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什么

一.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认为现象背后有着本质,一类事物有着共同的本质,且这种本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系统的分析得到的,对于事物而言具有可靠的绝对性。反本质主义否认了本质的绝对性,认为事物的现象背后不存在绝对的固定的本质,即任何一个事物都无需具有共同属性而被归入某一类或某一范畴,有无某种属性也不影响其作为某类事物的一员。反本质不等于无本质。
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学本质是不可能的。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性,即使得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性质。(俄国形式主义学家,雅各布斯)
二.文学性
文学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精神性的,关联性的存在,而非物质性的。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一定要依赖于特定的载体。例如早些的口头文学,甚至包括在你的脑子里面的没有写出来的作品。
文学性的四个维度
①审美,文化。
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简单的概括为真,善,美)之一。但是为什么我们落脚到“美”而非“真”“善”呢?对于“真”而言,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是并不追求所谓真实的,而且事实上许多时候人们是抗拒客观意义上的真实的。因为文学创作所讲究的“真实”本质上是“真实感”,而非客观意义上的“真实”。所以文学是不求“真”的。而文学显然是不求“善”的。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完全不符合现代道德伦理的角色往往是非常常见的,因为通过对道德伦理的反叛往往是能展现人性的光辉之处的(高度发展的道德伦理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本性的抑制,当然在这里我们不去考究人的本性的好坏,也不去考究这种抑制的好坏和必要性),从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的。
美学是一门学科,审美是一种活动。研究审美活动带来的问题的学科就叫做美学。比如我和同学一起去买衣服,看上了同一套衣服,然后我买了回去。这个行为是一个审美活动,是关于“美”的,但不是美学问题。只有将这个活动上升到“为什么我们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认为同一套衣服美”的问题,才算是美学问题。
“距离产生美”是不合理的,但是“与实用性的距离”是会产生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一个重要本质,脱离实用性的东西往往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美具有无目的合目的性。即美是无功利的,审美行动是一定程度上不基于现实目的的,但审美活动又确实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目的。美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即首先,美不具有概念,即它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美却又要求普遍性。
黑格尔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本质力量指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东西,即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力量。换而言之,审美本质是是欣赏人的本质力量,觉得绘画伟大本质是是觉得人类伟大,欣赏自己的创作作品本质是欣赏自己作为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力量。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一词源于柏拉图,其大概可以在这里翻译成理型)。即艺术作品是沟通事物理念和事物现象的桥梁。一本好的小说往往反映的是理念性的东西,例如客观规律,例如普遍现象。
②语言,符号
语言的基本特征。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材》)《利用一系列组概念来描述符号和语言。能指所指,能指指的是符号本身,所指指的是符号的指称对象。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但需要建立普遍的公认的对应关系。语言言语,语言指的是词语系统,语法系统。言语指的是日常生活所有的语句的组合。组合聚合,组合指的是横向的句段关系,聚合指的是纵向的联想关系。罗曼巴特《神话学》针对能指所指进行了展开,引入了二级符号系统。举例说明,不同语言的玫瑰花(中文,日文,英文等)共同指向同一个所指玫瑰花,这一层作为一层符号系统。一层符号系统整体作为一个能指,共同指向例如爱情的所指。这成为二级文化系统。二级文化系统中,文化正式参与了所指的构成,并在其中起着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综上,语言几乎可以看做是一个世界。
中国文化中的语音和文字是分离的。有大量的文字不存在读音而存在所指。这使得文字的所指内涵越发复杂,直到有一天会迎来一个接近饱和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唐后无典”。
语言就是符号借助文化编织的一张巨大的网络。
(2)语言与话语
法国理论家福柯(《疯癫与文明》《规矩与惩罚》《知识考古学》《词与物》《性史》......)正式提出了话语的概念——语言,连同环境,说话者身份,以及一切外在影响因素的总和。或者说,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语言背后的整个话语系统。
对话语的研究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和语境五个角度。
(3)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区别。
文学语言的特点: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日常生活是自动化的),即通过延长感受的时间和长度,提升感觉的难度和复杂度,实现由熟悉变得陌生,这是通过对细节的想象来实现的,而细节则来自于对生活的敏感度。文学传递的是感受,而非事实。非指涉性(特里·伊格尔顿)(日常语言具有指涉性),即文学语言与现实事物是非一对一的,对其的理解往往能产生歧义。拟陈述性(瑞恰慈)(日常语言具有确定性),即文学语言是具有虚拟性的语言,体现在其无关真伪,表现得都是一种情感性的东西。不指向外在的现实而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所以当我们去阅读古代诗词时,鉴于古代与现代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我们很难去体验古代的情感状态,从而加大了欣赏的难度。但另一方面,这也确实使得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获得一种新的体验。
(4)文学对于语言的超越
语言具有局限性,即“言不尽意”(《老子》)“得意忘言”(《庄子》)“文不逮意”(《文赋》)“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这种局限性来自于语言的公共性和普遍性,但是思想具有个人性,独特性。所以作者寻求超越语言的方案。包括自动化写作(布勒东),比如意识流小说,即记载意识本身,通过对意识的纯粹记载来规避语言的限制。不过考虑到依旧存在将意识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所以并没有完全超越语言。以及意生言外,通过言外之意和留白来跨越语言障碍。
③情感,形象
一切文学创作的根本动机都是情感,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抒情。如果抛开情感的话,绝大部分文学创作的情节都是相当简单且无趣的。而文学情感的抒发需要借助形象。中国古代大部分形象都是自然景物,这和中国所处的季风性气候带来的四季分明是有关系的。而且,中国古代的诗人往往都是考生,如果考上了当官了,那么显然就失去了自由。而在家中又要花大量时间复习。到头来,只有路上是自由的。所以这个“在路上”往往会成为诗人抒情的核心场所。
物象和意象通过诗人的情感结合,而意象和意境也是通过诗人的情感连结组合在一起。即诗人的情感解读了物象,亦选择了特定的意象形成物象。所以说,形象的本质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主观情感的特征的结合。
形象具有概括性,从而实现强化特征和激发联想。通过让读者自由创造和联想从而提升文章的感受力。
④想象,虚构
文学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多丽丝·莱辛:文学是一种“真实的幻觉”。去考据文学作品是否客观真实是非常无理的行为,尤其是在研究古代诗歌的时候。俄国著名戏剧理论学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特别强调了表演中的绝对真实性,认为只有演员有了对应的经验才能完美的扮演对应的角色。同时提出“打破第四堵墙”,即要求演员与观众“一体化”,观众成为艺术表演的一部分,认为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才时绝对真实的艺术。德国理论学家布莱希特则提出了间离化观点,认为演员反而需要与真实存在一定的距离,认为艺术必须和现实生活存在区别,因为只有存在区别才能更好的刻画生活,同时,也是为了让人能区别艺术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