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一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十一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切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为着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必须研究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的增长或减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它们不是社会面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一个社会制度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制度的决定因素。 地理环境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的对象是自然界供给的,或者是人们从自然界取得的。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也是用自然界的材料制成的。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明显地受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马克思说:“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发生影响,致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国内,会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并在其他情形相似的限限度内,使必要劳动时间成为不一致的。”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费时较少的地理环境中,生产的发展就会快些;反之,在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费时较多的地理环境中,生产的发展就会慢些。 但是,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斯大林说:“欧洲在三千年内已更换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而在欧洲东部,即在苏联,甚至更换了四种社会制度。可是,在这同一时期内,欧洲境内的地理条件不是完全没有变更,便是变的很少很少,甚至地理学也不肯提到它。而这是不言而喻的。地理环境方面一种稍许严重的变更都需要几百万年,而人们社会制度中甚至最严重的变更,也只需要几百年或一两千年就够了。由此就应得出结论。地理环境决不能成为社会发展底主要原因、决定原因,因为在数万年间几乎仍旧不变的现象,决不能成为那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更的现在发展的主要原因。”某些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如十八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十九世纪英国的布克尔等人,企图用地理环境来解释社会制度的更替。他们认为,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直接或通过事务及职业类别来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人类的嗜好,气质,并通过这些决定整个社会制度。这种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至于法西斯主义的地理政治学派(这种学派在希特勒德国的先进的美国都很流行),则是利用政治由地理因素决定的谬论,来为帝国主义的所谓争取“生存空间”的侵略战争以及公开的掠夺殖民地的暴行做辩护。人口的因素也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人口稀少的地区,虽然其他条件和别的地方一样,生产力的发展可能慢一些。人口多少是生产发展的一个因素。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32页。 ②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载《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06页。 人口的增长虽然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也不能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因为第一,人口的密度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人口密度大的国家不一定是社会制度先进的国家;人口密度小的国家也不一定是社会制度落后的国家。第二,人口的增长或减少不能说明为什么某一个社会制度恰好由某一个新制度来代替,而不是由其他的社会制度来代替。第三,人口的增长或减少不能成为改变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原因。美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硬说中国革命的原因是由于人口过剩。毛泽东同志在驳斥这种谬论时说:“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① ①《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99一1400页。 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捏造出所谓“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规律,硬把这种“规律”说成是自然的法则,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失业和贫困的根源,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太多。他认为只有减少人口,才能解决失业、贫困的问题。这种错误的观点只是为着要掩盖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大劳动人民贫困破产的事实。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人口过剩”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而决不是由于生活资料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事实上在应用进步技术的情形下,生活资料的增长远比人口的增长要快。现代资产阶级的新马尔萨斯主义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同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和侵略政策直接联系起来,用来为他们发动侵略战争和掠夺殖民地的行为辩护。马克思主义认为,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抽象的人口规律是不存在的,各个社会都有它自身的具体的人口规律。对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人口的增长也应该是有计划的,而且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做到计划生育。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物质生产。 人们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首先要能够生存。为了生存,必须吃喝穿住,这就是说需要有食品、衣服、住房、燃料等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①离开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为了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的生产,人类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①马克思:《致路.库格曼》,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人们为了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被用于生产的劳动资料相结合,就构成社会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所表示的是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人们除了在生产过程中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外,他们彼此之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构成生产方式。 一个社会的面貌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观点,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式。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人对人的剥削,是由于那时的生产力式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才分裂为阶级,人们之间才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并产生了各个敌对阶级的政治、法律,道德等观点。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只有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才会产生,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才可能建立。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随着私有制生产方式的消灭,公有制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阶级剥削的现象才会被消灭,新的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风尚才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巩固。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当一种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得不为另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目前在不少国家中已经实现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都是为生产方式的更替所决定的。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前面已经提到,生产力的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被用于生产的劳动资料,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物质标志。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比先前的社会形态达到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归根到底是因为在生产中应用了或者能够应用更进步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和其它劳动资料是社会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 仅仅有物的要素还不能构成生产力,物的要素必须被人--劳动者所掌握,才能成为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没有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工具和其它劳动资料只不过是一堆死物,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都是通过劳动者实现的。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 前面也已经提到,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① 生产关系的特征决定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斯大林说:“生产力底状况所回答的是人们用怎样的生产工具来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问题,而生产关系底状况所回答的则是生产资料(土地、森林、水流、矿源、原料、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联络工具等等)归谁所有,生产资料由谁支配--是由全社会支配,还是由单个的人,集团和阶级支配并利用去剥削其他的人、集团和阶级的问题。”