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结合古人类考古阐述北美北极地区及东部西伯利亚犬类的变迁

2023-03-17 00:59 作者:历史基因溯源  | 我要投稿

Specialized sledge dogs accompanied Inuit dispersal across the North American Arctic这篇论文通过对美洲北部地区和西伯利亚东部古犬DNA 的研究推演出了美洲北极地区的犬类变迁史,文中不仅提取了一共992只狼和狗的线粒体DNA,还对出土的头骨牙齿进行了几何形态的统计分析。论文分析表明因纽特人的狗和美洲土著犬不同,来源于1千年前的西伯利亚地区的第二次扩张。考古证据表明,在因纽特人时期之前,狗在北美北极地区相对罕见,大约从2000年前开始,阿拉斯加因纽特人的出现给北美北极带来了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物质文化的大规模变化。他们随后的扩张将这种文化从阿拉斯加向东迁移到格陵兰岛,并从距今1000 年前开始沿着北极传播到加拿大东部海岸。因纽特人的快速扩张部分归因于他们对先进交通技术的开发,包括开发和广泛使用乌米亚克和皮划艇进行海上旅行,以及在陆地和冰面上使用狗拉雪橇。尽管狗拉雪橇与北美北极民族普遍存在联系,西伯利亚的狗拉雪橇技术在9000 BP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在1000 年前之前,美洲狗拉雪橇的确凿证据仍然很少见。

 

本文对因纽特狗(距今2千年后)和古因纽特狗(>2千年前)以及现代品种——格陵兰犬进行了头骨和牙齿的比对,发现三者不尽相同。

体型:因纽特犬往往比古因纽特狗大,但比最近的格陵兰犬小。

头骨:因纽特犬的头盖骨相对较窄,脑壳高度较低,更宽更低的第一下臼齿,下颌升支比古因纽特犬更发达。

对比

因纽特犬和现代品种格陵兰犬的头盖骨没有差异,然而,因纽特人和格陵兰犬的第一下臼齿和下颌大小、形状和形式上确实存在差异,大小-形状关系(异径)和方差没有变化。与历史和现代北极犬相比,因纽特人犬的臼齿比例更宽,下颌弯曲更为突出(图1c)。因纽特人犬的头部形状与最近的北极犬相似,但与古因纽特人不同,尽管因纽特人狗的臼齿和下颌与古因努伊特犬和最近的北极狗的区别相当。

铜鼓线粒体单倍型频率的时间变化,论文认为北美洲北极地区的古因纽特犬几乎被取代,这与西伯利亚因纽特人的扩张相吻合。因纽特犬和格林兰犬也具有不同的单倍型频率(FST=0.33,p<0.001;图2)。特别是,A1a单倍型在过去300年中有所增加。网络分析和贝叶斯天际线图进一步支持了子条款A1a和A1b与A2a相比的最新扩张。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对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的探索,以及19世纪阿拉斯加淘金热,增加了北极土著群体和欧洲人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狗和人的长途旅行。这种文化混合将欧亚狗大量带到该地区,可能是A1a单倍型频率增加的原因。另一方面,因纽特人考古样本中来自阿拉斯加北部的两个A1a亚型单倍型的例子表明,漂移的可能性是过去300年来该亚型频率增加的部分原因。土著狗的致命流行病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并在许多地区被欧洲品种所取代。虽然现代加拿大因纽特犬和格陵兰雪橇犬都保留了因纽特犬的血统,但种群的线粒体单倍型多样性发生了变化。因纽特人犬群中A1a单倍型的低频率(2.9%)与最近北极犬中Ala单倍型高频率(37%)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在古因纽特人犬群中没有观察到A1a单倍型。我们的结果表明,虽然现代北美北极犬大部分是因纽特人时期的后代,但在历史/现代时期,欧洲A1a的区域性渗入导致了A1a的频率增加。

