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李昕升】从茹毛饮血到美食天堂!中国食物10000年变迁史!

中国食物变迁史

一、从百谷到五谷
1、农业诞生之前(旧石器时代)的食物状况
见下图前四行

2、 农业诞生之后(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状况
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神农氏”时代,也即地理上的“全新世”,此时农业诞生。
相传是神农发明了农业,汉代的《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1)先秦五谷
按照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稷、黍、稻、菽、麻、麦。
① 稷/粟(小米):从先秦时期,甚至到唐代中期以前,稷/粟 都是我国的一个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五谷之长、百谷之首”。

② 黍(糜子):黍和小米基本上是伴生的,基本上有黍就要种粟,地位次于小米,随着时代发展重要性越来越低。

③ 稻/水稻:历史悠久,在整个长江流域就发现有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大量栽培稻的遗存。但是水稻对环境条件(热量、水分)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水稻主要种植在南方,而北方种植较少,直到清代,北方的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百分之几。其次水稻种植本身也是一种集约型的产业,种水稻相比种植其它作物要更累、劳动力需求更多、技术更复杂。

④ 菽(大豆):大豆并不可口,且还有其他的弊端,因为中国古代的烹饪方式多为蒸煮或烧烤,而大豆用来煮的话就很难熟,磨成粉的话又很难成团,因此在汉朝以后人民逐渐少吃大豆,大豆退出主食行列,逐渐变为一种副食。

⑤ 麻:产量太低,且不可口,太多油,在汉代之后吃的就比较少了,先秦时期吃的较多,此麻非毒品中的那个大麻。下图中左图为雌麻/苴 (ju 1声),右图为雄麻/枲(xi 3声),吃的果实是左边的雌麻,右边的雄麻是做衣服用的,比如麻布衣。

注:南方有稻而无麻,北方有麻而无稻,因此五谷也分南方和北方。
⑥ 麦/小麦:小麦起源于地中海地区,适应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湿润),为冬小麦,不符合常规的春种秋收规律,所以虽然小麦距今5000年前就传入中国,但是在中国长时间水土不服,发育较差。不过先秦时期仍有地方种植,比如山东的齐鲁地区,到了战国时期种植的地方缓慢增多,这时期已经出现了春冬小麦的分化,但小麦仍然是作为一个底层的作物。
同样由于古代烹饪方式的单一,而小麦不用石磨的话很难脱壳,采用煮的方式去吃麦粒并不适口,因此一度被视为是下等人的食品。石磨虽然在战国时期就有,发明者未知,但是石磨并不是为了小麦而发明的,毕竟到汉代之后才出现面粉(小麦磨成的粉),其次是因为石磨属于贵重物品,涉及到石头开采以及铁冶炼技术,不是家家都能有的,只有豪强贵族家里才有,推广较慢。小麦的发展就这样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直到大概唐代中期,小麦才成为北方第一大旱地作物。此外想要吃到可口的面食,发酵技术也很重要,而史料记载,最早大概是在西晋时期才出现面发酵技术。

(2)秦汉时期一些比较重要的作物

① 五果及地位略次于五果的水果,都是重要的作物。

② 五畜
羊肉在古代备受青睐,吃的比较多。
牛相对羊而言吃的比较少,也因为牛是重要的耕畜,吃的多是病牛、老死的牛,因此牛肉属于贵重肉。牛最早是放牧式养法,随着耕地越来越多其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猪在宋代以前没什么市场,吃的不多。
中国古代种植业发达,畜牧业在唐代之前还可以,唐代之后就越来越走下坡路,尤其是大牲畜(牛羊)的养殖,越养越少,在宋代以后土地更加稀缺,牛羊减少,能吃的牛羊也就不多了,于是猪异军突起,而猪的优势就在于它属于定居性动物,不需要特别大的场地,其次是杂食性动物,啥都可以吃、好养活,因此宋代以后吃猪的越来越多,猪也越养越多。猪还有其他优势,比如“猪粪肥田”。

③ 五菜
葵:古称葵菜/滑菜,今天称冬寒菜/冬苋菜,如今吃的比较少,但葵在元代以前都是中国的“百菜之主”,元代之后地位被大白菜取代;
韭:韭菜,无论古今都是重要的蔬菜;
藿:豆叶/大豆叶/藿咸,是秦汉时期重要的蔬菜;
薤(xie 4声):藠(jiao 4声)头/蒜头/野蒜,如今吃的较少;
葱:大葱,葱辛,古代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辣味,只有辛味。

我国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的蔬菜,比如菱角、橡子、薏苡、芡实......
但是总的来说,蔬菜在我国古代不甚重要,古代不像今天,蔬菜很少以单独的菜品(例如干煸四季豆)出现,大多都是跟粮食、谷物、肉类混合在一起,作为提味、增加色泽的角色,在唐宋以后,蔬菜才逐渐以单独菜品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
在古代,蔬菜(栽培蔬菜)本身一直比较缺少,所以自古就一直不间断地从域外引进蔬菜。



唐宋时期传入作物常常冠以“海”名,因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比较兴盛,但是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就开辟了。

土豆/洋芋的传入时间其实较晚,大概是在清代至少清代中期才传入中国。
3、“人新世”
“人新世”,1950年,起点大概是以原子弹为标志,一个大加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