② ①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②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载《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11页。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人们的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又决定着产品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形式。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生产关系的内容包含着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3)由前面两种情况所决定的产品分配形式。上述的三个方面,组成为生产关系的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其中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以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属于这一类型。在这种生产关系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在原始社会是平均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人剥削人的制度为其主要特征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属于这一类型。在这种生产关系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居于统治地位,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被迫处于服从的地位;由于前者占有生产资料并处于统治的地位,他们就能够以各种方式支配后者的劳动力,不劳而获地占有绝大部分的劳动果实,而劳动者只能得到仅够维持活命、甚至难于维持活命的生活资料,这样,就形成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具有对抗的性质,它表现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残酷的阶级斗争。 在构成生产方式的这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生产力是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地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同生产力比较起来,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对固定的形式。生产的变革和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开始的,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发展开始的。社会生产永远不能中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永远不能停顿。由于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不断地积累和增长,就有可能在生产关系基本不变的情形下,逐渐改进生产工具和创造发明新的生产工具;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它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更能加速生产工具的变革过程。生产工具的每一次显著的改进,都要使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而把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生产力是在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发展的情况不同,为进行生产而建立起来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人和人的这种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生产才能顺利发展。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都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其内容,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应于内容。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使用石头工具的极低的生产力条件下,只能产生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以金属工具为主的较为进步的生产力,决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由于金属工具的改进,特别是冶铁技术的进步,使手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就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终于为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从使用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①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8页。 这就是说,某种生产关系的必然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在根本上说来,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更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更。在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某种水平的时候,就不可能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某种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这个原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指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的决定力量,而首要的生产力--劳动人民,则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固然有着决定的作用,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的东西,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每一个历史时期所达到的生产力,都要求与自己的发展情况相适合的社会关系,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形式之内,生产力才有可能顺利地发展。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例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使技术设备可能得到高度利用,生产力诸要素可能顺利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生产获得迅速的发展。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冲突。在帝国主义国家,经常存在着失业大军,技术设备利用率很低,生产力各要素的正常发展受到了重大的障碍,经济危机愈来愈频繁,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的发展是很迟缓的。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在新的生产力出现之后才有可能,但是,历史上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总是在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之后,而不是在此以前。生产发展的辩证法总是这样: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前提,必须是在经济生活中迫切地提出了根本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的时候,也就是生产力在某种生产关系的内部已没有发展的余地,不根本改变这种生产关系就不能使生产力顺利地向前发展的时候,另一方面,新的物质技术的大规模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的实现,又有待于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当新的生产关系一旦确立起来,它就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巨大革新。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发展,一般说来,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之后才实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的高速度的飞跃发展,是无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把旧的生产关系摧毁,在经济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如果忽视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那是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原理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然而,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比较活跃易变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生产方式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基本上是相适合的,这时候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就为生产力的发展所需要。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但这种矛盾还处在数量变化阶段,还不会,也不需要引起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当着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親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陈旧的生产关系,这时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就必然要提出生产关系根本变革的要求,就由量变的阶段进到根本的质变的阶段。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之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时期,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合到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相适合,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向上发展的无限运动过程。 生产方式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是通过人们的自发活动到自觉的革命活动的过程而实现的。历史上每一代人开始生活时,必须适应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有可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这种或那种生产方式。当人们在旧生产关系内部改进生产工具的时候,并不能理解到这种行为会引起什么社会后果,他们所注意到的只是眼前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了从烧熔的石块中淌出来的流质冷凝后的块状物,比磨制的石刀还要锋利,于是,逐渐把石器改变为金属工具,他们完全不知道,这将会引起奴隶制的诞生;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采用大机器,他们没有想到,伴随大机器生产出现的无产阶级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成为冲突的时候,反动统治阶级仍然要竭力用物质的和精神的力量来维护这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觉革命活动,就不可能粉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这时在先进阶级中间就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要求,这种新的思想和要求,一般地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生产关系根本变革的需要。