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二次元一周年年度总结
o 从up有意识地决定浅接触一下二次元,到现在已是熬夜干番狂人,算下来今天刚好也是一年了。这一年收到二次元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逐渐意识到二次元并不是圈外人所以为的那么肤浅……
到如今也挺想将自己这一年的经历讲出来的,或许看起来有点流水账,但的确是up亲身经历的,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吧。
第一部分:过去无意识地接触
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承认二次元这个东西影响力很大的,在小学时我就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二次元圈的人影响而无意识地接触了二次元。
最早的一部应该是小学的时候受表姐的影响,她当时是“名柯厨”,但是胆子小又不敢一个人看某些有命案的集,跟家长一起又有点尴尬,于是就会拉着我看。后面她因为高考冲刺没粉名柯了。
倒是我小学时时间多,把tv看了两百多集(但每一话什么案子也记不得了,只记得一个主线剧情)加上剧场版全部。以至于后面对推理小说都很痴迷了一段时间。不过后来随着年级的增长可支配时间减少,也就没再狂热了,再后来接触网游之后就把它忘了。不过更多应该是审美疲劳了,毕竟这是单一只看一部番。
再下一次恐怕就是初中了,当时我的同桌很粉新海诚,尤其是当时《天气之子》的热度还在,他买了两本实体书(另一本是《你的名字》)天天放在课桌上。并且他也给我推荐,说他自己第一次给看哭了。我认为是作品产生了共鸣效果,因为他当时在情感问题上遇到一些迷茫。
于是我周末就花了空余时间把两部看完了,剧情能看懂,画面做的也的确名至实归,但因为没有同桌的那种经历,我也就只是看过了就是过了,之后也没什么回味。

过去这两次无意识地接触二次元经历,现在想来还是能悟出一些道理的,它其中一种很重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亲朋好友安利。并且同小说电影没有差别,也可以通过共鸣来感化人。这两点在之后我有意识接触二次元后更加感受到了。
第二部分:第一次有意识接触
关于为什么有意识接触二次元是在中考假这个时间呢,你别说,还真和这个中考有一定关系。
当时第一天上午考完语文之后,不少人还沉浸在压抑的氛围之中。但当时有人站出来想改变这一状况,也有可能是单纯想到B站是最方便可以在网站上流播的网站,有个人(似乎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位粉新海诚的同桌)就在中午自由活动时间时在电子白板上用浏览器打开了B站。然后几得很清楚,他说:“那就来放一些老少皆宜的番剧好了”。于是他点开了当时刚刚更新而限时免费的番剧——————《间谍过家家》

不得不承认,下午的考试乃至之后的考试都没那么紧张了。那几天的休息也都在抽时间放《间谍过家家》(因为要躲着班主任),好像放到第四集的时候就没再放了,因为中考结束了,也就毕业了。
了解了一个故事的开头就一定要看结尾,这便是我一直以来的阅读习惯,于是暑假里我花了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十二集。
虽然是以日常幽默为主的番剧,但看完是真的被二次元的魅力震撼到了。或者是是一个里程碑,之后干番的频率比起前几年断崖式增长。用圈内的话说:《间谍过家家》是up主的入宅番了。但我本人觉得这其实不算,当时并没有主观想到“我要入坑二次元”,而只是“我想把这个故事看完,并有兴趣接触一下其他也是以这种手法来表现的故事”
第三部分:补番的时间表
1、中考后的暑假
暑假开始后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想起来《间谍过家家》没补完,后面偶然一次刷到 了阿尼亚的混剪,估计那时候间谍过家家已经火出圈了,于是乎我想起来了这部番是在B站上看的。当时up主已经入驻B站了,但是并没有开发出看番这个功能(似乎忽视了B站的最初用处)。刚好我补的时候还没更新完第一季,于是又蹭着限免看了前十一集。第十二集则用一些手段(🌸)补的。后面还把漫画从头到尾看了(当时已更新章节)
高木同学这一部的话算是之前见过有些印象,好像也是过去刷到了火出圈的混剪,看完就觉得很有感觉的那种。当时无奈评论区没人报番名也就没能看。这次在B站刷到的混剪,那个up很良心,在简介标了番名,于是很容易找到了。不过三季好像都是要么没版权要么要大会员,于是就靠🌸一口气看完的三季。

小埋系列和前面俩一样,也是过去见过(小学上补习班是看到过一个同学课间在看,当时就注意到了,这么卡哇伊的一小坨是什么)。后面找到了就一口气干了。
最后一部《尽管如此依旧步步紧逼》其实算是高木同学后遗症了,因为前者看了将近五天的时间,就有种感觉,看一个番的时间长了之后,慢慢会对里面的角色有亲切感,完结的那一刻仿佛老朋友离自己而去了。于是就找来山本崇一朗的另一部女主长得很像的番来看了一遍
2、高一上的疫情网课
高中开学之后似乎又慢慢忘记了二次元,毕竟那是打网游之外的时间才会干的事
但没想到的是半学期之后疫情又像up初一那会儿一样严重了,我们被迫回家上网课,这样可以灵活支配的时间就多了(不想承认是摸鱼罢了【doge】)。因此也补了不少番。
又一次是刷到混剪了,发现《总之就是非常可爱》的画风比较符合口味,于是刷了一遍;之后紧接着又给我推了一堆纯爱番混剪,“死仆”也是眼前一亮,不过因为资源找不太到,就看了一个三小时的解说,再刷一些混剪,基本上也算看了一遍了

