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柠檬味的诗

2020-12-31 09:12 作者:悠木阳菜大萌  | 我要投稿

这是文学总结(?一年一次)

1.《战争中没有女性的面孔》

这本

         这本书在1980年代就有引入,2015年作者得诺奖后又再版了,但是我还是以前的译名(按照原意也是这个意思更接近)。

        

我也有自己的一场战争……我和我的女主人公们一起,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我和她们一样,久久都不能相信,我们的胜利有着两副面孔:一副是完美的,一副是恐怖的,伤痕累累,让人看不下去。


“在肉搏战中杀人时,总是会直视着对方的眼睛。这不是投掷炸弹,或者从战壕里射击那么远的距离。”——他们都这样告诉我。


倾听人们讲述他们怎样杀人或者怎样死去,一定也是这样的:必须直视对方的眼睛。

       这本书中的那场苏联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令人心纠的,作者通过一次次的亲身采访,笔录,记录下来一种根本的生活改变:当她们走上战场,战争就再也没有从她们的生活中离开,因为战争恰恰是她们的青春年华。这是过往的战争文学没有注意到的:这些女兵一样会在战场上注意到一头可爱的鹿,会注意到开在行军路上的美丽的花;她们曾经对杀死生物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在一段时间之后又忘记了这回事,但又在某个瞬间回忆起过往是多么可怕;她们在战场上与男兵之间产生的情感是无法归类的,所以在战后她们也不得不面临社会的压力。这些东西就是作者所说的两幅面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好的,但是以往的叙述使得它成为了一场场战役之间的博弈,而个体的叙事以及一些很自然的经历(eg.这些年轻的士兵难道和一个普通的小伙子/姑娘不一样吗?他们不会有一样的烦恼吗?)就被忽略了。这场战争的牺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逝去,也是很多人宝贵的,不可再回溯的时光的流逝。它就这样没了,在战争后这段时光就没有了意义:他们不能向别的没有经历这种生活的人叙述它,别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它(可能这就是作者勇敢的地方吧)。这些人不得不在异国的国土体会一种与他们未来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中有的人因此害怕自己亲人的逝去,一刻也不敢与自己的儿子分开。他们又是如此滔滔不绝,以至于当有一个倾听者愿意去听他们的故事时,言语就像潮水一样流出来。

2.《长日将尽》

      

       对于这本书我也许已经写完我的想法了(在上两篇)。总的来说,这两本的技巧很好,但我更喜欢的是其中可能表达的一个看法:我们身边的世界已经变得太过复杂了,利益与博弈交织,而在其中我们往往可能因为看不清它,从而落得最后一事无成。这其中我们可能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或者说我们相信自己凭借着一种天生的“良知”做到了没有伤害任何一个其他人,但是因为一开始选错了道路,最后就没有获得任何东西。《长日将尽》可能就想对这种情景给予安慰。

        具体来说,史蒂文斯相信英国的旧道德观: 存在一个礼仪高尚,互谦互让的国际秩序(至少在欧洲来说),而一个管家,根据他受的教育,可能没有能力去谈论它或者进入它,一个管家的职责是尽力服务一位绅士,一位真正的英国绅士。而绅士,凭借他的高尚品德,会做好它的。事实上,史蒂文斯辅佐的绅士的确道德不错,他没有迫害犹太人,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不可否认,他曾经帮助了德国人,帮助了纳粹。史蒂文斯最后就在说,他的主人可以说:"我错了,我认错,我承担",但史蒂文斯不可以,因为他从来都相信他的主人。

        这里最大的矛盾在于,国际政治不是史蒂文斯与他的主人想的那样,那里有着欺骗在。但是他们没有能力识破(谁会有呢?),所以他们被一种不属于自己掌控范围的东西打倒了。

3.《反抗「平庸之恶」》

这本

       阿伦特在这本书里阐述了什么是"恶的平庸性"。她实际在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 在一个法律规定杀某些人是义务时(比如杀犹太人),一个正常有良知的人该怎么办? 2.当一个人宣称,他国家法律规定他需要杀人,告密,而他只是这套体系的一个齿轮,我们怎样给他定罪? 3.为什么德国人,而且往往是那些上层人士,会在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道德立场(即从不杀人变成杀人)?