在这个新的思想和要求的指导下,进步阶级和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这就使历史发展由自发的运动进入自觉的革命活动,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总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要求,这是客观的必然规律。为了保证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旧的过了时的生产关系必须被打破,而且也一定能够被打破。生产关系不能长远地落在生产力的后面,作为最革命的、决定的因素的生产力最终必然要冲破束缚自己的桎梏,为自己的发展开拓道路。革命阶级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要素,生产力的解放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是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劳动者已经无法在旧的生产关系下继续生活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必然要行动起来,用革命的手段去冲击腐朽的生产关系。奴隶暴动冲垮了奴隶制度,农民起义动摇了并最后摧毁了封建制度;目前在一些国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已经推翻了资本的统治,在自己的国家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必将粉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终究是不可阻挡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敌的。 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曾经用臭名远扬的庸俗化了的所谓“生产力论”,来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他们片面地夸大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根本抹煞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抹煞了在变革生产关系中群众自觉革命活动的重大意义。按照他们的理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似乎只是单纯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必经过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不需要通过尖锐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 现代修正主义者借口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公开宣称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并且大肆宣扬“议会道路”,“和平过渡”,这实际上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的翻版。马克思和列宁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但是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决不是预兆着社会革命的消失,恰恰相反,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说来,这正是预兆着新的社会革命的到来。列宁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的技术革新,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却使社会更加不平等,使贫富之间的距离扩大,使愈来愈多的劳动群众无法生活,遭到失业和各种困难。”①这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修改党纲的材料》,载《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34页。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客观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要求在自己的工作和斗争中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个客观规律。当着生产关系(如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必须领导人民群众,打破过时的、腐朽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为此就必须同维护旧生产关系的一切反动落后势力,进行坚决的革命斗争,打碎反动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当着建立了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时,就要使新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某些环节上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得到完善,以便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某种生产关系应当加以变革还是应当使之相对稳定,并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决定于它是否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相适合。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①我们党之所以正确、所以不可战胜,就在于它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就在于它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高准则;就在于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中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领导我国人民摧毁了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强大的发展。 ①《论联合政府》,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80页。 三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历史上五种基本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原始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生产关系是和当时极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人们使用的是极其简陋的石制工具,如果不采取集体劳动的方式,就无法进行生产,就不能生存。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它的社会形式必然是以原始公社为单位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制。原始人没有任何私有的观念。某些同时用做防身武器的生产工具,只是为着使用起来顺手,才固定归个人使用。原始人的劳动产品只能勉强满足生存最起码的需要,没有任何剩余,与此相适应,产生了平均分配的制度。这时还没有人剥削人的可能。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最初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后又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和产品的交换。而这种社会分工和产品的交换必然引起私有制的出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当分工渗入公社,而社员开始各自单独生产某一种产品并把这种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的时候,表现商品生产者这种物质上的孤独性的私有制就出现了。”①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金属工具的出现,劳动产品除维持最低的生活而外,还有了些微的剩余,这就造成了剥削他人劳动的可能。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只有采取最粗暴的奴隶制的形式,才能从他人的劳动中压榨出剩余产品。于是,原始社会便合乎规律地由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制度--奴隶制所代替。 ①《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载《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占有劳动者--奴隶。奴隶主可以象对待牲畜一样地买卖甚至杀死奴隶。这是一种最粗暴的赤裸裸的剥削制度。尽管如此,奴隶占有制的出现仍然是社会发展的进步现象,比起原始社会来,它提供了较高的社会生产力。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特别是大规模地利用奴隶的简单劳动协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展了生产力。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罗马的宏伟建筑和巨大水利工程,都是奴隶劳动创造的。 在奴隶制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越来越把劳动看成是下贱的,可耻的事情,奴隶受着惨无人道的待遇,体力和智力遭到严重的摧残,他们对劳动失去了任何兴趣,并以怠工、逃亡、破坏工具、暴动作为对奴隶制的反抗。这样,奴隶制不仅成为阻碍和破坏生产力发展的形式,而且危及到社会本身的存在。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在生产中能表现某种自动性,对劳动感兴趣的生产者。奴隶暴动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于是合乎规律地产生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 封建的生产关系是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为特征的。在这里,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对地主有着一定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要服从地主的支配;在封建制发展的某个时期,地主还可以把农民随着土地出卖或赠予别人,只是没有任意杀死他们的权利。农民在这样的条件下,用自己的工具在地主的土地上进行劳动,劳动产品绝大部分以地租的形式交纳给地主。农民和奴隶不同,他们有着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自己的经济,他们可以把交付地租之后所剩下的很少的劳动产品作为自己所有,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农民希望生产更多的东西,以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这就有了积极劳动、改进技术的兴趣。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相当大的刺激力量。在封建的生产关系下,农业生产特别是手工业技术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和技术,如在金属冶铸,农田水利、蚕桑业,陶瓷业,煮盐业、酿造业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然而,地主阶级利用人身依附关系(也叫经济以外的强制关系),对农民所进行的剥削是很残酷的。在封建剥削下,农民愈来愈贫困,破产,以至根本无力扩大生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愈来愈受到生产关系的严重阻碍,因此就引起了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不断冲击着日益衰朽的封建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商品交换极不发达,在农村中几乎完全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又叫做自然经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逐渐分化出独立的手工业。