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人物志---刘濞
其实一定很奇怪,为啥堂堂沛公之侄,孝景皇帝之叔,大汉吴王会和在汉初还是蛮荒的百越之地东瓯扯上关系?这就不得不提到景帝时期闹得全国鸡犬不宁的七国之乱了。
汉初,沛公一统天下,吸取前朝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教训,在国内实行郡国并行制,也就是什么呢。中央直辖的为郡县制,诸侯王的权力如同战国时,区别就是大汉天子比起周王室武力值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当年沛公除了分封同姓诸侯王之外也 封了八大异姓诸侯王,楚王韩信、韩王信、燕王臧荼、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除了驺摇的老上司吴芮,其余的异姓王都不得善终。沛公高皇帝更是杀白马立誓,若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高皇帝驾崩不久,诸吕作乱,凭借着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和诸王的力量平定。汉文帝意识到诸侯王力量过于强大,已经隐隐有了和中央叫板的实力,削藩之事势在必行。

且说刘濞在淮南王英布谋反之事,随着沛公征讨,因其骁勇,受封沛侯。当时,因荆王刘贾为英布所杀,且无后嗣。刘邦担心吴地会稽人轻佻强悍,没有勇猛雄壮的诸侯王来镇服他们不行。但是自己的儿子还年幼,因此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结果在文帝时,刘濞携子刘贤北上长安觐见文皇帝。刘贤就和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在宫中对弈。双方起了争执,刘贤由于师从楚人,出言不逊,景帝刘启一怒之下拿起了棋盘砸死了刘贤。入京的时候还是两人携手,回到吴国,带回的只是儿子冰冷的尸体。刘濞自是对中央心怀不满,文皇帝一故去,更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后汉景帝也意识到,诸侯王尾大不掉,听从晁错的意见,进行削藩。景帝三年(前154),楚王刘戊违犯汉丧制,被罚削去东海一郡;赵王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去6县。刘濞伺机鼓吹晁错侵夺诸侯之地,是为离间刘氏骨肉,危倾社稷,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串通胶西王昂、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举兵叛乱,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这便是七国之乱的由来。
汉景帝刘启见势无法用和谈解决,就启用绛侯周亚夫平叛。吴王刘濞自称东帝,一时间风头无两。
是否很奇怪,故事讲了这么久,似乎和温州毫无关联,很快东瓯人就登场了,东瓯王欧贞复被吴王蛊惑,与七国结盟。但是局势很快就与七国联军的期望大相径庭了,毕竟人周亚夫和细柳营的威名在外。吴王刘濞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在丹徒击败投奔东瓯国后,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欧贞复,于是东瓯王弟“夷鸟将军”欧贞鸣趁劳军之际,暗伏武士刺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欧贞复被改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欧贞鸣被封为“平都王”。
后刘濞之子逃到东瓯王国的邻国——闽越国,利用两小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唆使闽越王攻打东瓯国。东瓯王向汉朝求救,汉军救兵至,闽越撤兵。但汉军兵退,闽越复扰。汉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欧贞鸣战死,其子欧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东瓯全境百姓迁徙中国。汉武帝准许后,东瓯王欧望率领部众4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欧望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除。《汉书·严助传》记载:“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汉武帝派严助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汉兵未至,闽越引兵去。东越请举国徙中国(即中原),乃悉与众处江淮之间。也就是天兵一到,闽越人退回闽地,东瓯王也就顺势随着汉军迁徙到江淮之间的庐江郡了。刘濞也算是东瓯国消失的导火索了。一代枭雄殒命,一个部落小国也尘归尘土归土。
自此瓯越大地上的东瓯时代终结,东瓯王国成为了历史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