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水丑生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视频

2023-07-19 10:03 作者:锦邻  | 我要投稿

生物选修一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环境

一.内环境的组成

  1. 体液
  • 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体液,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 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核液,线粒体基质等)和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2.内环境(细胞外液)

  • 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 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被重新被吸收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

二.内环境的成分

1.成分:主要成分是水(约90%);其余还有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输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和各种代谢废物等。

2.成分差异:成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

  • 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胞内酶
  • 外界环境的物质,如消化液、尿液、泪液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正常值: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备注: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尤其是Na离子、Cl离子 )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

正常值:血浆pH问为7.35~7.45

备注:碳酸氢根、磷酸根等缓冲物质能抵制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使pH保持稳定

3.温度

正常值:37℃左右

备注: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五.注意

  1. 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没有所谓内环境
  2. 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存在
  3.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都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自己欧诺规定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

第二节 细胞的稳态

一.稳态

1.概念: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业,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2.内容

  •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平衡,如体温、pH、渗透压等
  •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如氧气、葡萄糖的含量

注:稳态是相对稳定,即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变化,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3.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不断地进行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注: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不单单靠某一个器官或系统就能完成

2.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的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4.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需要血糖浓度和血氧含量在正常范围内
  • 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的发挥催化作用

三.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

1.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 血浆、pH的调节,如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 抗体与抗原的识别与结合
  • 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激素与靶细胞结合等

2.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 细胞呼吸各阶段的生理过程
  • 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各物质的合成过程
  • 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四.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对比分析

  • 自来水:滴加盐酸后,pH逐渐减小;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pH逐渐增大。
  • 缓冲液:无论滴加盐酸还是氢氧化钠溶液,pH变化幅度都小于自来水
  • 生物材料:无论滴加盐酸还是氢氧化钠溶液,pH变化幅度都小于自来水

2.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汉水丑生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视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