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日益增长,城乡之间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扩大的新市场的需要,在封建社会内部就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资产阶级利用农民的反封建斗争的力量,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在这里,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工人)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无产者对资本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但他们却为饥寒所驱使,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忍受资本家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曾经对生产力发展起过强大的推动作用。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蒸汽机的发明和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在工业中实现了一个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两个世纪内所造成的生产力,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时起,就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使封建社会的个体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另一方面,它又使生产资料集中在人数甚少的资本家手里。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又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增长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发展,使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经常伴侣,严重地破坏着社会生产力,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资料日益集中于一小撮大资本家的手中,终于形成了垄断资本。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在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它操纵着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市场价格,从而引起了停滞和腐化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阻碍。垄断组织不但没有消除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没有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使它们更加严重。作为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为一体的财政资本的统治以及资本输出的结果,使单纯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增长起来,帝国主义国家变成叮在数以亿计的殖民地人民身上的寄生虫。为了瓜分和争夺殖民地,垄断组织还不惜一再把千百万人民投入世界大战的血海。总之,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正如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的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民族解放运动在广大地区的胜利和发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进一步走向崩溃,帝国主义的地盘越来越小了。在帝国主义国家中,经济不稳定性更为增长,生产无政府状态更为加深,经济危机的周期更加缩短,生产停滞、开工不足成了经常性的现象,国民经济军事化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一小撮垄断组织同广大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帝国主义者拚命使用各种手段,妄图保持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加紧扩军备战,到处玩弄战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这一切都表明,帝国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发展到了极为尖锐的程度,资本主义总危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上所有的革命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革命运动以及广大人民的民主、和平运动,等等,正在汇合成为一股冲击和摧毁帝国主义体系的伟大革命洪流。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帝国主义的寿命不会很长了。 帝国主义的矛盾,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并企图挽救其垂死的命运,凭着其日益集中的经济势力,大大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把垄断组织力量和国家力量合为一体。帝国主义的辩护士根据这种变化大肆喧嚷,硬说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已被“有计划、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所代替。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事实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建立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不过是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更成熟的物质条件,它本身决不可能使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由垄断组织代理人所组成的资产阶级政府只能是垄断资本的驯服工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过是垄断资本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形式,它决不能缓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只能使它们更加深刻化和尖锐化。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抗性矛盾,决不可能由它本身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是注定了的。代之而起的只能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一定要胜利,这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等五种生产方式的循序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但在肯定这个一般的社会进程的时候,还应当估计到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在具体历史过程中,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可能超越一定的历史阶段向前发展,或者在某一时期出现几种生产关系并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例如,旧中国没有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引起了我国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正确地运用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把革命的领导权坚决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里,因此在民主革命获得全国胜利后,在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之后,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就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就运用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实现了我国社会的巨大飞跃,并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在人类历史上出现,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是这个新的生产关系本身,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形成,只有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对私有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等个体经济--进行了革命的改造,才能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建立起来。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把各种私有制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首先没收垄断资本的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对一般的资本主义企业,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根据资产阶级对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态度,采取排挤、没收的方式或者“赎买”的方式,或者两种方式并用,把它们改变成为社会主义的企业。对农民和手工业者,则是根据自愿原则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最后基地,个体生产者时刻向着贫富的两极分化。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①所以只有实现了对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①《共产主义运动小的“左派”幼稚病》,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页。 在中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就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国营经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如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在商业方面是经销代销)、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等一系列阶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等一系列步骤;对个体手工业也经过合作化的道路,有步骤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对两种性质不同的私有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由此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论采取排挤、没收的办法还是“赎买”的办法,都是要使它们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经济。个体的农民和个体的手工业者虽然是私有者,但他们是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他们采取剥夺的办法来把他们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必须经过合作化的道路使个体经济转变为吐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的经济, 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属于全民所有制,而农业、手工业合作社属于集体所有制,我国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的农村人民公社,也属于集体所有制。此外,在农村经济中,还存在附属子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小规模个人所有的家庭副业,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和助手。 