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基础知识普及【一】:笔舌

本文前半部分启发自笔友:贴吧ID:mathlover
后半部分历史来自于笔友:贴吧ID:博格克莱科特
【定义】
首先开宗明义: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笔舌:笔舌是一种在钢笔中起着少量储墨,控墨,平衡气压及笔尖固定的一种钢笔构件。(可能有漏洞,望海涵+补充)
【储墨与控墨】
钢笔的基本原理。或者说笔舌的基本原理,无非就两点:大气压强和液体表面张力(与毛细作用互为因果)。这解释了笔舌密集鳍片的储水原理,也解释了为什么墨水会自动沿着细细的导墨管从墨囊流到笔舌。
液体有一种力学特性叫表面张力,在液体内部,分子之间作用力彼此平衡,而在边缘则不平衡。表面张力与液体的附着力共同作用便可出现毛细现象,若是将一个极细的塑料管插入墨水,墨水会自动上升一个高度,这便是毛细现象。
同理,在一些密封不良处,往往会出现漏墨现象,若是大家细心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若是不用手或者其他方法擦去墨水,漏出的墨会一直在漏墨处,不会继续向外流墨。而如果擦去一些墨,为了维持平衡,你擦掉多少,就会又流出多少。
这里就很好解释笔舌的储墨功能,因为笔舌之中也会存留部分墨水。一些负压和笔杆灌墨的钢笔往往会有一个止墨杆,当完全压紧便会使笔舌与笔杆之中的墨水隔离,这个时候你依然可以书写就是因为笔舌之中储存的微量墨水,当你需要长时间书写时便需要将此杆旋开让墨水持续进入笔舌。
而控墨也是由于毛细作用,张力的大小是有限的,始终只会有那么一部分墨水溢出,当笔尖接触纸面时,就会打破这个张力,才会有后续的墨水补上。
当然完整的书写还包括了笔尖中缝的毛细作用,从笔舌到墨囊的过程及笔尖笔舌连接,写字时,钢笔尖内侧接触笔舌,笔尖中缝吸收来自笔舌的墨水。注意下图:笔舌和笔尖紧密贴合处是一个微平面,没有导墨槽

这个小的平面却起着巨大作用,通过这个贴合的面,把沿着导墨槽吸引上的墨转移到笔尖中缝,再通过笔尖中缝的毛细作用使笔尖既不向下漏墨,又在中缝时刻蓄满水,保证一定的时间内一笔出水,可以说,笔舌是墨囊到笔尖的墨水储存器和转换器。
【平衡气压】
小时候物理早就学过高海拔钢笔漏墨,只有部分完全隔绝的负压/杆墨笔才能够杜绝此问题,so问题来了:
所谓漏水,无非是外界气压低,而笔胆内气压高(因为上墨过程是在高压下完成)。这说明,其实空笔在低气压下完成上墨再书写,和高压下并无区别。
众所周知笔舌的导气管是在书写过程中向笔舌内导气,以补偿因笔胆内墨水的减少而在顶端封闭的空气柱内产生的负压。
那么对于理论上笔舌和墨囊全部充满水(即内部无气体)的笔可以在任意非0的稳定气压下使用?
虽然以上情况只停留在理论中,但却说明,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充满水的钢笔,在任何环境下使用,都只会有短暂且少量的漏墨,在漏墨一部分之后,完成内外气压的平衡,就能够长时间使用,当然条件是使用过程中气压不能持续降低。

注意观察上图导气通道的前端和末端,前端有一段露在笔舌外面,目的是更好地导气(与外界更好地连通)。问题在于末端,其实外界气体通过导墨管回流的终点站是墨囊。这没有疑义。但在书写时,笔舌和笔握之间是旋死的,想进入墨囊,下图是唯一通道。

【固定】
下面说说笔舌的固定作用,这种固定作用可以说仅仅针对于笔尖。
无论是明尖钢笔,还是暗尖钢笔(包尖笔不是),组装完成后笔尖都是紧扣在笔舌上的(之所以强调组装完成,是因为有些奇葩如某些金卓在拆下笔舌后笔尖可以活动,这是个例外,当然,有些更奇葩的无舌钢笔也不在套论范围)。
笔尖固定在笔舌上,笔尖出水时时来自于笔舌的毛细储墨。通过笔握内壁和旋死的笔舌来夹紧笔尖,笔舌上(通常是前端)也有固定笔尖的刻槽。很多人不建议把笔尖从笔舌上拆下来的原因也就在此,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完全对笔舌无损的拆法(有些老师傅可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