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风云 第八章 第二节 烽火再燃起荆州
二十年之后的事且放一放,真正被刘裕所考虑的,是一个叫司马休之的人。
司马休之是东晋宗室,桓玄之乱的时候出逃北方,后来和刘敬宣一起回归朝廷,回来之后,担任荆州刺史。
算他倒霉,东晋末年的荆州刺史的下场实在是没有几个好的:桓玄造反被杀;刘道规病死;刘毅被刘裕除掉。但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啊,虽然荆州的实力在义熙八年(412),因为分出了湘州而势力大减。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司马休之觉得,自己可以再努力一下,万一成功地把刘裕干掉了,真的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了呢?
所以,司马休之便开始在江陵搞起了小动作,比如拉拢人心,比如大肆练兵。但是好好的成果却被他的儿子给败光了。他的儿子谯王(悲催,又是谯王)司马文思在建康,什么事情也没有干,就是每天结交侠客之类的人物,并且性情凶暴,动不动就捶人。
捶着捶着,就捶出事情了。
三月,监察部门突然上书弹劾司马文思,罪名是擅自杀害建康城内的官吏。一直想把司马休之干掉的刘裕马上借着这个机会大做文章,把司马文思的亲信一干人等全部杀掉,唯独留下司马文思没杀。
很正常,毕竟是东晋的王侯,自己轻易去动他还是不太好。
司马休之马上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解任荆州刺史一职。可是最后等来的却是自己的儿子,刘裕告诉司马休之,让他好好管教管教自己的儿子。可是他(司马文思)罪孽深重,你要不还是……
司马休之“心领神会”,马上请求废了司马文思。但是对于杀了他的事情却是矢口不提。刘裕不说了,给你机会你也不中用啊!反对我是什么?就是要造反!他命令江州刺史孟怀玉在豫州监督军队,以防司马休之造反。
刘裕一直忍到了义熙十一年(415)。正月初二时,正在过年的刘裕突然发飙,将司马休之的儿子、侄子司马文宝、司马文祖逮捕入狱,随后随便“审问”了几下,就把他们通通咔嚓了。
很眼熟吧,杀刘裕的时候也是先把刘藩给干掉了。
随后的事情就变得老套起来了。刘裕以皇帝的名义加自己黄钺,越过还健在的司马休之成为荆州刺史。随后,刘裕亲征司马休之,刘穆之留守后方。
荆州方面,与司马修之揭发刘裕的罪恶,彻底与刘裕决裂。在荆州搞地下活动的刘裕派大臣如张裕、檀范之通通渡过了长江,逃回到建康。
司马休之很是有自信,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雍州刺史鲁宗之担心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刘裕干掉,于是与儿子竟陵太守鲁轨起兵响应司马休之。司马休之立马派兵占据长江两岸的诸个要塞,意图阻塞刘裕进入长江的道路。
出兵的路上,刘裕继续加紧了诱降司马休之内部的计划。他给司马休之的录事参军韩延之写了一封信,让他认清力量的对比,尽早倒戈归降。
韩延之亲自写信回复:
刘裕您亲自率领将领征伐各地,各地边境上的百姓无不对您敬畏。现在您要讨伐司马休之,我是非常不同意。我昨晚考察过他的品行,我看他品行端正,在他治理下的百姓,无不感恩戴德,他做事情也是往往向您早请示晚汇报的。
现在他的儿子打了人,他已经自我审查,表达歉意了。您竟然觉得不满,他也诚心诚意上表,把自己的儿子给废了,虽然这并不符合你那意思,但是他毕竟是皇亲国戚,这已经很好了吧!可是您却突然动刀动枪,明白人都知道,这不是明摆着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你是不是想着在此之后吞并了他的部众?自己好做大做强是吧?!
告诉你,这把戏太幼稚了,前有刘藩、诸葛长民这样的惨剧,还有谁会上你的当,又有哪位人才敢于投靠,哪个诸侯会诚心诚意的服从于您?我真的不知道你的心是什么想法,是什么状态,你的心是怎么长的呀?!
刘裕,你看见一个人倒下去,又可曾见千千万万个继起的!我们大晋绝不会没有忠诚的人的。倘若天降大雨的话,你必将会为肮脏的洪流冲走,永劫不复!
言辞激烈,堪称东晋末年的《最后一次讲演》,传说刘裕在见到这份对他恶语相向的书信的时候,他不仅没有大发雷霆,发誓一定要把韩延之这个狂妄小儿从江陵拉出来剁了。他反而把这封信展开,对着身边的人们说:你们给我好好看看,以后要好好学习,韩延之这种忠心值得肯定。
对于刘裕的夸赞,韩延之知不知道是一回事。但是老韩为了彻底表示与刘裕有不共戴天之情,干了一件更加缺德的事情。刘裕的父亲不是叫刘翘,子显宗吗?那好,韩延之随即宣布把自字更改为显宗,然后把自己的儿子命名为韩翘。用意在于说明:刘裕,我是你爸爸!你这个儿子这么不听话,迟早要被我干掉!
他妈的……刘裕更是咬牙切齿。老韩啊,老韩,你这个人怎么是这样的。好,你不是说要把我干掉吗?咱们真刀真枪来干一架,看看谁的胳膊硬!
