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绛县龙兴镇仿古陶工艺探析
山西新绛县龙兴镇仿古陶工艺探析
王小娟Wang Xiaojuan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年
内容提要:
通过对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龙香村与乐义村仿古陶工艺作坊的调查,具体展示其制作工具、制陶原料、仿古汉陶罐的成型工艺和烧造工艺等一系列制陶工序。尤其是外模贴片成型法,对于研究秦汉古陶制作工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制陶工艺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新绛县 仿古陶工艺 外模制法
Abstract: In an investigation of kilns at Longxiang and Leyi villages in Longxing, Xinjiang county, Shanxiprovince that produce imitation ancient pottery, the author reviews the took, materials and molding and firingtechniques of imitation Han-dynasty-style earthenware. The technique using an outer mold and clay pieces isvaluable for studying ancient pottery techniques.
Key Words: Xinjiang;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of imitation ancient pottery; outer mold technique
一 基本概况
(一)被调查作坊的基本情况
2010年8月下旬,笔者在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龙香村王兰成家和乐义村赵林堂家对其仿古陶工艺进行调查。
龙兴镇的手工艺传统历史悠久,目前仍有多种仿古工艺作坊,如店头村有仿古青铜器、窑头村有仿古玉雕,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澄泥砚叫、仿古木家具、根雕艺术品等作坊。龙香村王兰成家主要是仿做古汉陶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产品以绿釉动物陶塑为主,其中各种姿态的牛塑像最为出色,仿古汉陶罐是近几年才开始做的。乐义村与龙香村紧邻,位于其北,赵林堂家主做仿秦彩绘陶,此外还有仿秦茧形壶、仿秦漆木器、仿仰韶时期尖底瓶、照壁雕塑和大型佛像雕塑等。这两家均属家庭式作坊,制作工艺基本相同四,二者的差异在于产品种类的不同和作坊规模的大小。王兰成家目前主要由王兰成与其孙王峰来做,近期雇佣一名女工:赵林堂家规模较大,雇佣工人15人,作坊内分工较明确,不同器类由不同工人来完成,按模、做旧、刷洗等各有专人,另有一位师傅专司烧窑。两家产品的销售均由客户预订后才做,客户主要是文物商店、古玩店,由客户预订后上门取货。
(二)秦汉制陶业的相关研究
此次调查的两家作坊,主要以秦汉时期的陶器为仿制对象。下文中有关制陶工艺的介绍,即以仿汉陶罐(直口、平沿、方唇,矮直领,圆腹,小平底)为例。
通过对目前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对秦汉时期制陶业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1.秦汉时期的陶制品种类,主要包括砖瓦等建筑材料、日常生活器类、陶质明器以及陶俑、动物雕塑等。根据器物的种类、形制、制法、纹饰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大体分为灰陶、彩绘陶、硬陶、釉陶等几类。本文的案例以灰陶为主。