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比起集体所有制来,是高级的公有制,它是和较高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可以直接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按照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作统一的分配,而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则不能作到这一点。在我国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长的时期之内,集体所有制是与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相适合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的时候,它们才有可能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空前伟大的革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再相脱离,而是直接结合起来,生产资料不再属于资本家私有,而是属于劳动者的国家所有或劳动者集体所有。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生产的目的、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等,都起了根本的变化。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剥削和利润的要求,而是为了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劳动者不再为剥削者劳动,而是为全社会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而劳动,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劳动。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是不受剥削的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是按劳动的质量和数量来分配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以前一切生产关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有计划按比例的,高速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特点。这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反复不断的经济危机和生产停滞,恰成鲜明的对照。 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就开始利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对于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说来,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任务,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能够为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能够不断地提高。国家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不断增强的保证。但是社会主义工业不能离开农业孤立地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农业能够提供出多少商品粮食和原料,取决于社会除了从事必要的农业以外,还能提供多少劳动力。正确地安排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促使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地发展。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结合起来,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方针。 我国人民正在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都以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发展,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各国的经验都证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的动力,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又是促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取得完全胜利和巩固起来的保证。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不等于说它和生产力之间已不存在任何矛盾,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和某些环节上还会不断地发生矛盾。毛主席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性质与旧社会根本不同,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不象资本主义的矛盾那样必须经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才能解决,而是完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不断地得到解决的。 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由于公有化的水平不同,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程度和办法不同,因而存在着某些矛盾。在工作中,需要经常注意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调整,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处理和解决,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 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的矛盾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工农业产品的交换问题。由于农民的生产是属于集体所有制,农业劳动产品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不是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在进行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换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斯大林说:“为了保证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商品生产‘通过买卖的交换’这个为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与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我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一般的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将来还要过渡到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表现为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在国家所有制中,某些具体的关系,例如中央和地方在生产的管理体制上的关系,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经营范围划分等,也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一定的调整。 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互助合作关系,这里不存在阶级社会里的那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抗性矛盾。但这种互助合作关系,也是要在不断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着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存在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对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主要依靠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工农业之间以及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当地安排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来加以调整,上面所说的在产品交换方面必须遵循等价的原则,也是调整这些矛盾的根本方法。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以及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经常注意使脑力劳动者同工农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并参加必要的体力劳动,同时,在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方面适当地采取各种必要的调整措施。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通过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大力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措施,对于调整和逐步解决这些矛盾、保证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能够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不能达到实行“按需分配”的水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着正确实施这个原则,又必须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分配中的具体问题(如劳动定额、工资制度等等)适时地予以解决。为了使工人和农民意识到必须把目前的、个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还必须对劳动人民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把政治工作和物质保证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中,经常出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就能使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而利于生产的发展。 调整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通过对生产力的诸要素进行合理的调配,使用、改进和提高,来加以实现。开展劳动竞赛,推行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合理地配置生产力和合理地安排劳动力等等,对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那时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都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了并且提高了,社会主义时期还不得不保存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这些差别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的残余也消失了,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种时候,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将为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将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所代替,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飞跃,就将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