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内心坚定,持续向前,未来才有追求的意义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篇文章,让我记住了汪老先生,也深深记住了汪老先生的家乡高邮--一个盛产双黄咸鸭蛋的地方。
汪曾祺十几岁的时候,就和父亲坐在一起喝酒,就连17岁那年写信追女孩,父亲都会在一旁给他瞎出主意。汪菊生形容他们的关系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亲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汪曾祺的家庭观念。
他曾说,"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在他的家里,全家老少都称他"老头儿",老婆施松卿这么叫,三个儿女这么叫,连小孙女和外孙女也这么叫。
而父亲对生活的热爱,更影响了汪曾祺的生活态度。
他在书中写道,
"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
下放的那几年,写字画画的手变成了种地的手,但他从不曾哀怨。
有一次,在喷农药的过程中,他发现"波尔多液"竟然是很好看的天蓝色,开心得像个孩子。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
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生活既简单又快乐。
消极悲观,怨天尤人,只会徒增苦恼忧愁。
做一个乐观的人,凡事往好处想,用心感知点滴幸福,保持淡定从容的心境,必能迎来幸运。
古人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有些东西,在早晨时失去了,却在傍晚时得到了。
也指,早年的时光虽已流逝,只要当下好好珍惜,也为时不晚。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无法弥补。
也许会有遗憾,在最年轻的岁月里,没有一展宏图。
只要内心坚定,持续向前,未来才有追求的意义。
凡事往好的方向去想,总能看到新的希望,从而发生新的变化。
听说,有人不喜欢乌龟,觉得它很慢,又缩头缩脑的,以为胆怯,就是它的个性。
听起来,看到的都是缺点。
殊不知,慢,有时恰是一种人生智慧,是沉稳的体现,能缩头,说明头脑很灵活,懂得审时度势。
它还有一个终极的优点,便是长寿。
就这样,我去了某三线城市一个普通大学学英语专业(这里极其建议要工作的朋友把学校选择在大城市,因为其实像英语专业,中西部很少有除老师以外的实习机会,这个以后细说)。内地不像西北,她们从小就狠抓学习,大多数孩子英语基础都比我强大的多。但我不知道这些,我以为我们进入大学,都是一个起跑线开跑。


大学生活五彩缤纷,我也参加过第一次班委竞选,可笑地竞选了学习委员,紧张到心脏都要跳出来,结结巴巴讲完就赶紧下台;而和我一起竞聘的那位本省女孩儿,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坦然自信地进行自我介绍和答辩,毫无疑问,碾压式胜利。不过后来,我庆幸没有担任学习委员,因为那是要和外教直接沟通上课等事宜的,没错,用英语,我根本不会,我也不敢。
大一忙碌社团学生会活动,大二备考专四,大三考教资还碰上了疫情,大四备考专八,这就是一个基础薄弱的英专生孩子的大学四年。如果你问我,是否努力过?答案我很确定,从基础英语挂科班级倒数第二绩点2.1,到班级第六(31个人)绩点4.0(满绩5.0),我真的努力过。我知道要把之前K12阶段欠的所有努力,现在都要补回来,于是我克服没有暖气的南方的冬天,在舍友都还在睡时起床抱着小板凳出寝室门,在破了玻璃的寒冷的通风楼道里,练发音背书;课表上每一节空课都填写了学校里那个时间段的空教室;也在知乎等平台上翻各种英语方法的帖子,然后一个一个尝试,所以我是努力了的,当然也有效果,我考过了专四,专八。
2021年,我以为我凭借证书可以找到个好工作,可在工作岗位描述里,不仅有专八证书这一项,还要求流利的口语等。我抱着侥幸心理投了简历,凭证书进面,但当hr让我用英语介绍活着情景模拟时,我坑坑巴巴,当时竞聘学习委员的那种紧张又逐渐蔓延,脑袋一片空白。所以,到底是为了什么啊?有了这些证书又有什么用啊?本末倒置。


还记得我独自一人在空教室里,看着专四模拟练习考试满篇的红叉,我使劲拍着脑袋,边改边哭,头痛心也痛;也记得大三因疫情上口译网课时,被老师随机点名点到,完成一段英翻汉,其她被点到的同学都能立马发翻译完成,而我在奋笔疾书记老师的原音频,然后赶紧用有道声音识别我听不懂或没反应过来的单词,然后再译出来,就在我一句一句译出来发送的时候,老师说让我下去自己翻,进行下一个环节;我手指按不下去字了,手机屏幕上掉满了大滴大滴的泪水。其实那个学期的翻译课一开始,我都过得十分压抑,每次上完那节课基本都会哭,老师课后又布置翻译任务,我真的无法快速完成甚至无法完成,而群里别的同学,都能尽快完成上传到课群里,我每次都是倒数或超时。某天早上上完课,我窝在被子里哭到不行,抽泣哽咽声音太大,隔壁卧室姐姐听到后进门安慰我,我彻底奔溃,我跟她发誓不要再碰英语,我讨厌英语特别讨厌,甚至说我要退学,我讨厌学习。这是我学英语路上最崩溃的一次。
越是一步一个脚印,越能走得长远。
当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明显的缺点,在关键时刻,也可能转化成一种优势,以此来保护自己。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
在坝上工作时,偶然采到一颗大蘑菇,他为能带回北京给家人做一碗汤而激动不已。
在马铃薯研究站,早上起来,到马铃薯地掐一把花、几只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上,开始对着画。到了晚上,就尽情读书。
平淡乏味的日子,他却过得有滋有味,如神仙般快活。
这样的生活态度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后来,日子安定之后,他每天写字,画画,兴致来了就给家人做饭,生活得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