本文还发现了一个新的线粒体类型X,此类型分布在西伯利亚东部和北美地区,在6500年前的海参崴地区也有发现,此类型与两只现代中国狼有较近的共组关系(两只中国狼2013年采样,具体采样地未知),虽然狼和狗之间杂交的轶事如今在格陵兰岛广泛存在,但是从线粒体来看显然不是和北美灰狼混入的,而且进入到东北亚及北极犬中有一定历史了。X分支可能代表线粒体狼单倍型向狗的一个古老的渗入事件,这个线粒体类型也没有灭绝,一直持续到距今75年前。在阿拉斯加携带X支线粒体基因组的单个个体可能表明,在因纽特人抵达后,该谱系最近才被引入北美北极地区。

论文结论:

1.表型和遗传数据表明,一种形态上与早期古因纽特犬(>2000年,线粒体类型A2b)不同、基因上更为多样的新型犬群(A1b,A2a,X),伴随着因纽特人迁徙到北美北极并穿越北极。尽管狗拉雪橇与今天的北美北极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在因纽特人时期之前,雪橇可能不太常见。

2. 欧洲对北美北极地区的殖民进一步影响了近几个世纪的线粒体多样性。(A1a)但是因纽特犬的遗传成分今天仍保存在北极雪橇犬中,使它们成为美洲被欧洲犬系覆盖扩张中仅存的一些后代。

3.新发现的线粒体X,目前最早在海参崴附近的boisman文化中被测出(距今约6千年)到达北美北极地区的时间较晚,在美洲地区扩张有限。

浅黄色为博伊斯曼文化区

补充:

之前就很像向大家介绍下国内的品种,但是苦于没有较详实的资料可以查询,我个人的看法:实物出土>史料记载>绘画雕塑(特别是东方古典艺术重意不重形)>民俗传说。史料和实物出土目前是比较匮乏的,不知道单从犬本身如何说起,这篇论文给了我启发,因为从详实的研究来看,狗作为一种家养动物,他们的迁徙是受到人类强烈影响的,人类的活动带动了家畜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品种和某些族群高度绑定的(至少某些品种是这样宣传的,例如苗族短尾狗/藏獒/鄂伦春猎犬)狗和某个族群有着较长的共同生活史,因此介绍狗主人的迁徙活动史就是介绍狗的活动迁徙史。

目前考古学证据对于中国东北地区乃至西伯利亚的人群迁徙已经非常详实了。根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付巧妹团队与云南大学教授张虎才团队的合作论文the deep population history of Northen East Asia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to the Holocene,末次盛冰期后1.9万年前东亚北部古人群就已在黑龙江出现,黑龙江流域古今人群的DNA高度延续,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样本们,彼此年代差异很大,距离现在也很久远。惊奇的是,不但古代人彼此间遗传类似,他们和现代黑龙江地区的某些族群也非常相似,尤其是鄂伦春(Oroqen)、赫哲族(Hezhen)这群通古斯语族(Tungusic)。距今8000 年前的Devil's Gate 遗址、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Boisman 文化,以及3000 年前铁器时代的Yankovsky 文化,居民遗传上都非常相似。也就是说通古斯语族人群从遗传上讲并非网络上的某些民科讲的那样是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而是在东北大地上生活了上万年的老土著。

而恰恰相反,西伯利亚地区则发生了多次人口变迁,由于西伯利亚是一个很宽泛的区域,故只讨论和主题相关的东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一带,在末次盛冰期之前,西伯利亚生活着古北西伯利亚人ANS,以3.16万年前的yana古人为代表,和古北欧亚人ANE,以2.4万年前的Mal’ta人为代表,这两类古人群相较于现代东亚人更接近西欧亚人群,在yana古人之后西伯利亚东北角鲜有人类活动,等到距今2万年前,末次盛冰期之际,当地出现新的文化风格,一般认为和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有关,被称为古原西伯利亚人群(Ancient Palaeo-Siberian),遗传上与今天的美洲原住民关系密切。美洲土著是东亚成分(约63%)和ANE成分(约37%)的混合。但是在青铜时代之后,从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来的一波新西伯利亚人群(Neo-Siberians)北上将古西伯利亚人群替换,最终形成历史时期的民族格局。参考论文:The population history of northeastern Siberia since the Pleistocene

人群迁徙

从人群变迁的扩张方向来看,北美北极地区犬中A1b和X很有可能是中国东北地区古犬向北扩张的产物。


结合古人类考古阐述北美北极地区及东部西伯利亚犬类的变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