2.秦汉时期的制陶技术,普遍采用轮制法,其次为模制法,采用外模,并有单模、合模之分,手制法多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0。秦代大型陶质品(如建筑材料,大型器具瓮、罐、陶俑、陶马)的生产,以及陶窑窑式的扩大、高度增加等结构的改进,显示出秦代制陶工艺的快速发展目。
对于本文所谈到仿制的汉代圆腹罐,其制作方法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李文杰先生在对平朔秦汉墓出土陶器制作工艺的分析中,指出罐类器均为轮制,一次拉坯成
型1。另一种是张翔宇对西安西汉陶质明器制作工艺的探讨中,指出罐的制坯方法以轮制为主,也有分体模制然后拼接的。
3.秦汉时期的制陶手工作坊,有官营的,也有民营的。官营制陶手工作坊生产的陶器,往往印有戳记,如“亭”、“市”。西汉政府管理制陶业的机构,主要是由宗正的属官“都司空”和少府的属官“左右司空”所主管目。
在秦都西安咸阳附近发掘的陶窑遗迹,分别集中在宫殿区的西侧和西南。经分析,认为宫殿区西侧,今胡家沟一带,以烧制建筑材料的砖、瓦、陶水管为主,属于中央官署制陶业,生产是为秦咸阳的宫室建筑服务;宫殿区西侧,今长兴、滩毛、店上村一带,以烧制碗、罐、盆等生活用品为主,属于民营制陶业,其产品以广大劳动人民为对象,主用于市场交换,属商品生产图。秦芷阳发现的相关陶窑遗迹,认为很可能是秦时芷阳邑的地方官营制陶作坊区域国,从残留遗物来看,应以烧制砖瓦类建筑材料为主。
汉代统治阶级用器,首在漆器,次则铜器,对于陶器,不甚重视,仅对建筑材料的砖瓦有所偏重四。所以,秦汉时期的制陶手工业,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砖瓦类建筑材料,而日常使用的陶质器皿,则主要由民营或私人作坊生产。
此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想从现存手工制陶技术中提取对于研究古代陶器有借鉴意义的方面。下文主要从制陶工艺的各个方面依次介绍四。
二 制陶工具与原料
(一)制陶工具
王兰成家的制陶工具一般为自制,多数工具可一器多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工具。
1.割泥板
均为长43厘米的木板,分宽、窄两种,宽的10厘米,窄的5厘米。在木板两端向下系一条细钢丝,两端再垫较木板略窄的小木块,将钢丝和木板撑开,间隔1厘米左右。使用时,可利用割泥板没有钢丝的光滑一面蘸水压平泥块,再将彼面钢丝压进泥块,即可拉割出厚约1厘米的泥片(图一)。
2.锤子
木制,锤头较柄的直径粗大,上面裹布:锤柄有长有短,短的约15厘米,长的可达85厘米(图二)。其功用主要是捶打泥坯内壁,以使泥片与模具粘贴更紧,同时也可消除内壁泥片相接处的泥缝。锤头大小或锤柄长短,视捶打陶坯的大小或不同部位而定,如较长的锤子可在贴完器底后,从器口部向下捶打内底,使底部平整,并消除泥片中部所留的小孔。因此,锤子的长短和锤头大小没有比例关系,并非柄长的锤子锤头也大。
3刮抹器
由洗洁净塑料瓶或轮胎黑皮改制而成,片状,大小不一(图三)。用于刮抹模具内壁所贴泥片,使其厚度一致,并将其抹平,同时也可用于外壁的修抹,以及在坯体略干时进行表面抛光。
4.修抹口沿的管状器
表面光滑的塑料管,长20厘米(图四)。主要用于仿汉陶罐按模后口沿内壁的修抹,使平沿处凸显出来,便于脱模后口沿的修整。
5裁刀
作坊主使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由锯条改制而成,前端斜尖,末端宽1厘米,长约15厘米,可用于裁泥,也可用于脱模后割取坯体外壁多余泥片,还可用于在按好泥片的半个模具边沿刻槽 :另一种为装修房屋时抹腻子的工具,亦用于去除多余泥片。
6.雕刻工具
均由枣木做成,条形,端部形式多样,用于纹样、动物、人俑细部的雕刻或修抹。
7.模具
均用石膏从陶质内模上翻制而成回,形制多样,用此再翻制各色器坯(图五)。
8.轮盘
直径约80厘米,木质,表面涂泥,轮盘圆心接一铁杆为轴,插入地下。泥片贴进模具后内壁的修整和脱模后器坯外壁的修整都会使用到轮盘。将需要修整的器物置于轮盘之上,通常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轮盘,同时右手拿湿布以顺时针方向修抹内壁或器表,即慢轮修整。
(二)制陶原料
两家选用的陶土均取自村东沟边断崖中的一层土,该层土为粉砂质粘土,呈棕红色,含有铁锰膜,杂质极少,黏性较大(图六)圆。该层土分布较广,在王兰成家的窑洞断崖立面上也可看到。这个断崖立面的土层堆积,自上而下分为5层,依次是黄土、黑灰土、白土、红胶泥土、粉沙土 ,制陶所用陶土即第4层(图七)。其层序可进行成因等的进一步分析。
