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弹匣袋大都固定在胸前?

2023-08-28 17:35 作者:迷彩伪装图鉴  | 我要投稿

弹匣袋固定在胸前是单兵携行弹药的方式之一,也是目前单兵携行弹药最多的一种方式。

换一种说法就单兵携行具款式(设计)最常用的一种。

它是伴随着各国制式单兵武器的发展演变而成的,这些演变来自战场上的经验教训。




上2图:意大利伯莱塔M1938冲锋枪六联装弹匣袋,

只是挂在腰间的皮带上,稳固性不佳,奔跑时容易晃动会影响各种战术动作的展开

上2图:意大利伞兵、神父将弹匣袋置于腰间一侧,重量分布不均衡,

固定位置降低了,奔跑时容易晃动撞击大腿,会影响一些战术动作的展开。

上图:二战意大利轻型“武士”背心(light Samurai Vest)。

这款弹药背心的特点是:可以从两边放入或取用M38冲锋枪弹匣。

上4图:二战意大利伞兵专用的“武士”背心,为避免与降落伞带缠绕专门设计的。

整体包裹性较好,有利于士兵展开各种战术动作。

通常用皮革或者帆布制成,前胸5个后背7个共有12个冲锋枪弹匣袋,

前部弹匣为自用,后背上的弹匣是供战友取用的。

这款弹药背心不足之处:横置的弹匣袋只有一个单向开口,

在某些战斗情况下不便于取用弹匣。



上3图:二战德军FG-42伞兵步枪弹匣袋。

实质上是在一条布带的两端分别缝制 4个弹匣袋, 使用时直接披挂在脖子上,双肩承力。

但由于没有其它的固定装置,奔跑时会随着身体动作大幅度晃荡,影响战术动作的展开。

卧倒时或会影响取用弹匣的便捷。

上5图:二战德军用帆布加皮革制成的MP38/40冲锋枪三联装弹匣袋。

一般情况下,每一名伞兵或步兵班班长会在外腰带两侧各挂一个三联装弹匣袋,

每个袋子可以装一个32发的MP40弹匣,每个弹匣重0.6公斤。

由于弹匣袋尺寸过大,三联装弹匣袋是斜挂在外腰带上,以减少与身体的接触面,

降低对战术动作展开的影响。

上3图:二战德军StG44突击步枪三联装弹匣袋。

其结构与MP38/40冲锋枪三联装弹匣袋是一样的,只是袋子外形有点弯曲。



上2图:英军1937式通用弹药袋。

通用弹药袋刚好能塞下5个司登冲锋枪弹匣,它挂在左侧要带上,方便左手抽弹匣。

不过这种不分隔的通用袋在抽插弹匣时很不好用。

上2图:英军司登冲锋枪7联装弹匣袋。

它是挂在脖子上的,但没有另设固定装置, 奔跑时会随着身体晃动。



Swiss Border Patrol-1943

上2图 : 瑞士边境巡逻 队使用的弹药包。质量太大,位置过高, 不便于快捷取用弹匣。


上图:二战苏军侦察兵使用的三联装冲锋枪弹匣袋。

放置身体右后方,不便于取用弹匣。

上图:90年代苏军挎包式AK47弹匣袋。

置于腰间一侧,重量分布不均衡,匍匐前进或卧姿射击时硌着腹部。


上图:二战美军BAR自动步枪弹匣袋。有六个弹匣袋,各容纳两个20发弹匣。

合理分配负载的质心位置,将重力分担至腰部,

但影响翻滚、卧倒、匍匐前进时等战术动作的展开。

上2图:二战美军M1A1冲锋枪弹匣袋

原本是为汤姆森冲锋枪弹设计的,也可以携带M3冲锋枪弹匣,有五联和三联两种,

五联装可容纳五个20发弹匣,三联装可容纳三个30发弹匣。

使用者可根据自己习惯或实际携行负载情况调整放置位。

上图:越南战争中,装备了美式弹药包的ARVN。

影响翻滚、卧倒、匍匐前进时等战术动作的展开。

1961年

上图:南越军队士兵的弹匣袋放置在背后,取用不便捷。

上图:守在美国大使馆前的北越士兵,其斜挂式弹匣袋放置于腰间一侧,

重量分布不均衡,稳固性不好。

上图:智利军队配发的弹匣袋置于前腹部,

卧倒、匍匐前进时取用弹匣不便捷且等战术动作的展开。

上图:置于右前腹罗马尼亚皮制弹匣袋。


北伐军
上海警察总队

上2图:配有50发长弹匣的民16年式青岛造冲锋枪。

其弹匣袋虽然是胸挂式,但尺寸过长,影响弯腰屈身等战术动作的展开。

张宗昌部队

上2图:使用白格门冲锋枪的民国时期士兵,也是配超长的50发长弹匣,采用六联弹匣袋。


上2图:同样使用民16年式青岛造冲锋枪,但伪满警察的弹匣袋显得另类,后背上的弹匣无论是自用还是同僚取用都不便捷。

上图:晋绥军步兵班。左边两人配备晋造汤姆逊冲锋枪,其胸挂式弹匣袋尺寸规格与士兵的身材匹配,也便于取用。

上图:1936年,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战士每人一支晋造手提机关枪(仿1921汤姆逊冲锋枪),配备的皮革制胸挂不仅样式好看,也好用,不知是原装进口还是自行制作的。

上图:孙立人在演示操作美式M3冲锋枪,配发的胸挂式弹匣袋看上去不像美制的。

上图: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装备胸挂式弹匣袋(1945年)。

位置过低,影响弯腰俯身等战术动作的展开。

上图:50-60年代,国军装备的冲锋枪弹匣袋.

上图:解放战争时期配备汤普森冲锋枪的我军战士,胸挂式弹匣袋不仅携行弹匣的数量多(7个),规格也多,可同时装20发和30发两种。

上图:志愿军使用的M3冲锋枪弹匣袋,规格与国军的不同。总体而言比较适合亚洲人的体格。

上图志愿军使用的波波沙冲锋枪弹匣袋,稳固性非常好。

上2图:50式冲锋枪弹匣袋有胸挂式(上)和斜挂式(下)两种。

胸挂式比斜挂式负重分配科学、取用弹匣便捷,稳固性高,不影响各种战术动作的展开。




时至今日,各国军队单兵携行具款式从单一式演变成组合式,突出轻量化、模块化,

可根据不同军兵种和任务类型,通过标准化织带挂袢进行个性化组合,

有的还采用防弹衣与携行具一体化的设计。

不管那一种设计或个性组合,弹匣袋以放置在胸前/胸腹部较多

原因有几方面:

胸部的固定面积比腰部大,能放置更多的弹匣;

从胸前取用弹匣的动作幅度比从腰部抽取弹匣小,路径短,即便是卧姿也不会受阻挡;

弹匣置于胸前,左右利手都便捷;

稳固性高,在翻滚、匍匐前进时不会移位或摆动撞击身体,便于各种战术动作的展开。


上2图:当然,也有一部分的设计思路是不同的。


-------

当弹匣被子弹击中发生爆炸的概率非常小,

除非子弹从非常刁钻且高效的角度击中子弹末端的火药位置。




解放军单兵携行具巅峰之作


为什么弹匣袋大都固定在胸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