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动的中国:奋斗的人生

2021-10-08 10:17 作者:躺平的大秋鹤  | 我要投稿

充满生机的社会到处流动着为理想为生活而奋斗的人们:他们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也从城市走到乡村,从美国走到上海。纪录片《流动 的中国》,就是讲述这样一些人的故事。 


纪录片中省发改委的处级干部,驻村扶贫的村第一书记,国家中心城市的人社局就业处处长,是长三角战略、脱贫攻坚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执行者。


江苏发改委的罗伟光乘坐高铁——“坐”有些名不符实,很多时候没有座位,只能站着,来到位于上海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他在这上班已经有2年了。打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阻碍,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每天他都要面临在现行政策下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例如,和江苏、上海等地的干部协调解决长三角省市之间断头路的问题。


宋楠楠是沈阳市人社局派驻康平县刘家窝堡村的第一书记。虽然村里建档立卡户已经脱贫,但怎么为凋敝衰败的村庄找到产业抓手,到任之初着实让他头疼。担任第一书记的2年,他帮着村民进行网络直播,地瓜、鸡蛋、面粉一单单卖出去,让村民看到致富的希望。帮助修路、建村里的第一个大棚,发展羊肚菌产业,村民致富有了实在的产业依托。


廉宏彬是西安人才交流中心的副主任,他的工作是为西安招到需要的人才。到深圳这个中国的人才高地找人的难度超出意料,于是他借助校友、老乡关系约博士面谈,要用人单位提高博士待遇。带着各单位的一把手进行校园招聘,当场允诺给予名校毕业生编制,西安在近几年的抢人大战中显示出了极大的灵活性。 


云南省昭通县桃子垭口村位于海拔1860米的高山,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山区村民搬迁到了县城,这里有政府为他们建造的安置房。从村民到城市居民有房住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有工作提供不断的收入来源。他们在主动适应新生活。


更多的人在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农业产业化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在城里工厂流水线打工的林海莹回到家乡南宁市武鸣区伊岭村,将土地租给公司,在新建成的现代果园中种植火龙果。


中国石油大学的硕士吕宗扬辞掉湖北老家石油勘探的铁饭碗,来到深圳入职平安惠普,为急需发展资金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10年前在顺风骑车送快递的赵立本,坚持学习,经过严格的选拔、测试,成为顺风航空公司的飞行责任机长,驾着飞机送快递。


丁大琴为了进入大城市和妈妈一起生活,进入潜江龙虾学院学习,挑战这个对体力有要求的职业。刻苦的努力迎来了回报,毕业后她被录用为上海一家大酒店的副主厨。


公职人员奔走于城市、乡间,因自己参与国家大战略,看到一天天的变化而欣喜。大学生转换职业,跨越城市,寻找着体现自己价值的人生之路。农民因在家门口就有工作而倍感兴奋。


片中最令人钦佩的是公益人士周春。


周春是哈佛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18年她在上海成立了“圾不可失”公益组织,为政府提供垃圾分类咨询和相应的方案。在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成功实施后,她和她的团队来到浙江海宁长安镇,为这里的7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没有物业、社区的配合,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公益组织也没有强制力,垃圾厢房的位置选择、供电、监控和垃圾投放的管理都面临困难。她在小区建立起居民志愿者队伍,上门向小区的老人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逐一分发厢房钥匙,讲解垃圾厢房的使用方法。


经过2个月坦诚的沟通,虽然还有不理解不同意的业主,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终于按预定时间在有110户居民的运河苑小区运行起来。绿色理念渐渐渗入小区,少用快递,不做多余的菜,选择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小区热议的话题。两年后,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4.5%,分类准确率超过80%。 


纪录片分为四集:家乡、坐标、答卷和追梦,每集围绕一个主题,用一个个故事讲述今天的中国,表现当下社会的特征——流动。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的命题作文,要有新意,制作难度显而易见。


纪录片也有一些瑕疵:故事过散,有的内容与主题的关联性没有得到较好地诠释。宜宾人李俊威参与赤水河红军大桥的建设,马俊河返回家乡甘肃民勤带领村民种梭梭树,上海外卖骑手徐小超学习英语以及片中穿插的语焉不详的三言两语的描述,对分集主题聚焦不够。有的故事过于拖沓。每一集由不同导演执导,也影响了风格的统一。

流动的中国:奋斗的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