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名高中生的《长安三万里》观影感受

2023-07-22 16:32 作者:北方的北方是北方  | 我要投稿

       (纯文字稿,不喜勿喷,合理交流)

         昨天晚上十点多,从电影院出来,大雨哗啦哗啦落下来,和我的泪水夹杂在一起,我就不由自主想哭出来,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那种。

        我想肯定有人已经做好了典故阐释,音画评析什么的,还有我在知乎上面看到站队的一堆。笔者作为高中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史学能耐来详尽地分析完这部电影的红与黑,也没有什么功底分析专业电影拍摄的手法和技巧,作此文,纯粹书吾心罢了,所以接下来,内容散乱吧。

        网上都有说小孩子电影院背诗之类的,额,这个,本人昨天遇到的还好,没有那么多叽叽喳喳的,所以整体观感下来还可以。这个不做赘述。

        我看到知乎上很多人啊,包括一些知名的创作者,对这部电影一批再批,说“混淆历史真相,糊弄中国小孩,不利于中华民族发展”云云啊,还有一些就是特别特别“高适粉”“李白粉”“古史辨粉”的,一定要在那里说说说这部剧怎么怎么烂等等。我觉得不是说不能说吧,但是一枪全部打死未免有些过分了一点。接下来我讲一点点我的想法,当然我也不会只把这部作品捧上天,任何时候都是两面看事物。

        首先,《长安三万里》不是人物传记,不是科考历史记录,它毕竟是一部电影,一部作品,艺术化处理和一些更改(为了剧情安排发展的)我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包括像裴十二的出现,然后一些对盛唐各位诗人的夸张描写,都是看来合情合理的,没有什么必要太过较真一些东西。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了,说诶我带孩子来看电影,结果发现电影拍这么荒诞,电影有误导孩子的影响在,这怎么能违背历史呢。对于这种言论我其实想说的是,《长安三万里》它有说这部电影主要受众群体是孩子的吗,没有一点基本的价值观、历史观和一些文学基础的人他来看电影自然而然没有什么大感触、大收获。坐我旁边的一个幼儿园小孩一开始一直很安静,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开始打哈欠,催促妈妈回家,说不好看没意思。我当然能理解,毕竟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指幼儿园等低段)来说,没有学海之路上的铺垫,没有岁月的沉淀,他只能看到李白哈哈哈喝酒等等一些画面,作为家长想要通过这一部电影而给孩子说“长安”这样的家国观念着实是为难一些小孩子了。反正罗里吧嗦这么一段,我觉得就是说,没有那么一点点的历史背景的,不知道安史之乱的,个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执意带孩子来培养所谓的诗词底蕴、人文情怀,这部片子还是需要一点基础去理解的。所以,真的不推荐一些执意带孩子来“学习”的家长,不要带着学习的目的来看,尤其是没有“底子”的家长与孩子跟风来的(我说这些话也不是空穴来风,我弟弟(大班)看到一半我就让妈妈带他回家了)。以上都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当然有些孩子素养特别高的当然也可以来看,这些话既是站在旁观者角度,也算是站在为了孩子的家长和孩子自己的角度说的吧,毕竟要是真看不懂、没劲,坐三个小时也是受罪。

        拉回去说电影本身,就我个人觉得电影以高适与李白的交往展开,但是所蕴含的一些东西绝不仅是这二人的命运与友谊。电影用一个类似高适的回忆录展开,借两人的故事实际上尽量浓缩出了唐朝的演变盛衰,这个猜想也同电影标题中的“长安”呼应,所以那些执泥于李白与高适人物形象的我觉得大可不必,虽然实际上观感会有一点不舒服,但并没有影响总体感觉。

       作者将故事放在一个吐蕃军攻入云山关的安史之乱背景之下,借高适之口讲述。世间只有一个李白这样的人物,只有一篇如此奇崛的将进酒,只有一位真正的高适写过燕歌行还带兵守卫城池。同时,给我的感觉上,从开头李白的意气与高适的口吃开始,通过了对比讲述了一段不凡的友谊。高适这样一个人也是时代中不俗的才子,当然可能不如李白那么出名罢了。这样一段独一无二的友谊,讲述了一个时代,一个宏大的变化。虽然相扑这个道理的呼应有点牵强,但是其他前后照应的地方,都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那个时候我的泪就会下来,心想我要是能有这么一位知己就好了。

        所以综上看来,稍微总结一下,电影整体感很好,但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不能指望一张白纸在这部电影之后加上什么,《长安三万里》是给我们的文化添彩的,而不是从零创作的。虽然有些地方有些瑕疵,但是不影响整体观感,认真看电影的、认真理解它的应该都与我有同感。当然我知道这部电影可能不会符合一些人的口味,毕竟众口难调,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值得二刷的好电影。

        (我没有讲很多细节,因为我觉得这些都应该是自己理解的,我讲出来的已经是我内化过的东西,而不是一个人内心本源的感受了。所以想看好一部电影需要时间,需要静静地在电影院里待上这珍贵的168分钟)

一名高中生的《长安三万里》观影感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