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中的器甲

《长安三万里》看完了,片子好不好?非常好,可以看出追光动画在整个项目中努力。
整个电影出现了42首诗,小时候我们差不多都背过,在电影中重新出现,着实令人感动。
片子的好,很多影评人,观众都比我说的好,我就随便说说我熟悉的部分,唐朝的器甲。
人物的比例

很多人说这个片子的人物比例很怪,是上身长下身短,视觉确实如此,但是也没啥好奇怪的,山西博物院做《壁上乾坤》的时候,九原岗的北朝壁画不也这样的吗?


至少我觉得这个设计挺好,非常有古意。




电影中的剑是剑首圆弧,剑格较宽,剑格的左右有一个轻微的弧形出戟。这个形制说起来大家都熟悉,就是龙泉刀剑按照日本的唐锷和平安时期的大刀做的所谓“唐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李白挂剑的方式也值得商榷,双附耳归纳到一个点挂刀剑,在骑马的过程中,会非常晃动,唐代是双悬挂点,这个佩戴的好处是亲自带了就知道好处了。电影中的这个剑的形制确实受到了市面上的“唐刀”影响,颇为遗憾。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作为盛唐时期李白,他使用的剑肯定不是这样的剑格,他的剑有剑格都不会出现左右出戟关系,他的剑格大概率是下面这样的。

那么剑格(刀格)出戟中国有没有有,当然有



这类刀格出现的时间应该比盛唐晚,大致出现在中晚唐。
这类格通常非常秀气,比日本那种宽大的“唐锷”高级太多了。
电影中李白剑刃是四面剑刃,到了裴十二就是八面刃了,说起来也对,也不是很对。


已知的唐朝剑刃,有4面、6面、8面非常少,但是确实有。


这只唐剑是目前已知形态和气质最好的,六面剑刃,浅十字格。是已知最好的唐剑。
我还按照此剑复原过一只。

李白剑的剑首应该是环首,至少在中唐之前,各种图像来看,环首都是较多的。圭首武周、开元时期刀用的多,到剑应该更晚期。
电影中的鞘的感受做的参考了现在市面上的唐刀,不能不说是遗憾。
裴十二,应该是裴旻的家人。
《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裴旻是唐朝非常著名的剑术大师,吴道子曾经请裴旻舞剑,“旻于是脱去衰服,若常时妆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独异志》 唐李亢 卷中)。颜真卿赋诗《赠裴将军》赞裴旻的剑术“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裴旻的剑术在对外的征战中也有体现,“旻尝与幽州都督孙佺北伐,为奚所围,旻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大惊引去。”(《新唐书》 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裴旻平时善用剑,故此次裴旻在与悉人的战斗不太可能使用刀。王维《赠裴将军》诗“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也对裴旻的剑做了描述,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宝剑七星文”,说明在唐朝剑刃上会制作七星等星宿纹。
矛
高适的矛几乎贯穿整个电影。


高适的长矛有两条非常深的血槽,靠近銎筒侧有3个曲刃。
这样矛在历史上确实不存在的,有血槽的作法是青铜时期的矛开始,到两汉大都都有血槽。

这类血槽都不会太深,主要因为矛的侧面厚度也不大,过深的血槽加工工艺复杂。
隋唐的矛有出土实物。


这两个图一个是隋矛,一个渤海国矛,说明隋唐的矛形已经发生了改变,刃出现的弧刃。
这点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清晰展示。

影片中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唐枪缨的方法,就是穿茎风格。这点和壁画完全一致,非常值得点赞、
可能是出于主角的光环,高适的长矛都是铁杆,这个是非常不科学的,姑且就当作演绎吧。
长矛的携带


影片中多次展示了长矛的携带,用横式,不知道怎么固定在马匹右侧,这样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就是右侧脚不得不搭在枪杆之上,这个非常不科学。这是错误的表现,更像明代评书说的“得胜环,鸟式钩”挂矛,其实这是不存在的。
古代长矛,尤其是骑兵长矛的携带,就只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肩带像背枪一样背着;另外一种是枪鐏下面有个套环,挂在脚面,枪杆上有一个活套跨在肩膀上,枪身靠着身体。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枪鐏那个环就是套脚上,前面那个绳套就可以套在肩部。

甲胄

高适的这身甲胄完全按照天王甲来的,怎么说呢,这个甲历史上就不存在,完全是为了神将、天王设计的,好看是好看,但是不是军阵之物。
这个埋怨不了剧组,甲胄的研究本身就少,早期杨泓先生也一样把天王甲当做军阵研究。这些年有些人把小人书甲都搞出来了,大多数人确实是不了解,这个问题要慢慢普及。

唐朝军士的这套甲也对味道,就是盔顶没有,这个有点小遗憾。
错误是甲片的叠压方向,电影中的叠压形式是北朝、汉的,唐代的甲片的叠压方式是下排压上排。

这个为大唐捐躯的胡将、高适的甲片叠压都是错误的。

高适从潼关撤离的时候,这身裲裆甲就对味了,甲片还坐了如意头,也对味。这类甲就是较为真实的军阵器。当然这个风格的甲片尚未有实物出土,也是天王甲的甲片。这套甲要好评!


影片中吐蕃军的甲都表现为环锁铠,其实吐蕃环锁铠的装备量也不大,主要还是札甲。吐蕃武士的造型借鉴了现存的西藏武士形象,多少也是进步了。

唐朝具装铠

唐朝的具装铠比较少,但是也有标准形象。高适的具装铠荡胸分叉,这是不对的。

懿德太子墓的具装铠则是初唐时期较为重要的具装铠形象。荡胸是封闭的,有这个马甲,就不会出现丘行恭给飒露紫拔箭矢的场面了。
马鞍


唐朝的马鞍非常有特点,影片中的唐马鞍前后桥表现的有点怪,又像是北朝又不像。
唐朝的马鞍前桥上端两侧有个轻微内凹,后桥非常宽大,后桥朝前伸的比较长,影片中太立了。


《虢国夫人游春图》虽然是北宋画,但是马鞍基本是准确的,后翅上有4条蹀躞带。

吐蕃金马鞍基本和唐马鞍非常像,可以看出后桥的关系。
李白、贺知章在长安酒楼里,李白在独木桥上拿的琵琶用的正仓院的五弦琵琶,可是没表现出来弹琵琶要用拨子的细节。



岑参面前的酒壶,在唐朝还没出现,之前李白在黄鹤楼也是用这个壶喝酒,这个壶的器型是明代的。
大概就记得这些,总之,这个片子是值得推荐的。
器甲的失误是难免的,毕竟懂得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