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江流 |当非遗和成都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023-10-12 12:10 作者:成都日报评论  | 我要投稿

10月12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拉开帷幕。这是世界范围内首个以非遗为主题,以推动非遗保护事业为宗旨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届时,来自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个非遗项目、5000余名嘉宾及传承人将齐聚蓉城,与市民游客共享非遗盛宴。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成果,不仅凝结成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非遗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多元文明的承载,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瑰宝。非遗作品的传播和交流,能够打破无形壁垒,为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今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作为世界范围内非遗领域重要的活动和平台,成都国际非遗节体现了中国政府作为《公约》缔约国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自2007年创办以来,成都国际非遗节邀请了9000多个非遗项目参展、600余支表演队伍参演,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近6万名代表和2000多万市民游客现场参与,成为宣传非遗保护成果、交流非遗保护经验的国际盛会。
本届非遗节以“共享履约实践 深化文明互鉴”为主题,通过30多项特色鲜明的非遗主题活动,生动展示近年来国际社会履约实践成果。我们相信,穿越时空、跨越国度、各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必将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作为活态的文化遗存,非遗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无论是口头文学、表演艺术,还是手工技艺,从诞生至今,非遗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传承之中,不断适应着新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需求。可以说,要让非遗“永葆青春”,绝不能害怕改变、束之高阁,而是要“活水养鱼”,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将其置于其所赖以产生的生产实践中去保护。

联合新媒体、头部电商、社交电商全力放大媒体及社交声量,本届非遗节将首次打造线上非遗节,并与线下场景有机联动,为非遗节注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驱动力量。同时,本届非遗节将首次举办以非遗品牌相关知识产权交易为主要内容的IP授权展,搭建非遗创新转化平台,大力推进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以云上非遗节、非遗市集等活动促进文旅消费、激发传承发展活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展现更当代、更多元的表达形式,才能推动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在保护发展中照亮城市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座城市历史脉络的见证,更是城市的灵魂和底色。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29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8名,非遗示范载体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作为非遗节的主办地,成都历史文化悠久,非遗资源丰富。无论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绣种之一的蜀绣,还是变脸、喷火令人拍手叫绝的川剧,抑或是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的美食,多彩非遗在天府大地上代代相传、绚丽绽放,成为人们感知巴蜀文化魅力的独特媒介。

图片

保护是最好的传承,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加强非遗场景建设、建设非遗示范社区、打造三大非遗传播活动品牌和十大民俗活动品牌……如今,成都正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非遗节的临近,多项成都非遗将以创新方式亮相,中外游客将在这里近距离地感受成都非遗的万千气象,重新认识这座彰显“蜀风雅韵、中国气派、别样精彩”的世界文化名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愈发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为契机,让我们在非遗传承中涵养文化自信,培育出新时代的城市精神,书写出崭新的发展气象。


观江流 |当非遗和成都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