的时候在图书馆看过一本书,叫《日本青少年蛰居的社会文化透视》,可惜看了大概四分之三的样子就去做其他事情了。顾名思义,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了日本青少年的蛰居现象——其实已经不止青少年了。我记得书里有几个例子,讲三十岁乃至更高年纪的啃老族,把自己锁在屋子里。

这本书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分析十分不错,可惜时间有点久远,我有点难以复述了。为了避免误导读者,也不强行去记忆了。

但有一点,那就是经济。我们初中开始就复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往小了讲,经济影响每一个人的吃穿住行;往大了讲,经济就是社会的动脉,调配着社会的各种资源。在这种资源调配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社会角色,演化出各种文化。

而互联网并不在这最底层。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力量。

人首先要吃,穿住行相比于吃都可以往后稍稍。吃可以说是约束所有生物的一个痛点,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生物界的一种展现。只有拥有足够多的能量,才能驱使细胞正常活动,才能维持生物体的稳态。如果吃都不成立,那么人就直接给废掉了。

对于一个分工社会来说,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从事与吃直接相关的行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要依赖的农业人口越少,就意味着能有越多的劳动力去促使其他行业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的水平。

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该怎么分配农业资源?这就和经济相关了。不往更深层次去讨论,我们浅层次推导一下。社畜为什么要上班?因为要挣钱。为什么要挣钱?因为要用钱换吃的。为什么要换吃的?因为人不吃饭就会死。与此同时,钱的功能又不仅仅在于换吃的,作为一般等价物,钱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物质大门去填满空虚的欲望仓库。一瓶快乐水三块钱,但是你三块钱掏不出来,又如何快乐?

而互联网——起源于阿帕网,正式诞生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作为“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说是虚拟世界,但是里面的一切又并不虚幻,它到底是作为现实的延伸而存在的。

90年代还是少数人才能接触到互联网,00年许多家庭开始接上信息高速公路,直到10年,安卓机与ios的出现让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更多的人与互联网相连。互联网产业也由此在10年得到了新的突破。

作为一个多多少少接触过一点产品理念的人,产品,至少是互联网产品,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业界普遍认为从高到低可以分为这么几层: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越往上层走越和公司的整体业务挂钩,越往下层走越和用户相关。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决定一款产品对于公司是否有用的就是战略层。产品能否给公司带来利益?产品是否有变现的潜力?产品能否给公司带来持久的影响力?等等等等,这些是在战略层进行考量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曾经免费(至少我印象里如此)的钉钉、飞书等这两年开始谋求变现,曾经不限制会议时长的腾讯会议也开始限制免费用户的会议时长。公司财政不是无底洞,资本也不是做慈善的,他到底是要谋求增殖。

而对于一款能够实现公司利益的产品来说,做得越让用户上瘾,越让用户觉得离不开,那么它就越成功。如何做到?那就要深度把握用户需求balabala。

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我们先不谈主播,先说说网文和这两年崛起的短视频。因为如果你挤在公交车上,有时候会发现绝大部分人都在使用这两种产业相关的产品。

纸媒文学的迅猛发展是随着印刷术崛起的。但是早期印刷术是人力驱动的,成本偏高。而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出现了滚筒式印刷机,由此产生了“便士报”的现象,报纸价格变低,销量由此猛增。

在文学史上有一个“纸浆杂志”的年代,采用廉价纸张、廉价印刷和廉价作家的组合,将杂志成本压低,由此也将杂志价格压低,使得许多工人阶级也负担得起价格——而他们也需要纸浆杂志作为繁复劳作之后的娱乐读物,由此也成全了纸浆杂志的销路。通过低成本,纸浆杂志大量销售,开拓了自己的市场。顺带一提,美国科幻的起步就是纸浆杂志时代开始的,而那时的大多数科幻故事实际上就是把牛仔救美的故事直接搬到了太空。但是也正是因为纸浆杂质的大量出现,让许多科幻名家能找到投稿渠道,由此奠定了自己的名声,这是另话了。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文崛起,某种程度上就像是纸浆科幻杂志的一种再现。相较于传统纸媒来说,移动互联网下的网文受众群体更大,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它可以到达连纸浆杂志都不及的地方。而他需要维护的,仅仅是中心化的设备、开发团队、运营团队和编辑团队,不用再考虑分发的成本。对于用户来说,文字的售价被压低到可以随意支付的地步,而他们需要这样一款产品去排解在公交车上的乏闷。于是乎,用户公司两全其美了。

所以我们实际上能够发现,网文现象不过是20世纪纸浆杂志的一种再现。需求实际上一直都摆在那,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这个需求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被满足了。

而短视频呢?短视频实际上是对网文需求的一种升级。在我们上述的讨论中,用户需求一直不是“为了阅读文章”,而是为了娱乐。所以这也决定了网文的核心功能是娱乐大众——而这也是成为网文优秀作者的关键。当然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都得是无厘头搞笑,这一点就不详细讨论了。

而短视频能够发展,其原因就在于它也能够填上娱乐这个需求。短视频时长短,信息碎片化,恰好适合打发等公交这种零散的时间。相较于看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说,时长更短的短视频由此有了更多优势。而随着4G网络的发展,视频加载速度提升,为短视频的崛起提供了基础的条件。此外,相较于一维的文字,三维(文字、视觉、听觉)的短视频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感官方面的冲击。无论如何,归根结底,它所满足的需求也不是“用户想看视频”,而是用户希望娱乐。

《娱乐至死》这本书我溜过一遍,但是和《乌合之众》一样,给我的印象不算深刻。那本书是吐槽电视文化的,然而现如今,电视文化已经让位给了互联网文化。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你还记得上次打开电视机是多久吗?

