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刀郎《罗刹海市》是绝佳的考公素材!

2023-07-27 11:46 作者:毕上公考  | 我要投稿



沉寂多年的刀郎,一回归就祭出了一首被网友们评为“2023第一神曲”的歌曲——《罗刹海市》。


有的人说这首歌不仅是在讽刺那英杨坤等人,实现“转腚”式复仇,还有人说这样解读格局小了,他暗讽的是整个社会。


刀郎新专辑封面


是否讽刺那英我不清楚,说讽刺整个社会实属莫须有,刀郎本人恐怕也不会认同。


《罗刹海市》的确是适合用在一些考公话题中的。不过在此之前,大家先来了解一下这么有故事性的歌词到底说了啥:


“罗刹海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著名篇章,讲了一个“美少年的奇幻漂流”的故事。


“罗刹”与“海市”分别是两个地方:“罗刹”指罗刹国;“海市”是个海上奇珍异宝交易市场。


美少年男主姓马,名骥,是个能歌善舞、有学识的帅小伙儿。


某次出海时遭遇飓风,被刮到了“罗刹国”。他在这个神秘的国度几乎刷新了三观。


因为罗刹国里不仅审美观颠倒,以丑为美,而且还格外看重外貌,连官员职位高低都要按外貌“好坏”排序,越丑的人官做得越大。


像马骥这样的美男子竟然被该国国民嫌弃,说他“丑”,像个“妖怪”。


这使得马骥连和当地人交流的机会都没有,直到走到一个极贫穷的村子,遇到一些不是太丑的人,才和当地人搭上话。


他得知了都城位置,见到了当地官员,席间还唱了首歌,得到官员赏识,被引荐给国王献艺。


但因为马骥的美男子长相,当地官员怕吓到国王,就让马骥用煤灰抹脸。


结果马骥意外得到了国王赏识,还被封了官,但马骥的“丑”毕竟是假的,慢慢在官员中受到排挤,一直想辞官却没得逞。


马骥就请了三个月假,带着金银珠宝回到最初的穷山村,把财宝分给当地人。


当地人十分感动,表示要去“海市”换些新鲜东西作为报答。


马骥一时兴起,一同去逛了“海市”,在“海市”上又受到“东洋三世子”关注,被引荐给龙王。


龙王想见识一下马骥的文才,请马骥写一篇描写海市的文章。马骥写了一篇《海市赋》,深得龙王赏识,被招为驸马,马骥“龙媒”的字号也传遍四海。


那么,刀郎的歌词里提到的“马户”是谁?“又鸟”又是谁?


马骥名中的“骥”字有两个意思,一是“良马”,二喻指“杰出的人才”,但其发音同“鸡”。


因此刀郎歌词中的“马户”和“又鸟”,是一个人,就是“丑化”后的马骥。


我们知道马骥本是罗刹们眼中的丑八怪,而罗刹国的前途由相貌决定,马骥是凭什么在罗刹国获得官职的?


自然是要靠由内而外的“丑化”。而刀郎的歌词里重点讽刺了“知丑扮丑”的男主马骥。


他发现当地人惧怕自己时,便开始吓唬当地居民,并通过这种欺压的方式获得他人剩下的食物。


结识当地退休官员后,他天天与其鬼混风月场,雅俗不分。


经过马骥的“努力”扮丑,终于获得了在国王面前表演的宝贵机会。


为了把握机会,马骥竟变本加厉地学起“罗刹舞女”的装扮,还唱些靡靡之音,获得“下大夫”的官职封赏,也达到了“丑化”的顶峰。


好在龙宫之行使马骥摆脱了之前的丑化,变回了原来的自己。


另外,龙宫还有个重要的“第三方认证”作用,侧面证明男主马骥的颜值没问题。


目前,我国整体环境良好向上、稳中有进,但在部分领域、少数地区,可能存在“罗刹国”式的小气候。


大众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联系到现实,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文艺作品毕竟经过艺术加工,甚至夸张处理,不可完全代表现实。


看过整个罗刹海市的故事后,毕上君首先联想到的便是“青年干部”话题。


青年干部要严把“三关”——思想观、修行观、廉洁观。


此外,还要守住交往关,交往必须有原则、有规矩,不断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才能不会像前期的马骥一样不断“丑化”自己,才能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海市”。


编辑 | 毕上君

刀郎《罗刹海市》是绝佳的考公素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