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她和她的她》不是对不对,而是利不利。

2023-05-30 20:10 作者:导演胡玛格  | 我要投稿

友情提示:会被气得半死的台剧,但仍要推荐。(真的昨天晚上气到胃疼)

第一集就会被气死的台剧,到中部想拿刀冲进去屏幕里杀人,最后结尾不够劲儿,只强调和自己和解。对观众来说,这个结果真的让胸口有口气堵着发泄不出来。但对于受害者来说,它是温暖和治愈的。就像陶勇医生说的,他选择不恨,是因为要和恨罪犯的自己和解。

我是在全片看完之后,才得知取材来自于#房思琪#,所以,我想我的观影立场会更像一个普通观众,我的情绪是完全被这部剧牵引的,并不会从因书里的内容加之填补剧本上的空白。1.整个故事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现实生活的线,一条是女主因为抑郁症产生的解离世界。由于整部剧集将大量的叙事描写给了解离空间,这也导致很多观众认为解离空间更有可看性,情节紧凑,悬疑感也始终都在。(这说明在剧作上,导演和编剧都给了普通观众喘口气的机会,譬如说我的某部分意识就会觉得,那个谢杂种就是被杀掉了。人渣不死天理难容。所以,观众也可以选择解离空间这个结局,平复一下自己恨得咬牙切齿的心情。)

另外,我认为全片尽管以性侵事件为主线,但实际上更多谈论的是二次三次伤害。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只是留了个师母恨不得掐死他的伏笔。而不是“报仇”“偿还”的“爽”。我在看完全剧后非常想看男性观众对这片的看法,是一开始知道题材就逃开,还是,会像女性观众一样恨不得拔刀冲进屏幕杀个痛快。我真的很想知道,如果我们可以就这个话题聊下去,欢迎你们给我留言(平和礼貌)。2.剧情开场是现实世界,女主遭遇职场贱男性骚扰反被污蔑的情节,一直到后面小时候“房思琪”事件被揭开,观众反观这一段“更痛”了。一切都没有变好,尽管女主已经长大成人,却会因为出色的职场表现被贱男嫉妒,转而用“道德败坏”的伎俩使女主在职场身败名裂。(这一幕,我相信每位职场女性都曾经见过,或被经历过)1.职场没有信不信,只有“利不利己”男人在同事们都在的场合下挥起手上的戒指,大喊自己是有老婆的人,让女主不要勾引她。女性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否认。然而,否认是无用的。只要男人们干不过,他们就会用这一招,而同为女性的女同事们,无人站出来声援,反而成为二次伤害里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说,遇到贱男是一回事,你可以选择远离贱男,也可以选择大耳光子抽他,你还可以选择告他。但是,你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一把拽过女同事为自己解释,因为,她们或者选择在“男权社会”里明哲保身,或是出于“雌竞”假他人之手乘机在职场里将你干掉。所谓,没有人会信不是你先“主动勾引”的,更多的不是“不相信”,而是为了“自私”,选择“不相信”。实际上,男人在职场要搞垮女性,并不会那么的公开挑衅,明目张胆,他们更多的是在暗处结党营私,将女性挤出这个或那个项目罢了。虽然剧里这个男人很极端甚至达到了变态,但他们击垮女主的方法论却如此常见。

2.女性从小被教育“羞耻心”,女性比男性道德感重
为何女性遇到这类事件,除了否认,没有别的动作。因为,她默认了一种“廉耻”捆绑。这是社会环境从小的教育有关的。小女孩时期从坐姿就被要求不要分开腿,要把腿并拢坐着。但没有哪位家长会告诉她,腿并拢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腿分开坐就代表你的“不要脸”“不可以”是女性的禁忌。我们有时候开会,会围着一个低矮的茶几,坐一圈。每一位女性都是乖乖膝盖并拢的,即使她们穿了裤装,而男人们是四仰八叉的。其实从坐姿上来分析职场气势,女性已经输了一半了。罗老师说:小孩都懂,打架比什么,既不比身高也不比力量,比气势,谁比谁横。夹着膝盖正襟危坐的女性们,从气势上已经输了一半。因此,在女性遭遇性骚扰后,总是习惯性思维先将自己的“羞耻心”推了出来。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设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女同事和男同事身上,情况会不会有所变化。话筒交给男性,展开说说。也许,最后的伤害级别取决于,自我认知的“道德感”指数。而女性从小就在身上架上了一个枷锁。让我们来看看男性的教育,《第二性》上有一章节专门讲了男童和女童在成长中的不同教育模式,譬如男孩可以爬树。女孩穿上裙子,就不可以。所以,女性运动给了女性穿和男人一样穿裤子权利。仔细想想,这个裤子,和我说的膝盖并拢是不是一个意思。
那么,女性为什么不可以分开腿坐,因为男童“非礼勿视”这部分没有教育,这就好比,学校领导会说,女孩子不要化妆、不要穿短裙,因为这样会引起男同学的犯罪。而学校不会说,身为男性要尊重女性,要有“敬畏之心”,而不是“猥琐”“下流”“卑劣”你尽管来,我们女同学都装上了“贞操带”。
3.有了这样教育的前提,就有了女性的惯性思维,是不是我不对,是不是我没有反抗,是不是我穿得太短了,是不是我大晚上出去是不对的,是不是我不应该去?统统只有一个“对自己的叩问”,《第二性》里也提到过,恰恰因为女性成长多了这一阶段,也促使女性的成长完整了,他们比男性更容易自省,假如真的犯了错,会吸取教训,会先从自身找问题并解决它。这是“女性的优点”也是“女性悲剧的起点”。《她和她的她》表面上看是在讲禽兽教师性侵女学生的事件,但实际上是在讲旁观者的选择,上文我说职场里人们的选择。现在我来讲家庭成员的选择。1.受害者家人的选择小时候的女主终于鼓足勇气告诉母亲自己被老师性侵的事,母亲跑去告诉父亲,父亲一听推门进屋看见女主哭成那个样子,第一件事居然不是一把抱住她,而是责问她是不是撒谎了,因为老师对你太严厉。