二月下旬,参军将军檀道济与朱龄石之地朱超石从襄阳城出发,同时江夏太守刘虔之也出兵屯住在三连城,以接应檀道济与朱超石。问题是刘虔之望穿秋水,也没有等到晋军的军队,等到的却是一拥而来的鲁轨的叛军。刘虔之根本没有防范,他本人还在前列等着接应友军呢。结果叛军一拥而上,刘虔之当场丢了性命,粮食全部被劫走了。
刘裕很郁闷,这个叛军原来很强啊……那行,那我要增兵!刘裕让自己的女婿东海人徐逵之率领参军蒯恩、王允之、沈林子的弟弟沈渊子再次杀入荆州境内。徐逵之很是勇敢,从江夏口出发,与鲁轨在破冢大战一场,结果确是很不尽人意——他失败了。徐逵之、王允之、沈渊子全部被鲁轨这个王八给干掉了。
鲁轨大喊“哇塞”,刘裕的军队都这么菜了吗?他马上趁着余兴冲向了晋军仅存的蒯恩一部。可是,蒯恩明显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据险固守,鲁轨打了半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顿时感觉到没趣,于是率军返回。
蒯恩打赢了防御战,反而更加地惊恐。刘虔之、王允之、沈渊子还好说,就是出师不利,让敌人抢占了先机,在作战之中不幸牺牲。可是徐逵之是什么人啊?他是刘——裕——的——女——婿,是他的儿女亲家,是他的骨肉兄弟!现在好了,不仅仗打败了,挨骂还得自己来担(总不可能把余下的四位尸体从地里刨出来吧),要知道,刘裕要是骂起人来,可是非常的粗暴的!
果然,刘裕一赶到马头,听闻徐逵之死了,立马气得不得了。我的女婿啊……随后他回过神来,下了一条死命令:诸军听令,明日渡江给我擒杀这个鲁轨和司马休之!
三月二十九日,晋军集结准备渡江。鲁轨与司马文思闻讯,在江对岸的峭壁上布下了阵势,这点上司马休之叛军可谓是占尽了地利。这峭壁有多陡呢?就算是刘裕的亲兵,也没有几个敢往上爬的。因为在这接近九十度垂直的峭壁上,连个放脚的地方都没有!后面的人看见前面打得这么激烈,也纷纷在一旁观望,不敢上前攻击。
刘裕大怒,亲自穿上作战的盔甲,叫上军队:“你们都不行,我自己上!”大家纷纷上前劝谏,说不可轻易行动,其中以太尉主簿谢晦的话最为恳切。刘裕大怒。军人本性而发作,他拿起刀指着谢晦——滚!我杀了你信不信!
谢晦大呼——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但是不能没有您刘裕啊!
说真的,中国古代打仗很少会出现长官亲自上阵来的。这很能理解,毕竟士兵如果有所伤亡,那还可以回去了再拉人再打,中国是不缺人口的。但是如果指挥的将领死了,那可真是死一个少一个了。况且敌人就是要你主将的人头,平时躲在幕后畏畏缩缩像什么样子,要是敢出来,正好要了你的命。
但是也不能就这样愣着、等着呀,对面在那边活蹦乱跳的,丝毫没有任何师老兵疲的迹象。刘裕的眼睛往对面一瞧,他惊奇地发现,有一支军队并没有任何想要攻上去的想法。相反,他们在江边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好生悠闲。
刘裕的火气一下子就大起来了,一问,居然是建武将军胡藩的部队。刘裕让人给胡藩带了一句话:瞧你这么闲,现在给你三个选择——一是给我打过去,击退敌人;二是打不过,被敌人干掉,或者逃回来被我给干掉;三是马上给我死过来,到刀下受死!
胡藩一听,对前来的使者说了一句话:“正欲击贼,不得奉教!”接着便冲出大营来率兵渡江。增补段落
他把人带到峭壁下边,这里是叛军视线的死角。接着他用刀在岩壁上戳,好在这边的岩石比较松软,很快就打出了一个足以借力的小洞。胡藩就一遍戳,一边爬,爬了一半之后,他对下面的人喊:
“这样可以上来,你们还愣着干什么!”
众人都开始往上爬,第一批人上去之后,与敌军进行死斗,开辟了先头阵地。后面的人趁此机会而上,把司马休之的前锋给打退了。刘裕看见前头战事终于有了转机,立马指挥后续部队跟进。
战斗以司马休之的全面溃败告终。叛军一退再退,连江陵都失守了。
司马休之、鲁宗之收拢了残兵败将,仓皇向襄阳逃去。同时,刘裕也命令赵伦之、沈林子、王镇恶乘胜追击,务必要把叛军追剿个干净。
于是理所当然地,晋军连战连捷。在五月,赵伦之、沈林子在石城击败了鲁轨。鲁轨逃到襄阳,与鲁宗之、司马休之等商议了一下,打算还是进城比较好。可是一到城下,傻了眼:襄阳守将李应之早已向晋军投诚,任凭鲁轨等人在城下怎么叫门,李应之死活不给开门。
那还是向北跑吧。于是,司马文思等人纷纷投奔后秦。王镇恶在后面赶忙追,但是还是没有追上,到国境线边上就回去了。
这里补充一个小插曲:当初刘裕征伐司马休之,引起了青、冀二州刺史参军司马道赐的不满,于是计划与自己的手下王猛子(不是王猛)刺杀刘敬宣(竟有此事)。随后,以广固城为中心,响应司马休之。但是计划很完美,现实很悲惨,司马道赐预谋刺不成,反而被刘敬宣给干掉了。
跳梁小丑,何足为虑?
征讨过后,晋安帝亲自命令刘裕为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按这架势,刘裕篡位是分分钟的事情了(这等殊荣只有王莽、曹操等人享受过),但是《宋书·武帝纪》为什么还有一两千字的篇幅,刘裕的少年乘龙上天的梦想为什么会成真,那是因为刘裕有一个远大理想。
那是一个关中梦,也是一个收复洛阳、长安两京的久远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