另外同学给我安利的也有几部:《孤独摇滚》《莉可丽丝》。这些算是当时火过一时的,因为对二次元涉猎不深,抱着什么都要接触一下的原则就全看了。

当然也有自己的探索,比如对于免费区的探索,当时就找到了埃罗芒阿老师,在阳了的那天晚上睡不着觉就爬起来,在B站一晚上干完了(配合上灵活运用的三倍速其实真没花多久),肝完睡得很香,也不觉得阳了多难受了;另一部是刷到了一个漫画,也就是后面“别酱了”的原版漫画,估计我刷到也是因为马上要TV化了,总之剧情猎奇,画风清爽,就一口气看完了漫画版(当时已更新章节),之后TV化之后也对着原作刷了一遍,加了颜色动起来真不一样啊。
总之,这段时间其实还是在对二次元进行探索,还没找到明确的方向
3、高一上之后的寒假
和“埃罗芒阿”一样,出于免费番的目的,我找到了《夏洛特》,看完后下面推送的“可塑”也是免费番就一块看了(眼泪虽是没骗出来,但这是第一部看了让up郁闷了一周的番)。之后也是因此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有剧情但不太复杂又带点扣人心弦的情节的番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也就是所谓的“刀番”。很快又想肝“Angel Beat”,虽然免费但因为版权不能下载,所以下了一个两小时的解说并刷了一堆混剪,算是干了。

不过长时间看刀番其实精神压力会很大的,因此接下来有意识地干了一部恋爱喜剧:《这个美术社大有问题》以及一部日常纯爱:京阿尼的“玉子”系列,当然选择这两部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免费可下载。
寒假之后有一天刷到了新海诚,但他的近期作品已经看过了,所以就准备试一下早期作品,当然《秒速五厘米》和《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不太符合我个人的胃口,可能是叙事风格不习惯。看完之后系统给我推荐了《声之形》,感觉主旨还可以

寒假期间肝的番其实很大程度上有在影响后面一段时间我的干番倾向:带刀的、纯爱的、日常的
4、高一下至今
高一下开学后似乎又没那么多时间了,于是就又开始只管网游了。
但是后面意外在网游中受到了打击,或者叫电子阳痿也说不定,就做了一个之前六年没做出来的决定:退网游圈。
可精神空虚怎么解决呢,当时第一反应想到的是过去除去网游花费最多的地方:“二次元”,于是就给自己灌输一个观念:“好,我现在要入坑二次元了,要入坑二次元了”。本想着退游几个星期就会想回去,但这一次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原因是网游在我退游这段时间没有任何吸引玩家的活动,另一个原因我想正是二次元圈的魅力吧。
在入坑的这段过渡期干的一部番我更愿意把它叫做我主观上的“入宅番”———CLANNAD。一个原因是它刚好是在我入坑的这段时间看的,另外是它给我的感触良多,并且后来上网对比了一下主流的理解是“亲情+爱情+友情=人生),发现自己的见解(关于每条线的“遗憾”与“释怀”)与众不同,因此记得更深刻了。并且也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之后也把Air补了,并把Kanon列入补番计划中。不过最后还是觉得CL超出了gal本有的高度了。

入坑后up主认为应当尽快补完大多数经典番剧来提升“二次元浓度”于是之后就有计划性地开启了补番计划,一方面是周末可以使用B站和智能设备时才能看的经典番剧,比如“花名”“四谎”“紫罗兰”“玲芽”;另外则是平时用家里一台带有优酷系统的机顶盒配连上电视机看(不过也是免费番),包括之前的CL,以及“青物”“栗桃”“Anne Happy”“野崎君”“幸运逻辑”“赤白”,这上面的不乏也有些知名作品,但更多会涉猎一些稍微小众一点的,这样开阔新天地也挺好的。
最近的一件事,是和高中同学线下干了刀剑的进击篇暮色黄昏,是第一次和高中同学一起外出,也是第一次遇见几位现实中二次元浓度不低的同好,也算是第一次去影院干番。虽然头一天晚上花了四个多小时熬夜做准备了解一个自己完全没涉及的世界观和故事,但第二天坐在影院里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值得的。之后也是顺水推舟把整个系列干完了,算是入坑以来看过最长的系列番了吧。

第四部份:个人之最
(以下之最分类属于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第一部有意识地干完的番:《间谍过家家》
第一部日常番、搞笑番:《间谍过家家》
第一部纯爱番:《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
第一部音乐番:《孤独摇滚》
第一部后宫番:《埃罗芒阿老师》
第一部战斗番、百合番:《莉可丽丝》
第一部性转番:《别当欧尼酱了》
第一部刀番:《夏洛特》
第一部刀到up的:《可塑性记忆》
第一部gal改番、up认为的入宅番:《CLANNAD》
第一部纯百合番:《Anne Happy》
第一部硬核战斗番、长系列番:《刀剑神域》系列



以上就是这一年来的年度总结了,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一年仍然是没有回归网游圈的想法,毕竟作为学生党时间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接下来的一年准备继续处理一些热门番并浅尝一下战斗番,可以的话再干几部冷门番,相信再过一年后up已经是为资深二次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