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2021-05-12 20:33 作者:江南拱桥夜  | 我要投稿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龟类,有的变成了鳄类,有的变成了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是长时间的火山爆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等陨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发,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时间相近,被认为最有可能是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将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蔽了阳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事件是缓慢发生的,而灭绝的原因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与气候。

       2004年,J. David Archibald与David E. Fastovsky试图提出一个结合多重原因的灭绝理论,包含:火山爆发海退、以及撞击事件。恐龙是当时最大的脊椎动物,首先受到环境改变的冲击,多样性开始衰退。火山爆发喷出的悬浮粒子,使得全球气候逐渐冷却、干旱。最后,撞击事件导致依赖光合作用的食物链崩溃,并冲击已经衰退的陆地食物链与海洋食物链。多重原因理论与单一原因理论的差别在于,单一原因难以达成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也难以解释灭绝的模式。

 来自中国的发现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学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232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质量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然后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地震。撞击使熔浆被抛到数千米的高空,继而是长达几十天的流火现象,高温也许不是最致命的。数以千万吨的灰尘、有毒物质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遍及全球。 

       在以后的四个多月里,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了生长,食草动物大量减少,污浊的空气、短缺的食物、肆意的疾病等无不摧残着幸存下来的恐龙。由于尘土的遮盖,地球上面临着寒冷的侵袭。但寒冷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是,请记住一些动物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恐龙正是其中之一。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

       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恐龙上的中生代霸主在两百万年的时间内全部灭绝?目前关于恐龙的灭绝存在四十多钟理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理论:

陨星撞击说

        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与儿子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弗兰克·阿萨罗(Frank Asaro)、海伦·米歇尔(Helen Michel)等人发现,全球的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地层中的铱含量高于正常标准;举原始研究中的两个地层为例,铱含量分别是正常标准的30倍、130倍。铱(Ir)是种地壳中非常少见的金属,属于亲铁元素;大部分的亲铁元素在行星分化的过程中沉降到地核部分,例如铁。由于大部分小行星与彗星常发现铱元素,阿尔瓦雷茨等人认为在白垩纪与古近纪的交接时期,曾有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早在1956年,已经有类似的撞击理论被提出,但当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

         2007年9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美国西南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威廉·波特克(William Bottke)与数位捷克籍的科学家,利用电脑计算出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可能“肇事者”。根据他们的模拟计算结果,该陨石坑有90%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名为巴普提斯蒂娜的小行星(即小行星298)所造成的,该小行星直径接近160公里,目前运行于小行星带;根据推论,在1.6亿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被一颗直径约55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后粉碎,主要的碎片形成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带,而某些碎片则闯入地球轨道,其中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碎片,在6,500万年前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形成了著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另外,月球表面的第谷环形山形成于1.08亿年前,也可能是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带的撞击结果。

        撞击事件会造成大量的灰尘进入大气层,遮蔽阳光,时间长达1年或1年之内。另外,大量的硫酸以气溶胶的形式进入平流层中,使抵达地表的日照量降低10%到20%,妨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平流层内的气溶胶完全沉降,可能需要近十年之久,这将导致植物、浮游植物的大量消失,而在食物链上层的草食性动物、掠食性动物也跟着灭亡。而以生物有机碎屑为食的小型生物,受到灭绝事件的影响较小  。撞击事件后的数小时内,会有大量的红外线穿透大气层,对暴露在外的生物造成伤害  。撞击与再度落下的喷出物,会造成全球性的火风暴。然而反对者争辩说,当时的火风暴可能仅限于北美。这就是“白垩纪-古近纪火风暴辩论”。

        如果当时曾发生全球性的火风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上升,并在空气中的灰尘、微粒沉降后,继续造成短期的温室效应。在撞击事件时存活的生物,可能因上述效应而死亡。 