土料取回后,先在院中晾干,之后用粉土机将土块粉碎,再用搅泥机和泥。粉土机的原理与磨面粉的机器相同,仅所用筛目不同,王兰成家使用的是100目的筛网,由电机带动,其主要作用是将大土块及其中夹杂的料姜等杂质粉碎。搅泥机的原理与和面机相近,主要是为了将泥揉匀,掺水多少则根据经验而定。在粉碎土料的过程中,还要根据需要掺一定量的石英粉。据王志斌说,掺加了石英粉后,陶坯耐烧,可提高烧成质量,但缺点是胶结力差,器物容易开裂,所以不能使用太多。在制作薄胎器物时,还会在泥料中掺加一些棉花,以提高泥料的拉力。一般是用机器弹好的成品棉,使用时撕下一薄层贴在泥坯上,再在其外贴泥,然后做进一步的整形加工。
通常一次会和出较多的泥,和好的泥可直接使用,用不完的存放于窑洞内,用塑料布盖好,需要时用泥铲取出,再经摔打、揉搓而成泥块使用。根据作坊主的介绍,一般是在一批陶泥快用完之前就会和新泥,这样新泥就可以稍微陈放一段时间:但刚和好的泥也可以直接使用,只是需要多揉和几次,道理如同厨师和面,主要是为了加快其陈腐过程,令其质地均匀,增加其韧性和不再黏手。
三 成型工艺
两家作坊的陶器成型方法均采用外模法,大体工序为按模、合模、脱模、阴干四个步骤。因器型的不同,具体手法略有差异。现以王兰成仿做古汉陶罐的制作工序为例进行介绍。
1按模
首先清理模具,并在其内壁扑打滑石粉,便于之后的脱模。其次,将泥块和割泥板表面抹湿,用割泥板表面将泥块压抹平整,再反过来按压木板,依靠钢丝割取泥片。之后,将泥片按压在模具内侧,重复直至泥片贴满模具。接下来,用手指使劲按压泥片,并用锤子捶打,以使泥片紧贴模具并消除泥片相接处的泥缝,之后再用洗洁净瓶改做的片状刮抹器将内壁刮修平整圆。最后,将模具周边多余泥片割掉,割茬上再按压一周泥条,用梳状器在泥条上
刻槽,为的是以后两半个模具相扣时,结合得更牢固。至此,半个模具已按模完成,可将其放置一边,再以同样的方法做另一半模具(图八一图一一)。
2.合模一修整
两块模具按模完成后,即可将其相扣,使两块模具合在一起。至此,可将模子放一旁阴晾,再做下一个,也可直接进行修整,并加器底。后者的工序如下:合模后,用轮胎改制的皮带将模具套紧,搬至轮盘上,倒置。然后修抹内侧模具相接处的多余泥块,并用锤子捶打,尽量消除泥缝。接下来,用左手转动轮盘,右手拿湿布修抹内壁,将内壁进一步修抹平整。因作坊主认为汉代陶罐是快轮制作的,因此试图用这种方式模拟出快轮制作的效果。内壁修抹好之后,即可用泥片贴底。用于器底的泥片大于底径,先在中间戳孔,以使泥坯中的空气排出。贴好器底后,为了避免粘连,会扑打一些滑石粉,然后将模具口上底下正放。再用长棍锤子捶打内底,以使内底平整,同时消除先前的截孔。最后修整口沿,先用管状器按压并抹去多余泥块,再用湿布修抹平滑。至此,合模后的仿汉陶罐内壁已修整完成,可将其放置一旁阴晾(图一二一图一五)。
3.脱模一修整
等坯体略硬后即可脱模,根据经验,夏季通常得晾半天。脱模后,先用裁刀将口沿、两个半模接缝处的多余泥块割掉,之后再修整器表。一般是先用刮抹器将器表刮抹平整,不平处可补抹泥料,然后将器体放在轮盘上,左手转动轮盘,右手用布蘸水修抹器表,直至光滑。修抹顺序一般是先倒置陶坯修抹下半部分,再正放器体,修抹上半部分(图一六一图一九)。坯体整体修整完成,略微阴晾后,还可对其纹饰进行细部雕琢,以及添加附件,如可在肩部铺首处安装吊环等。
4.阴干
陶坯完全成型后,必须阴干后才可入窑烧造。阴干所需的时间长短与季节、天气有关,因此并无定制。但是在此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内模四、刚脱模下来的坯体和完全阴干后的坯体尺寸大小呈递减趋势,这是因为坯体阴晾过程中随水分的蒸发而产生收缩。如此可说明,使用外模制法成型的陶器,成品较其最初使用的内模的尺寸要小。
四 烧造工艺
坯体阴干之后,即可装窑烧制。两家因均为仿古陶,装窑时均为一层,无套装或叠烧的现象,为使陶坯放平,炕台(当地对窑床的称呼)上放有陶质条状垫块。两家陶窑形制基本相同。王兰成家有陶窑三座,窑室均为半圆形(馒头形),炕台上均铺砖。两座规模较小,窑室高1米,直径约2米,其中一座在自家院子内的断崖上修建而成,用来烧制陶坯:另一座用砖砌建于院中,用于烧上了釉的陶器。院外还建有一窑,规模略大。
赵林堂家有陶窑两座,一大一小相连,均为砖砌而成,建在院内(图二O)。小窑呈长条形,
