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传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建安年间的文人,特别标举了七个人,这七人因此被称为“建安七子”,而建安七子之首就是孔融。
据《续汉书》记载,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高祖父叫孔尚,是矩鹿太守,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小时候有突出的才能。当时河南尹李膺交朋友注重名气,告诫门前传信的宾客,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一律不许通报。十多岁的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李膺接见了孔融,问他:“你的祖上跟我家有过来往吗?”孔融说:“是的,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交流过德与义的问题,且亲如师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交。”在座的宾客十分惊奇,说他是神童。太中大夫陈炜姗姗来迟,同座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炜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不一定聪明。”孔融回答说:“正如您所说,您小时候岂不是太聪明了吗?”李膺大笑,回头对孔融说:“你长大后必成大器。”
山阳的张俭因为人正直而被中常侍侯览记恨,侯览下令要州郡捉拿张俭。张俭跟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交情,就投到孔褒家避难。正赶上孔褒外出不在家,当时孔融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没有告诉他自己的遭遇。孔融知道张俭比自己年长,又见他面色窘迫,就对他说:“难道我一个人就不能给你作主吗?”于是把张俭藏在家里。后来事情败露,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压下了这件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孔融说:“窝藏张俭在家的是我,应该由我顶罪。”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罪责在我,不是我弟弟的错,应该由我顶罪。”兄弟二人争着赴死,郡县官员难以定论,就请求上级决断,上级批示由孔褒顶罪。孔融因此成名,跟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并称俊秀,被人称作新生力量的翘楚。孔融的儒学理论不如边让等人,但才气和见识超过这些人。
司徒大将军征召出身名门的孔融做官,孔融先后担任了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等官职,孔融任北海相时三十八岁。北海被黄巾起义军破坏后,孔融带人修复城墙,兴办学校,崇尚教育,推举贤才,重用儒家学者。孔融用彭璆为方正,邴原为有道,王脩为孝廉,还命令高密县为刘备的老师郑玄特别设立了一个乡,命名为“郑公乡”。如遇没有后代的国人或已经去世的四方游士,孔融都会用棺木安葬他们。北海郡有个著名的孝子叫甑子然,很早就去世了,孔融后悔自己没有及时安葬他,就为他所在的县舍分配了食粮。孔融就是这样一个礼贤下士的人。孔融在北海郡六年,刘备上表封孔融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朝廷征召孔融回首都担任将作大匠,又升迁少府。每逢开会,孔融都是主要发言人,公卿大夫都只是挂名而已。
孔融虽然不是无所作为,但在乱世背景下,他的一系列举措并无实际用处,更像是形象工程,而原因就出在他自己身上。
司马彪的《九州春秋》记载,孔融任北海相期间,自以为聪明优秀,才能天下无双,当时的英豪俊杰都无法与自己相比。他自己也有宏大的志向,希望能举军曜甲,与众多贤才合作,在北海、岱郡固本培元,不愿像普通的郡守一样平平淡淡地处理事务,只是遵循方伯的命令和赴会的时间。然而他所任用的人,都是好奇求异、轻浮偷窃之才。至于那些专门研究古代文化的士人,孔融虽然对他们非常恭敬,礼仪也得当,但不跟他们谈论国家大事。高密的郑玄被称为郑公,掌管的却仅仅是子孙的礼节。孔融的言论教诲充斥在官曹之中,辞令温雅,可以作为娱乐和朗诵的对象。但孔融的实践能力很弱,很多政令都实施不下去。虽然孔融能聚集许多人才,但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当薄弱。租赋征收不严格,还杀害了五部督邮。奸民和污吏横行朝市,孔融也无法加以治理。幽州的精锐部队叛乱,一直到徐州,最终到达城下,全国都恐慌不已。孔融直接出来劝说他们,使他们改变了心意。于是孔融与别校一起计划夜袭幽州,幽州军队失败,孔融掌握了他们的军队。然而不久之后,幽州部队再次叛乱。黄巾军逼近时,孔融大饮浓酒,亲自上马,在涞水抵御入侵。入侵者命令精锐部队与孔融对抗,两翼部队径直涉水而过,直达孔融治下的城池。城池被攻破,孔融无法进入,转而前往南县,身边的人也有一些叛变了。连续数年的倾覆,孔融没有干成任何实事,最终不能保护好自己的领土,放弃了北海郡逃走。后来孔融迁居徐州,以北海相的身份担任青州刺史,治理北部边疆。孔融计划依附山东,联系辽东,获得军事利益,稳固根基,孤立一隅,不与他人共事。当时曹操、袁绍、公孙瓒等人相互争斗,士兵不满百人,粮草不足万斛。王子法、刘孔慈这些油嘴滑舌的小人都被孔融视作亲信。左丞祖、刘义逊都是名士,只能坐在一边看着,他们表示民心不能失去。左丞祖劝融依附于强大的军阀势力,孔融不听他的话,还杀了他。义逊离开了孔融。结果孔融受到袁谭的攻击,从春天一直到夏天,城池狭小,敌寇众多,箭雨纷飞。然而孔融仍然坐得安稳,阅读书籍,参与讨论,一切如常。城墙被破坏,众人失散,孔融自己逃往山东,家人被袁谭俘虏。
