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太空未必能登月,航天员提前准备十几年,地面先建模拟空间站
能上空间站,未必就能登陆月球,航天员们要完成登月计划,还需要提前准备。目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已经全部完成,航天员如何长期在月面生存,为何充分利用月球资源等问题,都在进行提前研究。

尽管NASA没说,但是想要在2024年登陆月球,但是如何让宇航员承受月球的太空辐射,至今仍需要努力攻克。毕竟“月球飙车”与“月面科研”有着本质的区别。

航天员在月面进行科研任务,就要承受更高的宇宙射线辐射,要比在空间站高出2.6倍,因为没有地球磁场保护,带点粒子也更容易穿透航天服。

虽然,人类在空间站的经验可以帮助航天员避免在月面“踩坑”,但是毕竟人类还没有在外星球生活和工作过,因此要想长期驻扎在月球,还会面临诸多的挑战。
除了辐射危害与防护,还有不同重力下的生理适应、心理建设、太空医学“盲区”等。月球表面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昼夜温差可达300摄氏度,远离地球的恐惧感等都对月球生命保障系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因此,NASA方面提高了选拔登月宇航员的条件,对其身体状况、专业背景和科学素养提出了特殊要求。除了要接受2年的基本太空训练以外,还需要对登月任务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

不过,因为有“阿波罗计划”的底子,加上现代科技诸如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大发展,NASA可以让宇航员真实模拟在月球生存的诸多细节。

我国航天员也将在2030年左右登陆月球,在此之间也将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为了创造训练条件,最近由哈工大与中国航天联合建造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经进入联合调试阶段。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装置就是月球科研基地的“地面空间站”,相当于将月球搬回了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地球上就可以模拟宇宙的真实环境。

我们的航天员在这样装置里就能体验和适应月球、火星等深空探索的表面环境,提前做好准备和训练。

据介绍,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模拟真空、辐照、弱磁、等离子体等9大类空间因素,可实现材料、器件、系统及生命科学领域多尺度、跨尺度环境效应研究的综合性研究装置。

实际上,这个科学大装置从2005年开始就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工作,直到2017年才开始动工,期间专家们反复论证,慎重决策,解决了一系列尖端难题,为我国载人航天奠定坚实基础。

哈工大李立毅表示,作为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地面空间站”,将承担更多宇宙探索难题。未来,许多需要抵达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这里就可以完成。航天员们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和适应月球、火星等星球的表面环境。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中国航天的发展之路,始终将航天员安全作为第一标准,因此我们“按部就班”,提前预研,夯实每一步的基础。绝不会因为NASA放出“先于中国登陆月球”而与之竞赛或者对标。

中国航天坚持独立自主,打造属于自己的航天梦想,而这背后就是因为我们有如此多的科学家、大装置,以及航天员们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