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拍你 争做“馕”式干部
馕是新疆传统食物,享有“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的美誉。如何做出一个个可口的馕,揉面、擀面、捏馕边、二次烤制……都凝结着劳动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要虚心用心,甘当“小学生”,党员干部应及时当勉励,争做一个接地气、真材实料、经历练的“馕”式干部。
就地取材,和一个接地气的馕。馕的原材料为小麦面或者玉米面,原材料方便易得,在新疆人民一日三餐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样的,年轻干部如果高高在上,就无法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岗位中的“花木瓜”,好似高端,却难以发挥食物的基础作用。会说群众话、愿干群众事,能够“接地气”,是党员干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的应有之义,也是能否干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人民立场,争做“接地气”的干部,俯下身子,开展“冒热气”的调研;迈开步子,获取“沾露珠”的资料,“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当好“为民纾困”排头兵。
精心制作,摊一个真材实料的馕。馕虽然价格实惠,但制作繁琐,营养丰富,往往需要经历揉面、擀面、捏馕饼、刷清油、刷蛋液、粘芝麻、二次烤制等诸多工序,如此才能成就一个金灿灿、香酥可口的馕。党员干部也要直面多重成长的工序,方能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很多知识的基础就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唯有勤学苦练,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相结合,才能在火热实践中展现风采。党员干部当求真问学、夯实基础、苦干实干、练就本领,以奋斗绘就干事创业的绚烂底色。
下入馕坑,烤一个经历练的馕。馕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新疆干燥气候,若烤制时间不够长、烤制火候太小,水分无法完全蒸发,则无法满足日常储备需求。党员干部到任,就像一个刚刚出锅的馕,事业能否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就要看烤制时间够不够、火候够不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理想信念是决定烤制时间的“计时器”、是判断火候的“温度计”。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要常修常炼。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在下真功夫、细功夫中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要坚持以严修身,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始终自重自律自省、慎独慎微慎初,做到站得稳、靠得住、行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