但是电视的存在,其意义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娱乐。但是电视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很多时候只能是电视台影响受众,却不存在一条即时的反馈回路。换句话说,用户是无法随心所欲去影响电视台的节目表安排的。当然,电视台也会进行一些调查之类,但是相较于互联网,那就慢得多了。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了主播,终于再次切入了标题(雾)。

在古代的宫廷里有时会有这么一个职业:弄臣,说白了就是宫廷小丑。弄臣与君王互动,以言行表演去娱乐君王,同时以此来谋得生路。

而主播呢?通过互联网,观众的信息能够直接传达到主播的眼中,而主播的身影也能通过屏幕直接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给主播打赏,主播以此某得生路。只不过这次主播的娱乐对象不再是君王一个人,而是一群观众。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主播要怎么获得尽可能多的打赏?答案显而易见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娱乐观众。观众越满意,打赏也就越多,主播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

所以,回到《主播女孩重度依赖》这款游戏上去。我们要问的问题也就是标题本身,仅仅是主播吗?不,还有观众。所以糖糖才会去搜罗各色的素材,以此去迎合各种观众的需求。在这种迎合的过程中,糖糖不得不去配合观众,说白了,主播在这个时候就是“电子宠物”。所以我们看到,有的主播甚至会伪造身份去包装自己,为的就是去迎合那部分受众的幻想。

所以我们看吃播,有的年纪轻轻就早逝;看猎奇向主播,有的作死过猛而死——这些主播恰恰就是为了去迎合观众的那部分性癖(力比多),满足观众的需求而损耗自己的身体。比起今天吃战斧牛排的马克(然而马克也是娱乐物,令人感叹),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如一条狗了。他们为了生计去损耗自己,被金钱赶着向死路进发。

另外《主播女孩重度依赖》把流程缩得太短,仅仅只有三十天,而糖糖似乎什么都会,从游戏到热水器无所不包。事实上很多主播的领域都是垂直的,不会太偏离。

回顾以上的点,我们提出几点问题:第一,有的人并不喜欢主播目前的垂直领域。比如某主播主打热水器,有的人就是看不下去。第二,主播是为了娱乐而生的,而娱乐的方式又不只有一种,有的人就喜欢独轮车盒武器乃至真人快打。第三,主播会有人设崩塌的情况,比如各种的信息暴露等等。所以做主播绝非就是坐在电脑屏幕前一帆风顺的事。

然而主播又不得不承担风险,因为从根本上,回顾我们开篇提到的第一点,人得吃饭。而有的人就是以娱乐他者为长,这种人古代能当弄臣,现代就借着互联网做了主播。

如果没有互联网?那不也有搞笑艺人这一类职业吗?互联网的出现,反而给主播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平台,让主播能更加直接地与观众得到了互动。

虚拟主播的出现实际上更加直接地证明了一点:主播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而出现的。皮套能够隐去真人的某些特性,创造出受众希望的特性,从而锁定目标的受众群体。

至于AI主播,我目前的推测是:假若硬件设备的成本能够降下来,电费等费用尽可能的低,模型技术提升(这是最主要的点),那么将会出现更多的AI主播——乃至实现自己搭建的AI主播(或者AI老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这次chatgpt爆火之后,开始涌现许多和AI老婆、AI主播相关的项目:因为语言模型头一次达到了能够初步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能够基本流畅地对话)。

而AI老婆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反应着同一点:人们寻求的是迎合自己理想的东西。至于需要是怎么被发现的,这又难说了,暂且把这个话题搁一边。如果硬要说的话,我目前根本想不出来给项目的测试用例写什么提示词好,这东西真的难以捉摸。有些时候需要并不是自己脑子里蹦出来的,更像是“一见钟情”的感觉——恰好跟自己说不清楚的xp对上了。

所以要下个总结的话,主播的行为,仅仅是主播本身的意愿吗?它也深刻受着观众的影响,主播与观众形成了一个正负反馈的调节链条,双方已然是互相影响的状态。

至于互联网的作用,它超越了时空将主播和观众贴合在了一起。光缆里的比特流也就是信息,它会带着主观的善良与邪恶流淌吗?然而正是一根根光缆,让主播和观众轻易地结合在了一个名叫“直播间”的地方。当然,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去看,互联网缩短了社会距离,改变了社会结构,这也是互联网主播能够诞生的基础。

当然,作为个体的主播也会忍受诸多的社会压力,因为ta是连接着观众的那个焦点,自然得承担众多目光的注视。有时候,主播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甚至不得不损耗自己的身体,以此换来谋生的金钱。

然而我们应当清楚一点:

这一切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发生,社会距离的缩短并没有改变这一切的本质。恰如《狂人日记》,就算近代社会迅速发展了,然而吃人的事情依然在继续。

至于“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个经典的问题,就交给大家各自判断了。

主播女孩重度依赖:仅仅只是主播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