        对于第一个问题,阿伦特认为,逃避政治义务可以是一种选择。这是因为政治参与源于"同意",我同意你的法律,政体,我才能参与政治生活。比如说,我不喜欢我的社区领导,我就可以不参与政治生活(因为我讨厌它),我可以拒绝出席每次的社区大会,我甚至可以干脆换一个社区去住。

        对于第二个问题,阿伦特认为在这里我们仍可以给某些人定罪。这里的原因在于,在法律和实际行为间存在一些间隙。一个法律规定要种族灭绝,但它没有规定应该如何对待犹太人的婴儿,应该对犹太人做出侮辱性行为,或者侮辱性言语。也就是说,虽然它规定了违背人理的事情,但它没有规定额外的,具体的,更详细的方案。举例来说,战争中士兵可以杀死别的士兵,但是没有说要以此为乐,或者把对方士兵虐待或进行某种惨无人道的处理后杀害。这里就是可以定罪的地方: 那些虐待婴儿的,做出法律规定之外(虽然这可能是法律的意义延伸,但作为一个人,你此时应该只做到法律要求的)的残忍行为的人,他们应该为此负责。

        对于第三个问题,阿伦特实际上持一种悲观态度。她认为二战证明了,一个社会的法律,道德观念都是很容易改变的。而唯一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全自己良知的方式,就是进行一种"二人对话"。具体来说是我作为我自己,要对我进行评判(也就是我要审视我的行为),这是一种"二而一的自我"。阿伦特指出,这种评判只可能在独处时成立,而当我与他人在一起时,我总是一的,我总是一个自我。只有当我独处时,我才能与我自己对话。这种对话会带来面对自己的良知: 我不愿意与一个杀人犯时刻在一起,所以我也不会愿意与一个杀了人的自己一直在一起,但我总是与我在一起的,所以最后这种道德上的痛苦会让我避免很多非人的行为。

4.<<不平等的童年>>

这本

       这本书指出了一种分别: 富人与穷人养育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富人(中产阶级)会给孩子上非常多的辅导班; 会介入孩子的学习,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 会与学校老师高强度沟通,争取给他们的孩子最大的个性化教学与利益; 会多把他们的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话。

        这样有好处: 他们的孩子学习更好,兴趣发展,语言水平很高,这让他们的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资本; 同时家长的介入以及对学校体制的了解也使得,中产阶级天生能力差(比如有注意力缺乏症)的孩子也能受到老师的重视与鼓励,并且接受特别的教育; 他们的孩子不害怕与大人交流,因为他们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大人领导下的。

        但这样也有不太好的地方: 他们的日常生活忙碌而混乱,经常就是在一个个辅导班里渡过; 他们的孩子没有与同龄人交流交往的机会,甚至可以没有朋友; 他们的孩子有时会显得无礼,尤其是在与他人对话时会不断打断,并且把一些行为(比如采访之后的感谢宴会)当成理所当然的,不会去说谢谢等; 兄弟姐妹间更多是竞争与攀比(因为上辅导班与上学是主要活动,所以会更多竞争),有时也会关系更紧张; 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混乱,在一些地方,家长会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比如吃什么,玩什么),会用劝说与对话,但又在一些时候,他们会把孩子当成太小的孩子看待,这里比如安全问题,宗教问题等: 这里会有矛盾在,孩子会问为什么,孩子也会疑惑与父母的距离到底在哪里。

        穷人(无产阶级)的养育方式更多是放养,但是在一些话题上父母会直接给出命令,比如安全等。这让他们的孩子更自主,更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更多与同伴玩耍,有很多朋友,也知道怎么交朋友 ;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有亲密的家庭关系; 对官员,长辈更加尊重; 同时他们其实也一样活得很开心,他们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家人与朋友,他们没有变得粗俗,道德败坏。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这些技能在学校里与社会组织上是没有用的。学校要求他们的家长多管管他们孩子的学习,但他们的家长无力去做,因为他们家长为了生计已经花尽全力了,他们也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本;  他们的家长在与社会组织(比如学校,低保中心)交往中表现出一种据促感,也就是一方面遵照这些机构说的做(这里根本原因是,这些机构用的语言他们不理解,比如他们不懂什么是注意力缺乏症),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些机构忽弄玄虚; 这些孩子获得的社会资源少,这使得他们经不起一些随机的风险,比如说他们不能有一丁点儿学习障碍(否则也没人帮他们),不能有一场大病等。

        拉鲁实际上在呼吁一种更加多样的学校。穷人的家长管不了孩子(这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与时间,并不是他们不想),那老师就应该多花点时间。将教育评价与教育的方式全部建立成一种形式是不公平的,也只会不断加深教育的不平等。

柠檬味的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