        撞击事件可能会造成酸雨,这依撞击发生地点的地层成分而定。但科学家指出,酸雨造成的影响相对而言较小,而且最多持续约12年  。大自然环境会将酸雨稀释、中和,而且灭绝事件的部分幸存生物对酸雨相当敏感,例如青蛙,显示酸雨并非灭绝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撞击产生的灰尘、可能还有带硫的气溶胶,会在大气层中慢慢沉降,最多不超过10年,所以只能解释迅速的灭绝原因 。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沿岸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最符合阿尔瓦雷茨理论的陨石坑。1978年,格伦·彭菲尔德(Glen Penfield)发现并进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鉴定工作。1990年,其他研究人员完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研究,该陨石坑呈椭圆形,平均直径为180公里,规模符合阿尔瓦雷茨理论的推测。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及其周围地区的铱含量数据

          

       从陨石坑的地点与形状判断,该小行星撞击到陆地与海洋交界,除了造成大量灰尘与微粒,还有大型的海啸。加勒比海与美国东部的数个地层,在当时为陆相地层,却发现来自海洋的砂;在其他的海相地层,则发现来自陆地的植物碎屑与岩石。撞击发生处有碳酸钙地层,这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溶胶,也会降低地表的日照量,造成酸雨,对植物、浮游生物、具有钙质外壳的生物造成伤害,例如颗石藻与软体动物。2008年8月,一群科学家利用地震学资料,提出该陨石撞击到的水域,比往常所认定的更深。他们提出这将造成更多的硫酸气溶胶,严重影响气候,造成更多酸雨。大部分的古动物学家同意在6,550万年前曾有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但撞击事件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尚仍在研讨、探究中。

气候变化说

        白垩纪末期,地球表面产生过一次巨大的变化,平坦的土地向上隆起,变成了了高大的山脉。从整个地球来看陆地面积扩大,海水退去渐渐上升为陆地,变成了山脉。这些变化让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热带气候变冷,大片的原始森林消失,恐龙因事物匮乏而灭绝。

海洋退潮说

        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在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发生了中生代以来最大规模的海退。在世界各地的一些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最早的部分是海床,较早的部分是海岸地层,最晚部分则是陆相地层。这些地层没有因为造山运动而倾斜、折曲的迹象,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释是海退。尚无海退原因的相关证据,较为普遍的解释是中洋脊的活动降低,而这些巨大海底山脉随者自身的重量而缓慢沉降于海底地层中。 

       大规模海退造成大陆架大幅消失,栖息在大陆架(或称陆棚、大陆架)的海洋生物最丰富,因此海退可能会造成海洋生物的灭绝。研究也显示,海平面的变化,不足以造成如此严重的菊石灭亡。海平面的下降可能造成大气环流系统与洋流系统的变化,形成气候变迁;海洋面积的缩小也会使地表的反照率下降,而使全球气温上升。

        大规模海退也使许多大陆海消失,例如北美洲的西部内陆海道,这些海域的消失持续了约1000万年。同时,由于陆地相对上升,河流的长度更长,使淡水的生存区域扩张。海洋与淡水区域的消长变化,使淡水脊椎动物增加,而诸如鲨鱼等海洋生物则数量减少。

火山爆发说   

        理查和他的研究团队因此推论,火山爆发是由小行星撞击所引起的。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德干高原就已经有岩浆流出,而撞击事件就像是导火线一样,一下子点燃了火山内部的岩浆,在接下来的数十万年之间,火山不断喷发出二氧化碳等其馀会改变气候的气体。理查表示,地球上大多数的生物在恐龙时代接近尾声时灭亡,理查发现其中有四次的物种大灭绝都与火山爆发发生于同一时期。于是他大胆假设,六千六百万年前的火山爆发事件肯定与当时的物种大灭绝脱不了关系。

         理查和Renne的同事Michael Manga指出,火山爆发也会因强烈地震而引起。理查估计,小行星撞击的强度可以在地球各地引发规模九以上的地震,而这样的规模已能促成德干高原及其他地区的火山爆发。同时,研究团队也发现火山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后所喷出的岩浆的化学成分并不相同,再次验证了小行星撞击促成火山爆发的说法。不过,许多科学家仍对火山爆发在恐龙灭绝中所扮演的角色抱持着怀疑的态度,他们依然深信,小行星撞击是导致恐龙消失的主要原因

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食草性恐龙的灭绝使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万~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在地球上绝迹。

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骼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还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哺乳进化说(偷吃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最终导致恐龙的生育危机,导致恐龙灭绝。 

