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解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八)下篇
白话解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八)下篇
原文:“耳鸣①腰痛②先五会③,次针耳门④三里内。”
[注释]③五会:穴名为地五会,出自《针灸甲乙经》:“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属足少阳胆经,《说文解字》:“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该穴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能治疗足背红肿,五趾不能着地,针之可使肿消疾除,站立如常,又为五脏之气所会,故名地五会。《针灸甲乙经》:内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刺地五会。唾在人体五液中在肾,肾气旺盛,肾之阴精上充于口为唾,脾主运化,运话水谷水液为涎。唾与涎同为口津,俗称:“口水”。本穴具有散风清热、舒肝消肿,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疼痛等痛证,与耳鸣,耳聋,结膜炎,乳腺炎等五官脏腑性的病症,及运动后造成的腰肌劳损,足扭伤等症状。
④耳门:出自《针灸甲乙经》:“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属少少阳三焦经,《说文解字》:“耳,即耳窍,门,即门户。此穴居耳前,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手少阳经脉入耳中,交颊部,耳门穴又位于耳前,邻近齿部,故耳门穴具有聪耳开窍、散风通络的作用,《针灸甲乙经》:耳鸣聋,头颔痛,耳门主之。《外台秘要》:治中风口喎。可见耳门穴主要治疗耳鸣、耳聋、面神经麻痹、齿痛、眩晕等疾病。
译文:若出现耳鸣,腰痛,可先针刺五会穴,后耳门,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席弘赋》曰:“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可见耳门,足三里,地五会三穴同用可同时治疗两类疾病。《灵枢》:“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其从虚实角度阐述了耳鸣的病因。通过前文可知三穴都有通经活络,治疗虚劳诸症的功效,故虽可兼治两种疾病,但需证候都为虚症,肾气虚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