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汉宣陵:桓帝刘志的墓葬
2017年12月30日下午,我和家人开车前往偃师市的东汉帝陵南兆域,先后到达这里多座帝陵级别的墓葬。在传说中汉桓帝的宣陵前,我操作自己的大疆精灵3无人机,对这里的墓冢进行航拍,成为我在河南省的第一次飞行——
在偃师市大口乡经周寨村和周寨村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众多的墓冢。其中,宁村东北有一座最大的墓冢,当地人称为“最大冢”,据说就是汉桓帝刘志的宣陵。这座墓冢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55米,高约12.2米。封土完好,夯层明显,外观呈平顶圜丘形,顶部呈圆角方形。
我操作自己的无人机,从墓冢东南100多米外的土路上升起,飞行至墓冢斜前方时,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周。墓冢南侧的双阙遗址,以及东西两侧的陪葬墓冢,都清晰可辨;远处的万安山,在浓重的雾霾中若隐若现。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从此以后,我们普遍认为,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开始于桓帝和灵帝统治时期。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刘志被大将军梁冀拥立为帝,梁太后临朝听政。延熹二年(159年),桓帝依靠宦官力量,铲除了大将军梁冀,朝政落入宦官之手。
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国家财政匮乏,公开卖官鬻爵,政治愈加腐败。永康元年(167年)刘志驾崩,葬于宣陵,谥号孝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