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多少的辛酸和委屈,才能让宝钗“整哭了一夜”

薛宝钗,四大家族之一“丰年好大雪”的薛家的小女儿,自幼丧父,跟着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过活。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薛宝钗这个女子,世人对于宝钗的评价几乎也是两极分化,有人喜欢她端庄、大气,有人讽刺她城府深、一心攀高枝。

事后,袭人将琪官之事可能是薛蟠告密的消息讲给了宝钗,宝钗、薛姨妈、薛蟠在闲谈中无意提起,薛蟠受冤又辩不过宝钗,一急之下说了混账话:
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有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儿,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看宝钗的反应,一下气怔了,之后回去大观园,直哭了一夜。
一向大度的薛宝钗,得积累了多少的委屈,才能直哭了一夜。对于薛宝钗这个女孩子,如果不能站在她的角度想想,说她的每一句或有心机或太虚伪的话都太过无情了。
薛宝钗也算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薛家祖上是紫薇舍人,四大家族中唯一一个诗书起家的家族,虽然古时候商人家地位不高,但薛家是皇商,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仰仗着祖上的声望,宝钗甚至有了待选的机会。
但宝钗又是不幸的,童年不幸丧父,所以她早熟,相比大观园中其他女子更像个小大人;

再者,薛家的书香世家没有维持多久,自薛宝钗的父亲死后,哥哥薛蟠被溺爱长大,骄奢淫逸,长成了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从薛家三口进京时可以看出,薛家的皇商生意从薛父死后已经荒芜许久,薛蟠不仅读书不行,也不会做生意,薛家相当于是没了顶梁柱,坐吃山空了。
薛蟠不仅不能撑起薛家,还成了薛姨妈和宝钗最不安的因素,一出场,就闹出了人命官司,虽不至于丢掉性命,但也让薛家显得捉襟见肘了,全仗着姨夫贾政、姑父王子腾才摆平了官司。
这件事,或许在薛大傻子心上没留下什么印象,但薛宝钗应该看到了许多薛姨妈的担忧、痛苦、日夜悬心的情景,家族的逐渐不济,不可能感受不到。而此时,来自大家族的庇护,权利带来的安全感,想必也让她有所触动吧。

另外,薛家进京,最主要目的是送宝钗选秀,虽然很多人百般强调宝钗选的只是公主/郡主侍读,而不是选妃,但毕竟是接近皇权,一日飞上枝头也是极有可能的。
薛宝钗向往权利,心里有着凌云的志向,她把功名挂在嘴边,是因为她知道功名的重要性,更明白权利的力量。有了权力,可以不再依靠别人拯救她的家族免于祸患,可以让自己的母亲更安心的度过晚年。

但最后,待选无果、愿望落空,曹工没有交代落选的选择,猜测应该跟薛蟠官司或是家族没落有关系吧。
宝钗应该对待选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后,她失去了唯一可以遂愿的机会,选秀失败,身在贾府进退两难。自己的兄弟,需要仰仗贾府的庇佑,自己的母亲和姨妈,一心想要结成姻亲,而高高在上的贵妃娘娘,又发过来了暗示。

再看贾宝玉,虽然贵为荣国府的继承人,但他真的是薛宝钗的理想夫婿么?以薛宝钗的性格,绝不是沉湎于小情小爱的女子,宝钗要的是能成功立业的男子,能保她衣食无忧,能护她无需担惊受怕,而不是混在女人堆里、只知浓情蜜意,不知生活不易的花花公子。
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宝钗没有选择的权利,她只能服从,为了老妈和哥哥的安宁,去争取宝二奶奶的位置,尽管她知道,贾宝玉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如意郎君,自己也不是贾宝玉钟情的女子,而自己的竞争者,又是互为知己、同病相怜的林妹妹。
而自己的兄弟薛蟠,却丝毫不明白,若不是自己无能,不能给老妈幼妹以庇佑,怎会落得一家人不得不高攀贾家?试想下,黛玉的一身病,多半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惹得,薛家难道不也一样要看别人鼻子眼睛?

宝玉被打事关重大,不管是不是薛蟠告密,流言一旦出去,薛姨妈和宝钗该如何在贾府自处,这些,薛蟠从来没有考虑过。哪怕有一点办法,薛姨妈断不会厚着脸皮牵儿带女寄居在贾府。
到最后,别人有想薛宝钗图谋“金玉良缘”还罢了,薛蟠却最不该说这句话,宝钗的牺牲,到最后成了哥哥口中的一句“留心自己的姻缘”,怎能不叫宝钗直哭了一夜?
母亲年迈,兄弟靠不住,家族渐渐没落,全家人都需要宝二奶奶的位置脱离困局,薛宝钗没有选择的余地。
我相信,最后的宝钗与黛玉,是真正交心的,她们都只是那个时代极优秀但又极柔弱、极无助的女子,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服从命运。我相信到最后,即使黛玉听到了宝钗与宝玉成婚的消息,也不会埋怨宝钗,因为黛玉懂宝钗的那句“我也是和你一样”!

宝钗是个好姑娘,只可惜生不逢时,命运辜负了她的这份隐忍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