为官没有担当,军事才能不行还不懂得用人,已经很致命了,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孔融恃才傲物,总跟曹操唱反调。
《续汉书》记载,太尉杨彪与袁术结了亲家,袁术自立为帝,曹操和杨彪有嫌隙,就把杨彪抓了,想杀他。孔融听说了这件事,来不及穿朝服,直接敢去见曹操,说:“杨公世代清廉,名声显赫。《周书》中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更何况是袁氏的罪过呢?《易经》中说‘积善馀庆’,看来是骗人的。”曹操说:“杀杨彪是国家的意愿。”孔融说:“假如周成王要杀召公,那么周公可不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呢?如今天下的士人之所以仰慕您,是因为您聪明睿智,辅佐汉朝,以公正之心处理事务,使国家安定繁荣。现在您如果横行杀戮无辜,被海内众人看到了,谁不会懊恼?我孔融是鲁国人,明天就要脱下朝服离去,再也不来朝见了。”曹操明白了孔融的意思,于是释放了杨彪。
这件事还算孔融办得漂亮,作为孔门后代,孔融的儒学造诣确实不同凡响,但他因循守旧,不懂得与时俱进,还总是自以为是,公然抨击朝廷大政方针,而且是个毒舌,以抨击曹操为乐。
张璠的《汉纪》记载,孔融在北海郡为官八年,差点连命都丢了。当时皇帝刚刚迁都许昌,孔融认为应该基本保持旧制度,确定王畿,管理司隶所辖的区域,作为千里之封地,并向朝廷上书陈述其理由。那个时候天下还在初创阶段,曹操和袁绍的权力还没有划分清楚,孔融所提出的主张不切实际。另外,孔融天性直爽,对曹操有些轻慢和侮辱之意。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写信唱反调说:“天上有酒旗星,地上有酒泉郡,人还要有酒德,所以尧帝不喝几千钟酒,是不能被称为圣人的。况且夏桀王和商纣王因贪图美色而亡国,现在您却不下令禁止结婚。”曹操表面上对孔融宽容,实际上内心很不平衡。御史大夫郗虑知道了这件事,依法罢免了孔融的官职。过了几年,孔融再次出任太中大夫。孔融虽然朝堂失势,赋闲在家,但家里却坐满了宾客,孔融爱才,也爱酒,常叹息说:“在座的客人常盈满,杯里的酒喝不完,我没有忧愁了。”有一个虎贲士长得像蔡邕,孔融酒至半酣的时候都会把他请进来同坐,说:“虽然蔡邕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典刑还是在的。”孔融这个人就是如此爱惜名士。
得罪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两大中央官员已然犯了大忌,如果孔融知道收敛,也能安度一生,可要命的是,孔融依然不改尖酸刻薄的问题,依然坚持发表不当言论,终于身败名裂,全家被诛。
《魏氏春秋》记载,袁绍失败后,孔融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学问广博,就认为这是史书的记载。后来见面时,曹操问孔融这件事,孔融说:“按照当今的标准来评判,我认为应该是那样的!”这其实是在讽刺曹操把袁熙的新婚妻子甄氏嫁给儿子曹丕的事。
建安十三年,孔融面对孙权的使者,说了一些诽谤的话,被判处死刑。他的两个八岁的儿子正在下棋,孔融被捕后坐着不起来。左右的人问:“父亲被抓住了,为什么不起身呢?”两个儿子说:“哪有巢被毁了,蛋还是完好的道理?”于是他们一起被处决。
孙盛的《世语》记载,孔融的两个儿子都是幼童。孔融看到孩子被抓,就问他们:“为什么不说话呢?”两个儿子都说:“父亲都这样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他们都抱着必死之心。
孔融拥有盛名和清才,他死后,很多人都为之悲伤。曹操担心内外的议论,于是下令说:“太中大夫孔融已经受到了惩罚,但世人过于追捧他的虚名,缺乏实际了解,只看到了孔融的浮华,孔融这个人很善变,人们被他的虚伪所迷惑,不再审视他对社会的破坏。有人说平原的祢衡接受了孔融的传授,认为父母与子女没有亲情,就像容器中装满了其他东西一样,还说如果遇到饥荒,他的父亲也不肖,宁可供养其他人。孔融违背了天命,颠倒了道德原则,虽然已经正法,我也还是觉得他死晚了。再将这件事列入罪状,让所有军队、将领和官吏都能听到和看到。”
祸从口出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是有的,不当言论太多,无疑是在给自己挖坑,如果连好友祢衡之死都不能让孔融引以为戒,那么前赴后继的壮烈就真的不可避免了。曹操杀了孔融后,还利用喉舌诋毁孔融,导致陈寿的《三国志》不敢为孔融立传。关于孔融最完整、最系统的官方记载,只有从裴松之注引的史料和《后汉书》中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