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堪称疫情期间的“禁片”

前几天咱们公众号的一篇文章
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我以为我放几张火锅Gif已经够狠了,没想到有个男人更狠:
他直接在我们隔离的时候,上架了一部火锅纪录片!你说过不过分?
我这枯燥的文字算什么,人家直接放14分钟的火锅画面给你,走遍天南地北,将各色火锅展现在禁足的你面前,这才叫社会。
在人人隔离、火锅店不能开门的现在,这部纪录片简直有着“核弹级别”的杀伤力:

沸腾吧火锅
总监制:陈晓卿
豆瓣评分:7.4
厨房人类一直是陈晓卿导演的忠实粉丝。
就凭他拍出《舌尖上的中国》,就值得我们为他留灯。
从央视出走后,陈晓卿相继拍出了《风味人间》,以及《风味原产地》,都很受观众的欢迎。


那么这次的《沸腾吧火锅》,最会吃的陈晓卿监制,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第一站:潮汕牛肉火锅
节目组的第一站,选择在广东潮汕地区。
为什么?
只因为潮汕食客的口味相当挑剔,对食材的要求极高。
这种高标准,也延续到牛肉火锅之上。
潮汕人对牛肉的要求非常高
牛肉经屠宰场处理后,四小时内要上餐桌。

这也就意味着,四小时前它还在山上吃草,四小时后就已经成为了别人的美味佳肴。
另一方面,在潮汕地区,牛肉火锅店往往是以“一楼卖牛肉,二楼打火锅”的格局分布的。

两相结合之下,潮汕的牛肉有多新鲜,可想而知。
瞧瞧这肉,都割下来了还在抖:

除了要保证肉质新鲜,牛的每一个部位,潮汕人都有准确的命名。
每个部位的吃法不一,口感味道也是天差地别。
五花趾,牛后腿肌腱中最核心的部位,带筋花,口感弹脆;

匙仁,接近牛肋骨,肉中有细筋,还带有一丝丝油脂的香甜。
略微咀嚼,口中便充满脂香;

最独特的部分要数胸口油。
将牛胸口的脂肪片成片,过水煮三分钟以上,就得到一种口感独特的食物。
有人会觉得胸口油过于肥腻,但我个人却无法抗拒这味食材:相信我,吃一口你就离不开它了!

瞧,潮汕人吃火锅就是这么讲究。
潮汕牛肉火锅有着温和细密的开端,但是一旦入口,就进入一个味觉和触感的全新世界,不能罢休。
三起三落的牛肉,是纤维和脂肪在沸水中的完美结合。

轻轻焯后捞起来,香气就穿越屏幕,侵袭鼻腔的最深处了。

再沾上潮汕特色的沙茶酱,包裹着肉汁,一口咬下去,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潮汕人的骄傲:牛肉丸
一只重达五六百斤的牛,真正能入潮汕火锅的只有三分之一。
但剩下的部分也不会浪费。它们将被做成手打牛肉丸,成为另外一种佳肴。

每次和潮汕人打火锅,超市的速冻牛肉丸,潮汕人是绝对不吃的。
不仅仅是潮汕人自己,每一个尝过潮汕牛肉丸的食客,都会对冷冻牛肉丸提不起劲。
牛肉丸的背后,是在40分钟内,不间断超过3000次的捶打和反复搅拌。
味道,是骗不了人的,千锤万打,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牛肉的香味。
打出的肉糜如粉红色的慕斯,绵密中带着韧劲。
完成捶打后要加盐并在冰水中搅拌,才保证了牛肉丸颗颗筋道弹牙。

牛肉丸做汤底,鲜牛肉快速焯水,对原料百分之百的利用,呈现出潮汕人食不厌精的态度。
一锅鲜嫩爽滑的潮汕牛肉火锅,更是呈现出潮汕地区独特的魅力。
而这,仅仅只是第一集而已。
第二站:重庆火锅
说到火锅,重庆火锅永远是回避不了的话题。

在重庆,上到耄耋之年的婆婆,下到四五岁的小女娃,无一不对火锅着迷。

重庆火锅除了辣,九宫格的锅也是颇具特色,而且如何使用也大有讲究。
边上水温低,因此油重,易入味,适合放长时间涮煮的食材;
中心水温高,因此汤浓,易涮熟,适合放涮煮不超过20秒的脆爽食材。

火锅的食材,是区分新手与老饕之间的硬指标。
在新手的眼中,跳动的鸭肠:

身经百战的毛肚:

爽滑弹牙的肥肠:

都是新手的最爱,而老饕们早就不满足于这些入门食材,在他们眼里:
脑花的绵密,让舌头忠诚。
每一口,各种味道一齐涌入,是锅底深入食材的无声表达。

老饕的一桌火锅,可不能没有鸭血:

腰花也是必须要的:

重庆火锅除了食材,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重庆人的江湖气。
重庆火锅全国都有,但如果你不到重庆当地体验一把火锅的“氛围”,你吃的火锅再正宗也没有用。
好友之间的猜拳比划:

情侣之间的嬉笑怒骂:

构成了这热闹非凡,又独一无二的重庆火锅文化。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部纪录片的缺点也并不是没有。
不然豆瓣的评分也不会比前几部美食纪录片要低。

首先便集中在选题方面:
潮汕牛肉火锅与重庆火锅,已经算是国内最出名的地域火锅了。
而《沸腾吧火锅》接下来要提到的火锅,则是东北的酸菜火锅:

海南的糟粕醋火锅:

这两种火锅在当地非常有名,但放在全国,则知名度要落后于潮汕与重庆两家火锅。
这当然会吸引一部分好奇的观众想要观看了解,但同时也会劝退一部分“不感兴趣”的观众。

另一方面,因为一集只有短短的14分钟,所以根本无法像之前《舌尖》与《风味人间》一样,兼顾美食与故事。
问题是,导演又想要在14分钟内穿插美食与故事,野心很大。
可短短14分钟,如何塞进这么多的内容呢?


这就导致了观众“美食也没看够,故事也没看够”的“二不像”情况。

Anyway,如果你只是在家打不了火锅,想在网上“云火锅”一把,那么我绝对推荐你这部纪录片。
看着别人吃火锅,自然也会想起那些年,与想念的人一起吃过的火锅吧。
记得疫情结束后,大家要把落下的火锅补回来哦~


厨房人类
专注于 研究「人类行为学和美食之间关系」
致力于 把和食物有关的趣事儿煮给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