窑室高约1、长约2米,炕台上未铺砖,窑顶有砖砌的长方形渗水池。大窑位于小窑左侧,呈馒头状,窑室内高25、直径4米,炕台上也未铺砖:炕台近窑门处为火坑(即燃烧部),其下铺有铁质炉条,上放燃料,炉条下挖有存放炉渣的长方形坑:窑顶也围砌有渗水池(图二一):窑室另一侧设有专门装窑时的入口,烧窑时要将其封堵住。该两座陶窑炉渣坑前均有专门铺挖的长条形活动区,主要是便于观察火候以及适时添加燃料。大窑在烧窑时,火坑与炕台之间会用砖块垒起一堵挡火墙,以防止近火处陶坯烧坏。
正式烧窑之前通常有个焖窑的阶段。焖窑即点火后,先不投入充足燃料,用较低的火候将陶坯彻底烘干,同时对窑室进行预热。然后加足燃料正式烧窑。燃料采用质量好的炭块。烧制过程中,需根据火候添加燃料,直至陶坯烧得亮红(即烧熟)。现以赵林堂家大窑烧制灰陶为例,具体做法是先用麦秆、玉米苞皮等易燃物在炉渣坑处点燃,引着炉条上所放的木柴和炭,然后焖窑三天,在起旺火后正式烧窑,约两天一夜。
成品有红陶和灰陶两种。如果烧红陶,在陶坯烧熟后直接封窑门和烟洞,待火慢慢熄灭,与此同时陶器逐渐冷却,在此过程中总会有外界空气渗入窑室,陶土中的铁得以充分氧化,即可得到红陶产品。赵林堂家院内摆放的红陶产品主要为仿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其陶色为砖红色。赵家的灰陶产品种类较多,有各种塑像、板砖等,其灰色均较纯正。要得到灰陶产品,需在陶坯烧熟后,堵住窑门和烟洞一段时间,再打开烟洞将窑室内的烟放出,之后再次封堵烟洞,从窑顶水池向内渗水,渗水约需12小时,作用是快速冷却窑室和陶器,致使陶土内的铁质成份来不及氧化,从而形成灰陶。之后再过约15小时后可打开窑门,三四天后,等窑内温度降低至可忍受的程度时,即可出窑。
五 余 论
以上通过对仿古陶作坊的调查,较全面地展示了现代民间外模制法的工艺技术,对研究古代制陶工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回。
1.关于模制法的探讨
模制法制陶古已有之。据李文杰先生研究,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中有模具敷泥法,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袋足器也采用了模制法制作。汉代模制法四制陶十分流行。张翔宇对西安地区西汉陶质明器制作工艺研究后认为,鼎、壶、罐、奁、仓等均用到了模制法,分体模制技术的应用在西汉晚期十分普遍四。以上虽均称之为模制法,但有很大区别。单就模具而言,新石器时代的是内模,而汉代则为外模制法。
李文杰先生对山西平朔汉墓随葬陶器研究认为,耳杯使用了外模制法,并指出外模制法与内模制法相比,脱模情况的不同之处:内模制法在内模与坯体之间必须有隔离层,而且成型之后必须立即脱模;外模制法在外模与坯体之间不需要隔离层,等待坯体干燥后即可自动脱模 。但此次调查的外模制法,在按模之前会先在模具内壁扑打滑石粉,其作用是在脱模时使陶坯可以更好地与模具分离。另一方面,脱模是在坯体略硬后,而不是等其完全干燥后才将坯体取出,因为脱模后的坯体还需要修整,完全干燥后则基本无法再对其进行加工修整。因此,古代外模制法脱模时的实际做法究竞如何,还需进一步地深入观察。
两家作坊的成型工艺均为模具贴片法与慢轮修整。模具使用的是外模,在其内侧贴压泥片,并经捶打与刮抹。脱模后未经修整前,器表两块模具相接处的泥条缝明显,泥片接缝亦较清楚。即便在修整时,工匠都注意对接缝处做些特殊处理,但也不容易完全掩盖掉。例如,赵林堂家仿做的仰韶文化尖底瓶器表遗留的泥缝痕,明显为模具相接的痕迹,甚至还可观察到泥片的接缝,出窑后的残次品也多是在模具相接处或泥片相接处开裂的。已知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均为泥条盘筑而成,因此现代仿品尽管形似,但在制作技术方面,并无比较、借鉴之意义。然而据张翔宇的研究,西汉晚期的陶罐在制坯工艺上多为分体模制,然后拼接成器的国。这次现代模制技术的现场观察,或者可为研究汉代陶器模制技术提供参考。
此外,目前关于汉代之前陶器制作工艺成型方法的研究中,以对内模制法的研究为多,判断依据主要是袋足内壁遗留的反向纹饰。通过这次调查可知,外模成型与内模成型后各自的遗留特征不同,今后在观察各时期的陶器时,可多留意有无外模成型及其泥片贴筑的痕迹,寻找外模制法的缘起。
2.原料制备与制作工序的反思
