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紫砂二三事
宜兴地区制陶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且一直都是日用陶器的生产中心。而自唐以来,阳羡便是贡茶的主要产地,其地饮茶之风甚厚。古阳羡地区完备的制陶体系和浓厚的饮茶氛围,加之江南文人群体的推动,共同促进了紫砂在明中后期的广泛发展。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时大彬、张岱、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梅调鼎、何心舟、邵大亨、吴湖帆、顾景舟、蒋蓉等历代的名家妙手与文人士子都因这把小小的砂壶而串联。
不过,紫砂的历史我们另文再叙。这里仅言二三小事,聊以表之。

这第一件事便是“紫砂不能泡绿茶”。
紫砂在明正德年间出现,熟悉茶的历史便知此时绿茶是为大宗,其他茶类的工艺还多未明确出现。而江浙两地时至今日仍为绿茶的主产地,故说紫砂是为绿茶而生的毫不为过。所以,此言可休矣。
这第二件事嘛,便是我们熟悉的“一壶一茶”。说起这话,也多会提及两点:透气性和“注茶越宿,暑月不馊”。
紫砂属于炻(音,同石)器,烧制温度处于陶器和瓷器之间,依旧是不完全烧结的状况。故而,透气性多是共性,而不是特性。若一把紫砂的透气性极佳的话,说明其烧制温度低,使得胎体不够致密,故吸水性好、气孔多。那么这种壶用于泡茶,反倒容易影响其香气、滋味的准确表达。
“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这句话出自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但人家是有头有尾的。“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宜倾渴即涤。去厥渟滓,乃俗夫强作解事。谓时壶质地坚洁,注茶越宿,暑月不馊。不知越数刻而茶败矣,安俟越宿哉?况真茶如莼脂,采即宜羹,如笋味,触风随劣。悠悠之论,俗不可医。”其中的起承转折具是完备,“注茶越宿,暑月不馊”是因“时壶质地坚洁”,而不是因为透气性佳。
这样两者一综合的话,“一壶一茶”的表述就不准确了。那第三件事“紫砂能够吸附茶香、修饰茶汤”的原因也就出来了:在合理的烧制温度下,紫砂不会吸附香气。但因属于烧结不够完全的状态,会有修饰茶汤的情况。而烧制温度如果低于合理温度,就会造成胎体不致密,出现吸水性好、气孔多且质地疏松的情况,故而也不适合泡茶。

再往下,我们接着《阳羡茗壶系》聊聊第四件事——需不需要“开壶”和怎样“养壶”。
“开壶”的原因,往往提及的是“去除土气”。但我们看周高起的记述“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是不是有点灵感了?如果还不够明显,那我们看看许次纾和文震亨咋说的。许次纾说:“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气满鼻,不中用也……其余细砂,及造自他匠手者,质恶制劣,尤有土气,绝能败味,勿用勿用。”文震亨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此类论述,于明清茶籍中屡见不鲜。所以“开壶”之举,堪堪可省之。
至于“养壶”,周高起说的也明白:“壶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斓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否耶?”
最后这第五件事,就泛泛的聊聊——如何选择紫砂呢?
把那些附加的因素先放一旁,让我们回归紫砂本身。有三点最为重要,一曰泥料、二曰工架、三曰烧制。不追稀缺料,但寻原矿砂,砂料的纯正是紫砂的根本。加之匠人的妙手做出合理的工架,形成端持合手、出手顺畅的实用性。最后用合理的烧制温度(不低于1100℃),满足“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利茶性。
这些“用”的基础都夯实了,价位高低、全手半手、名家与否便视自身情况即可。

当壶没问题的时候:“开壶”便是多余的了,壶拿回来用清水洗净,再用热水浇淋一下便可泡上一壶自己喜欢的茶了。而“养壶”更为简单,常常使用他泡茶就好。表面不留茶汤、用完马上清洗、茶滓不过夜,年深日久可显“闇然之光”。至于“一壶一茶”就变成了随心随意的事情,毕竟不会只有一把壶,各司其职、各归其位罢了。
莫要忘了紫砂本是“用物”,其因用而美,当然也是因为美而更愿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