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3
三、对谢林的批判
那么这个客观的出发点就是谢林的出发点了。所以早年的黑格尔和谢林,是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的。但是他对谢林有一种批判,一种超越。我们的出发点既不能是独断设定的客观,也不能是像费希特那样从他自己的自我出发的一种主观,哲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主客观的绝对同一,或者主客观还没有分化之前的那种同一性,那种同一状态。他认为这是谢林的一个很大贡献,克服了费希特的那种主观唯心主义,把立足点转移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但是有一点他是不满意的,就是谢林的绝对同一里面不包括任何差别,是绝对的同一。如果既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那是怎么可能自然而然的发展出万物的呢?万物都是有差别的,主观和客观肯定是有差别的,如果最早的那个同一性里面没有任何差别,它怎么能能发展出后来的这些大千世界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一种神秘主义的态度,也正就是谢林所采取的态度,一种神秘的直观,一种非理性的直观,那就把理性撇到一边去了。这是黑格尔很不满意的地方,他主张一切都是要从理性建立起来的,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也是启蒙运动的原则。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开始倾向于一种神秘主义,开始否定理性的普遍有效性,这是黑格尔十分不满意的。黑格尔认为谢林仅仅是从量来考察这个世界是不够的,要深入到质,深入到事物的发展,能动性和历史。这个不能用形式逻辑来把握,必须用辩证逻辑来加以把握。
他提出了新的逻辑,也就是辩证逻辑。谢林的那些非理性的因素,黑格尔并没有完全否定,而是将其归纳到了他的辩证逻辑里面。应该把非理性的东西纳入理性立马。如果只是非理性的东西,那我们就不用说了,如果是有某种不可言说的东西,那你就去感悟,去打坐就好了,那你来谈什么形而上学呢?你既然要谈形而上学,要建立一个体系,那就必须要在可言说的东西里面切中不可言说的部分,如果都是不可言说的,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所以他的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把那些通常认为是非理性的东西,纳入到逻辑里面来了。比如说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可言说,历史的发展和运动,这也是不可言说的。历史的发展是自由意志造成的,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变化,一种现象。这个本来是没有什么道理的,你说为什么是这样的,没有人知道。但是在历史当中,就可以看出来,这里头的规律,不是形式逻辑的规律,有自由意志的规律。所以他建立起来的辩证逻辑的一种历史本体论,是和形式逻辑完全不一样的。通过对谢林的超越,黑格尔更倾向于历史性。所有的东西都在辩证逻辑的进程当中从低级到高级进步,逻辑本身也有一种进步。这种对谢林的超越不是凭空的,这种超越是建立在费希特的范畴推演,谢林的历史感之后,黑格尔将这些东西都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