骤变理论说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度。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物种进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长达1.6亿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最终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25米,体重达30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受挫理论说

        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采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我国科学家首次采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恐龙胚胎的变形与错位,有可能导致恐龙蛋无法正常孵化,从而使恐龙走向衰弱最终灭绝。

变化理论说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分。那么,大气成分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像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寒武纪大爆发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分与现代不同,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气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分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被子植物中毒说

        曾经有研究人员对四川地区出土的一批恐龙骨骼化石进行分析后发现,骨骼化石内的砷、钡、铬、铀等含量超高,与现代陆生动物相比,其体内的有毒元素要高出几百甚至上千倍,所以科学家推测恐龙有可能是灭绝于慢性中毒。

       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很多科学家猜测,也许是恐龙时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植食性恐龙由于毒素过多导致死亡,肉食性恐龙食入有毒的动物,也渐渐消亡。

       除了上述几种比较著名之说外,还有许多较鲜为人知的说法(如太阳黑子爆发、暗物质、电磁扰动、地球磁场方向及强弱发生变化等)。但无论发生了什么,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恐龙无法适应所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或改变。

最新研究结果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0.65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间或早或晚都可能不会导致恐龙灭绝,真实灭绝原因是当时恐龙处于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环境剧变易导致灭绝。

       0.65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恐龙就已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大量的火山活动和温度变化,导致恐龙生态系统易受伤害。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早发生数百万年,大量的恐龙种类以及较稳定的食物链,使恐龙能幸存下来;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晚发生数百万年,恐龙将有机会完善进化,更好地适应恶劣环境条件,可能逃离灭绝厄运。

       大约0.65亿年前,当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碰撞在现今墨西哥境内,恐龙世界遭受了环境剧变,使它们处于易受伤害的状态中。这项最新研究是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带领一支国际研究小组负责的,他们研究分析大量恐龙化石标本,其中多数挖掘自北美洲。 

       研究小组发现全球广泛出现的火山活动性,海平面变化以及气温波动,导致恐龙食物链出现危机,此时,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碰撞地球,更是雪上加霜,加速了恐龙灭绝消亡。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生物学评论杂志》上。当小行星碰撞地球将导致海啸、地震、野火、气温突然变动以及其它环境因素变化,对原本脆弱的恐龙生态系统带来致命一击,使得恐龙物种陆续灭绝消失。幸存的是空中飞行的恐龙物种,它们逐渐进化形成现今的鸟类。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科学院的史蒂夫·布鲁萨特博士说:“恐龙是‘糟糕运气’的受害者,当时地球遭受一颗巨大小行星碰撞,正值恐龙生态系统处于最差时期,恐龙很容易遭受攻击伤害。这项最新研究有助于澄清解释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消失的元凶是月球

        恐龙在地球上的消失是整个地球气候环境的改变造成的,恐龙时期的气候环境与恐龙消失后的气候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气候环境。谁有那么大的能量控制整个地球的气候环境呢?在月球的起源里有一个俘获说,地球在白垩期末期俘获了月球,俘获的时间与恐龙在地球消失的时间有吻合的地方。而科学家证明地球的一年四季是月球造成的,恐龙时期的地球是没有一年四季的,当时的赤道与北极都是森林与恐龙,而6500万年后的北极是寒冷的世界。恐龙时期的植物与动物的个子要比现在现在同样的植物与动物的个子要大?原因就是不同气候环境造成的。在恐龙时期,地球一年四季如春,恐龙消失后地球有了一年四季。在俘获说里也提到了造山运动与大陆漂移,跟恐龙“灭绝”的假说也有吻合的地方,当时地球发生了造山运动与漂移。

        如果是突发灾难引起的恐龙消失,那么灾难过后,为什么地球没有恢复到原来恐龙时期的气候环境呢?突发的灾难会使地球的植物的个子突然变小,突发的灾难也会导致整个地球植物分布有一个很大变化。可科学家在这化石的发现与突发的灾难不吻合。科学家在植物化石的发现是缓慢的过程,而不是突然的变化。

大碰撞假说模型

        如果是月球在白垩纪末期进入现在的位置,从环境改变来解析恐龙消失的原因,更能合理的解释当时地球上发生的事情。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