对于陶土的选择,这两家采用的均是沟边的红胶泥层。根据调查,该层土分布较广,容易入手,但无对比分析,不知古人是否也选择同样的陶土原料国。
关于泥料的制备,经询问,两家作坊均采用半机械化操作,陶土经过粉碎、搅拌,不经淘洗工序,即可和泥,和泥后可直接使用。古人无机械,陶土如何粉碎,是否淘洗,和泥之后是否必须经过陈腐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两家坯体成型过程中,各工序之间可连续完成,也可停顿,停顿时间长短似乎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例如,王家在仿作汉代陶罐时,合模后可直接对陶坯内壁进行修整,也可以将其放在一旁阴晾,接着做下一个:脱模后可直接修整器表,也可以根据陶坯的干湿而略微阴晾。这暗示古人制陶时,工序之间的接续可能有多种情况,提醒我们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时不要轻易地一概而论。
3.陶器生产方式的争论
关于陶器的生产方式 以及陶器生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万·德·利物(Val der Leeuw)早在1977年根据生产规模和强度,提出六类生产方式:Household production、individual industry、household industry、workshopindustry、 village industry、large-scale industry 。1982年,皮科克(Peacock)根据规模、强度和政府参与程度,提出八类生产方式:Household production、household industry、individual workshops、nucleated workshops、manufactory、factary、estate production、military/official production。1987年,赖斯(Rice)在二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史前社会的陶器生产方式,主要为四类:Householdproduction(家庭生产)、household industry(家庭工业)、individual workshopindustry(个体作坊工业)和nucleated workshop(核心作坊)回。1991年,安德黑尔(Underhill)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期陶器生产的研究,认为史前酋邦社会陶器生产模式分为两类,简单家庭工业(即家庭生产)和复杂家庭工业(包括家庭工业和个体作坊工业两类)四。由此可见,赖斯所强调的四类生产方式基本得到认可。
穆朝娜根据国外学者关于生产方式的民族学调查材料,分别从技术、规模、陶器生产者、生产目的、生产量、生产时间、产品等方面对四类陶器生产方式进行介绍四。家庭生产(household production)技术简单,手制,露天烧制:规模最小:陶器生产者为家庭成员,多为女性;生产目的主要是自己家用;产品器形简单。家庭工业(household industry)较家庭制陶规模较大些,生产目的主要是贸易或出售,以补充农业或其他活动收入之不足。个体作坊(individual workshop industry)技术为轮制或模制,有永久性的陶窑;规模增大,效率提高;陶器生产者由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组成,男人为主:生产目的主要是用于销售以维持生计,通过市场、中间人或直接从作坊卖出。核心作坊(nucleated workshop)技术极为精细,高度专业化:作坊或工场雇佣大量人力,大规模生产陶器:有专职的陶工:产品极为标准化和多样化,主要用于销售;常年制陶。
笔者调查的两家均为家庭式作坊回,但规模差异较大。王兰成家规模小,生产者仅3人,主要为家庭成员;而赵林堂家规模较大,雇有工人15人,分工明确,制备原料、烧窑、成型中的制模、贴片、翻模、修整均是由多个陶工协作完成。但两家的技术均为外模制法,生产目的均是供应客户的预定,生产时间均是常年制作,产品种类均较多,二者也均以此为其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和前述的四类生产方式相比较,很难把他们完全对应进哪个类型,可能介于家庭工业与个体作坊及核心作坊之间,属于复杂家庭工业?这也暗示古代陶器的生产方式也极有可能不仅仅是四种方式就能完全涵盖得了的,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陶器制作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4.考古材料反映专业化生产的判读标准
