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花腔优美善于传情的山西戏音


一,简介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传统戏剧。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调更高亢。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响, 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历史渊源
北路梆子(雁剧),与蒲州梆子(蒲剧)、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清代以迄民国,外地人或泛称“山西梆子”,或专称“代州梆子”,或与秦腔、蒲剧等统称为“西曲”、“西调”“西部”或“山陕梆子”;当地人则只称“大戏”或“梆子腔”,偶有叫“秧歌”者,如河北怀来、涿鹿一带。解放后定名为“北路梆子”,今又名“雁剧”。
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腔在晋北地方化的产物。明末清初,山陕梆子腔在晋、陕、豫三角地带形成后,不久便北传,在山西北、中部以至绥察一线广为流布。 据代州“大成班"鹿蹄涧舞台1937年题壁记载,乾隆初年已出现了本地班社,大约在嘉、道时期,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清末民初,北路梆子处于极盛时期,班社数达200个左右。在总体风格上,又形成三个地域性流派:一是以忻、代二州为中心的“代州道”,以火爆精巧著称,俗称“小北路”;二是以大同为中心的“云州道”,以舒展大方见长,俗称“大北路”;三是以蔚县;为中心的“蔚州道",以刚健遒劲驰名,俗称“东路”。
三,唱腔特点
北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夹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滚白、介板、花腔等的分别。传统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由梆胡、二弦、三弦、四弦、笙、笛、唢呐等组成,武场乐器由板鼓、马锣、铙钹、手锣、梆子、战鼓、堂鼓、碰铃、小音锣等组成。北路梆子的唱腔深受蒲州梆子的影响,具有高亢激越、淋漓酣畅、稳健粗犷的特点,同时又结合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咳咳腔”等自成一体的唱法,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质朴淳厚、豪爽大方的性格。
北路梆子的演唱,早期大都是真假嗓结合使用。真嗓俗称“本音”,假嗓俗称“背股音”,只有个别嗓音特别好的演员才能用真嗓演唱(如须生焦生玉、李万林、花脸李存富等)。清同治以前无“坤角",女性角色亦由男演员扮演(称“男旦”),为追求女性色彩,连念白都真假嗓并用。民国之后,女演员渐多,甚至已出现“女扮男妆”现象,她们全用真嗓演唱,男演员则仍多真假嗓并用。
四,代表剧目
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现存抄本达400多个。如《血手印》、《火焰驹》《一捧雪》、《李三娘》等。“三国戏”、“水浒戏”、“列国戏”、“隋唐戏”、“西游戏”等,如《八义图》、《凤仪亭》、《春秋配》、《打金枝》、《古城会》、《未央宫》、《黄逼宫》、《武家坡》、《二堂舍子》、《王宝钏》、《金水桥》、《访白袍》、《劈殿》、《梵王宫》、《百花公主》、《九件衣》、《九龙峪》、《梅伯闯宫》、《宁武关》《文书记》、《穆柯寨》、《四郎探母》等。
五,传承保护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北路梆子和许多地方戏曲一样同时代拉开了距离,那种万人争睹的景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正盼望着有关方面能对其加以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