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芒市:“黎明之城”孔雀舞婀娜多姿 傣族剪纸生动传神
中国影像方志| 芒市:“黎明之城”孔雀舞婀娜多姿 傣族剪纸生动传神目瑙纵歌热情欢乐
https://mp.weixin.qq.com/s/_KbVSS2K7wy7DEje8PEhAQ
央视科教
孔雀,是傣族人的精神图腾。

相传两千多年前,这里毒虫肆虐、瘴气弥漫。神灵驱走了病魔与疫瘴。为了感恩天神,人们建起佛塔。塔成之日,一只美丽的孔雀衔来一枚菩提树的种子。菩提树在塔里日渐长大,逐渐将佛塔完全包裹,形成树包塔的奇观。
清乾隆年间,芒市边境发生战争,时任芒市土司主持修缮树包塔,并带领众人在塔下祈祷,凝心聚力,共同对抗外来侵略者。最终,战争大获全胜,芒市人守护了自己的家园,树包塔也成为芒市傣族等民族共同议事和祈祷的地方。

当地传说,每天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总是先照到这里,树包塔沐浴在朝阳中,美丽的孔雀绕树三匝。于是,人们就将这里称为“勐焕”,傣语的意思是鸡鸣之城,芒市人称为黎明之城。


民族文化研究薪火相传
1937年,作为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江应樑以人类学者的身份进入高黎贡山以西对傣族社会进行田野调查和民族学研究。现在的芒市正是江应樑调查的第一站,也是调查活动的中心。

江应樑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等尊重的待人方式,赢得了土司和傣族同胞的友谊,而土司们的胸怀、见识,对民族、国家的情感和忧虑也深深打动着江应樑。

近些年,江应樑的儿子江晓林和他的爱人蔡小晃一直在坚持搜集傣族文献。目前已经搜集到汉语和傣语文献一千六百多部。其中他们觉得最宝贵的是这些用古傣文写成的贝叶经。贝叶经因文字被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而得名。内容包括佛经、历史、人文故事,甚至是经济、文学等。


民族融合 有容乃大
自古以来,芒市就是多民族乃至多国文化的融合之地与交流窗口。

在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德昂族人正在用一种原始的技艺,将黎明时分采下的新鲜茶叶用芭蕉叶包裹放入土坑中,等上七天,再取出揉搓晒干。如此反复两次,直至发酵充分之后才算制成。这就是芒市特有的茶饮,酸茶。

然而,酸茶的古老技艺,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德昂族,也遍布于缅甸等地。

在江应樑傣族博物馆,存放着清代傣族民间常用器物,叫银钵。上面的人像图案,从发型、头饰到动作,都是典型的傣族文化,专家发现,汉文化也融入其中。

到了民国年间,国民政府修建的滇缅公路,当地土司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公路修建打下了基础。

芒市新的地标建筑勐焕大金塔,由中国和缅甸共同修建完成,是新时代文化交流融合的象征。

孔雀舞婀娜多姿
孔雀舞,傣语叫做“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在傣家的寨子里,老人们都会讲述孔雀献舞拜佛、孔雀戏魔王等民间故事,伴随这些优美的传说,几乎每一个寨子里都有会跳孔雀舞的人。

傣族孔雀舞分带道具、面具的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它们源出一处,渐成两支。架子孔雀舞动作不多,有很多程式化和套路化的表演,表演中还有傣拳的动作。早期民间孔雀舞都属此类。徒手孔雀舞的表演者一般穿上孔雀样衣服,动作侧重对孔雀神态的模仿。


1956年,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在中缅边民联欢会上进行了孔雀舞表演。刀美兰也打破了过去孔雀舞都是男性跳的这一传统。

在刀美兰的影响下,很多舞蹈者在当时也自主创新,大胆丢掉面具,打破程式化的表演套路,为孔雀舞拓宽了更大的舞台。

而民间孔雀舞的最大生命力在于,本身就以孔雀为师,且创作无拘无束,岳老这样的民间艺人,就是通过观察模仿孔雀,自学成才。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舞自治州级传承人,岳老希望多教一些学生,让孔雀舞更好地传承下去。


傣族剪纸生动传神
剪纸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但傣族剪纸在中国剪纸中又独树一帜,它用途纯粹,只用于祭祀活动,这就决定了它的题材以宗教为主,艺术风格简练概括、夸张传神。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邵梅罕从13岁开始学习剪纸,栩栩如生的形象,邵梅罕刀落立现。


2015年,以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为题材,以傣族传统造型艺术傣族剪纸为表现手段的动画片《圣域魔火——傣族泼水节的传说》创作完成,为这门传统艺术拓展了传播空间,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目瑙纵歌热情欢乐
农历正月十五,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

这一天,景颇族人竖立起目瑙示栋。千万景颇族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芒市的目瑙场。最高祭司斋瓦宣布祭祀开始,领舞师瑙双带领着祭祀队伍跳起舞蹈,祈祷天神保佑人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是景颇族一年最盛大的节日,目瑙纵歌。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有大约14万人。千百年来,景颇族人的不同分支逐渐与周边民族融合,语言与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差异。但是他们一直有个共同的传承没有断,就是目瑙纵歌。

茶香绵长的千年古道上,唇齿相依的文化共生地,黎明之城的品格包容开放,芒市的前景熠熠生辉。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