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對人類歷史完整認識者乃是東方(中國)而非西方】
(兼論中文的獨特性)
(節錄自台灣大學歷史系王世宗教授《東方的意義——中國文明的世界性精神》,第十二章〈歷史與文明〉)
近代以來西盛東衰,因此西方人難免自以為是,東方人則普遍崇洋媚外,二者概非可喜,事實上東西世界各有文化發展難關,而其突破有賴普世性的文明省察。然在求知上,西方認為其困境乃是文明的極限使然,而不覺東方有更為高明的解答,故其向東方學習的意念不強;反之,東方為求急起直追而後來居上,乃於了解本土傳統之餘積極學習西方,故在此文明末期時,能對人類歷史完整認識者乃是東方而非西方。由此可知,以文明歷史進化的程度而言,西方勝於東方,但以體認終極真相的機會而論,東方多於西方,因為西方人了解東方的難度更高於東方人了解西方,雖然此說絕不適用於大多數人。中國是極東,其與西方的對比最是強烈,若東方的求道者畢竟較西方人更可能得道,則中國文明必為探索真理者所不可忽視,此事可由中文的獨特性見得其義,因為真理貫通一切,而中文的獨特性即在其中。上古原始文字皆為象形體系,其後文明進化使象形文字不敷所需,為求精確性的增進與深奧觀念的表達,拼音文字成為新主流,於是人們思考的方式出現劇烈的轉變,然其間原有的差異卻因此驟減;如今世上唯一源於象形文字而轉化成功的主要語文即是中文,這使中國文化傳統因文字持久不變而延續長遠且易於研究,由是中國歷史的悠久既有文獻上的意義,又有求知上的價值,對於探索人類文明的旨趣貢獻良多。尤要者,中文是最適於結論人類最高文明觀念的文字,因為其表意文字(ideograph)的性質相對於拼音文字,更富有「彈性」而較能闡述終極性的抽象概念,西方文字則因文法嚴格與字義精準,反而不易呈現「究天人之際」的思想(此乃「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真理超越理性),例如中文「天人交戰」、「天人合一」、「天」、「道」、「天理」、「求道」等觀點,即非西方文字所有或可以適切表示者,於是可見原為「籠統」的中文在進一步追究之下,其實是富有細膩意涵與概括作用的論道文字。總之,中國文明與眾不同,這一方面表示中國文明並非最為優越,另一方面表示中國文明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因為文明是求道的歷史,而真理具有普世性,中國文明的特殊性使其無法超越世界標準,然亦使其得以呈現此種標準的缺失(最佳不是至善),畢竟中國文明雖不如西方文明,但又與西方文明一致而有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