关于考古中的专业化生产,赖斯认为手工业的专业化是较普遍的职业专业化的一部分,而职业专业化与社会复杂化的联系已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赖斯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具体到对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的考察,考斯汀(Costin)提出两方面的判读依据:一方面是考古出土的与生产相关的直接证据,如原料、废弃物、工具(陶垫)和相关的生产设施(陶窑):另一方面是从制作完成的物品本身记录下来的间接证据,包括器物的标准化程度,制作的熟练性、高效性,区域的空间变异或特定产品的分配等国。赖斯认为,标准化和多样性之所以受关注,主要在于二者是了解考古资料内在变化的一种策略,同时可有效利用间接资料,因此,可以把应用于社会经济组织研究的陶器的标准化和多样性概念视为在难以理解的数据和抽象的理论之间发展“中间环节理论”或“桥接论据”的一种努力回。
标准化指的是陶器特征的一致性或变异性减少的相对程度,或是达到相对同一性的过程。多样性是从人口生态学借用来的,是描述植物或动物群体结构和复杂性的一个定量概念。在古代陶器分析中,多样性可反映不同种类陶器在分类、形态、装饰风格等方面数量的变化,通常用丰富性(richness)和均衡性(evenness)来描述回。考斯汀认为标准化是规范化生产的结果,适于对独立生产的产品分析国。赖斯认为在一个陶器组合中,高度多样性意味着有很多的生产者,服务于不同需要的多种产品,制作缺乏控制或规范,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组合;相反,低度多样性则反映了较少的生产者,较少的产品种类,一器多用,受控制和规范的制作过程。低多样性被认为是专业生产者在大而复杂的社会中生产陶器的一种特征。综合分析,高标准化和低多样性适合对日常生活类陶器生产的分析,而高多样性则更适于对贵重产品或特殊陶器生产的分析。
对于此次调查的两家作坊,就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而言,因其使用的是模具,所以同类产品的尺寸、形态等方面的标准化程度均极高。但他们的产品又是多样化的,只要客户需要,他们就可以做出来,产品具有高多样性特征。而且,这种高多样性也不是通过很多的生产者实现的。王兰成作坊只有两名家庭成员及一名雇工,共三个生产者,赵林堂家则雇佣较多工人。但这两家除作坊主之外,其余雇佣的工人并不是常年专职做这份工作,因此并不是专职工匠或专业生产者。作坊主以经营作坊为主要谋生手段,工人的专业色彩却很淡,那么,如何界定这两家的专业化程度呢?此次调查说明成型技术对器物标准化程度有直接的影响。
就规模来说,王兰成家规模小,赵林堂家规模大,但这个差别与其说是两家的专业化程度不同所致,不如反过来说是营销水平不同所致。赵家开发的客户多,订货多,市场大:生产规模也大:王家的客户较少,生产规模也就小。但考古资料留给我们的通常只有成品,偶尔运气好的话,可以发现制陶作坊等,借此了解专业化程度、生产规模等情况,却很难从这些资料中直接读取出影响专业化程度、生产规模等的源自“后生产过程”的原因来。这也是我们在考虑古代陶器生产时需要留意的地方。
本文的调查案例,强调成型技术是影响产品标准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因此,在对古代陶器的生产方式以及专业化程度进行研究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附记:此次调查得到了贺保盛师傅的帮助。在调查过程中,作坊主王兰成家人热情接待。论文修改得到赵辉老师的悉心指导。对于陶土的专业辨识,莫多闻老师给予了细心讲解与分析。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