我认为在这个情节设计里,父亲很像女主成年后的公司男上司,我曾经说过,男人比女人团结,但这并不是说男性在生物属性上有什么优良的品质。而是,正如我前面所说,无所谓“对不对”只选择“利不利”。男上司会第一时间站在男下属的立场,父亲也是听说后,第一时间站在了男老师立场。这甚至都可能出于了一种男性的本能。为什么在明知女性受到侵害后的真实新闻的评论里会有那么多男性跳出来质问女性受害者,甚至迫切等待剧情反转,因为一旦承认男性有罪,那就有违他们的共同“利益”。郭德纲曾说:“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一个人一提就跳,一提就叫,一提就癫,恰恰是因为,他们自知不能承认“男性群体管不住下半身”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以是事实,但却不能被公开。用句简单话来概括就是,“男性同盟军”集体慌了,所以否认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

与之不同的点是,母亲要否认这件事的初衷,是出于爱。当师母不断地给她灌输一旦传出去对你女儿不好的时候,母亲可以即刻中招。母亲的本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女儿,第一时间要找人理论,要讨回公道。但,由于她从小也被“羞耻感”裹挟,也深知这个“社会环境”对“女性”的道德感绑架。因此,出于保护女儿的立场,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追究。就像女主失忆状态下,她只一味地掩盖真相,只是出于不希望女儿再次想起。我们无法劝解受害者原谅罪犯,我们无法体会受害者是否真的忘记最好。这部剧真的令我想了很多。女主记起过去是对她的二次伤害吗?我以一个旁观者的理解,女主要化解这个伤害,绝对不是忘记,而是,周围人的选择。2.犯罪人家属的选择犯罪人家属的选择,其实我不用大量展开了。依然可以用我上述的观点来总结。不是“信不信”而是“利不利”,师母的所作所为不意外,只要我们想想试图掩盖“丑闻”的人,就完全可以理解他们之所以做这样选择的诱因了。(此条我们也可以直接联系到报案后官方的选择,不展开)3.同是受害者的选择由贾静雯饰演的女主学姐,在整部剧上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戏份不多,但她的人物设定是整部剧的“光”,同为受害者的学姐,由于自己没有跳出来指证禽兽老师,导致学妹成为第二个受害者。当女主请求她一起指证老师,却同样因为“己”而被拒绝。这位学姐选择逃避的方式去化解,最终不仅没有逃开,反而活得更卑微。剧集的最后,学姐终于选择帮女主偷出了可以定罪老公的性骚扰证据。当她交给女主的时候,只简单说了一句话:我不想成为师母那样的人。


自此,这个选择题有了满分的交卷人。到了这一天,剧情也就可以收尾了。瞧,实际上该剧从未想过让犯罪分子醒悟,它的本意不是为了提倡女性保护自己,不是为了谴责强奸犯(因为强奸犯就是有罪的,没有翻来覆去去讲了),它的目的是,把选择题放在每个人的面前,请交出你的问卷调查。作为观众,有没有问过自己如下几个问题?1.如果你是女主的女同事,你会选择相信她吗?或先调查再相信。2.如果你是公司领导,你会选择公司立场,息事宁人吗?3.如果你是位父亲,你会选择第一时间否认男性都会犯的“罪过吗?4.如果你是母亲,你会被“裹挟”和“绑架”吗?5.如果你是女主的闺蜜,你会选择出卖女主隐私吗?6.如果你是师母,你会举证还女主一个公道吗?最后,差点忘记提男主(女主的男友),他选择始终相信她。非常感谢,依然会有这样的男性存在,事实上,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男性存在。非常感谢你们的存在。

那么,请将这部剧推荐给你的男性朋友,我想我非常想知道一件事,当你是男性,你会故意回避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吗?就像你们中的大多数男性,没有看过波伏娃的《第二性》却得了污名化这本书的“大病”,是因为“害怕”“慌”了吗?(笑)

《她和她的她》不是对不对,而是利不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