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序章)仲谋之忧

2020-08-17 20:06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尚书小嘉字文可


吴赤乌四年(公元240年)五月,三国之一孙吴的国都建业城内一片肃杀。皇宫里,自皇帝孙权以下,文武百官皆身着缟素,悲不自胜,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国葬。

国葬的主角,是孙权最钟爱的儿子:太子孙登。从他12岁那年起,孙权便对他实施超精英级储君教育,并简选了吴国最为优秀的大臣和士人子弟来辅佐太子。其中最著名的四人,名字分别是诸葛恪、陈表、张休、顾谭,并称“太子四友”。而他们的父亲,分别是诸葛瑾、陈武、张昭、顾雍,每一个都是三国粉丝耳熟能详的人物,更是孙家委以重任的大臣,孙权对这个太子倾注的心血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此前,曹操的儿子曹丕身边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太子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单从阵容上比较来讲,吴国版本的“太子四友2.0”没有司马懿、陈群这种超重量级选手,但在当时作为士人新秀的名声品质却胜过魏国许多。

具体原因,是因为魏国的太子四友中混进去了一个有才无德,差点被上了个“丑”谥号的吴质,朱铄更是名不见经传之辈。而吴国版本的太子四友,不仅每个都是根正苗红的名臣子弟,而且忠诚正直,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可见,孙登的身上被孙权寄予了怎样的厚望。

孙登自己也很争气,他本人并没有以“太子”的身份骄人,经常和“四友”以平等姿态相处,这亦师亦友的四人也更是全心辅佐翼戴。孙权在迁都建业以后,特意让孙登留守已经成为陪都的前都城武昌,让他离开父皇来独立积累实绩和威望。数年以来,孙登已经在朝野积累了相当不错的名声口碑,是公认的钻石级合格储君。

光荣游戏《三国志13》中的孙登形象

然而好景不长,孙登在三十三岁的英年染疾病逝,比他父亲还先走了一步。此时的孙权已经不再年轻,他曾经仗着自己年轻的优势熬过了曹操,熬过了刘备,甚至还熬死了曹操的儿子和孙子。如果说孙权见了曹操、刘备两个老冤家,是完全可以把自己这位看起来最为优秀完美,合法性也没有任何争议的继承人当成独有优势大吹一笔的。然而世事无常,年近六十的孙权遽然尝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这怎么能让他不老泪纵横?

孙登的遗表除了尽忠言、荐贤才的忠言以外,还向父亲推荐让弟弟孙和来做下一任太子。孙和虽然待遇不及孙登,但也是个谨顺仁孝,聪明过人的皇子,兄弟两人相当和睦。但等到两年后孙和正式受封太子,他就发现事情并不乐观。他惊奇地发现,他的同胞弟弟孙霸,受到的待遇宠爱居然和他这个太子一般无二!就在他受封太子的同年,这位在父亲面前炽手可热的弟弟受封鲁王,这样一来,新太子的地位显得更加不清不楚,尴尬万分。

这么扰乱纲纪的事情,自然在吴国朝堂上掀起了一阵反对风暴。一时间,孙权案前堆满了表示反对的奏章,连孙权自己看了也认为很有道理,的确不能无视礼制把太子和藩王待遇混杂。面对群臣的反对声浪,孙权的对策很具有创造性:从今以后,太子和鲁王正式分宫,可以分别统领自己的僚属!

此令一下,无异于公开在朝廷上支持大臣党争。不仅时人,后人看到孙权这种操作也感觉颇为费解:你和曹操做了几十年对手,难道不知道当年曹操公开允许两个儿子曹丕、曹植结党竞争的事情,影响有多么恶劣吗?实际上,孙权自己也感觉颇为失算。他曾和身边的宗室近臣、侍中孙峻痛心疾首地说道:“当年袁绍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让全天下人看了自己家的笑话。不坚持挑选一人策立,国家怎么能不乱呢?”思前想后,孙权打算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开始策划废掉太子,另立鲁王。

相信看到这里史籍记载的绝大多数正常人,都会怀疑孙权是不是因为受刺激过大得了老年痴呆症。孙和也没有做什么错事,非要和自己的儿子过不去呢?

显然,起码从破例给予鲁王孙霸超格待遇开始,孙权就已经认定了不能在孙和这一棵树上吊死,就算逻辑再为混乱,让鲁王上位也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孙权经过考虑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孙权到底在担忧什么,让他非要冒着巨大风险再提拔一个别的儿子不可呢?要搞明白这一点,或许还要从孙吴的开基建国,和这个国家的性质开始说起。

光荣游戏《三国志13》中的老年孙权

公元195年,被后人称为“小霸王”的孙策带领部众进攻江东,为孙吴打下了足以长久割据一方的基业。但孙策征服江东的过程,其实并不像演义、游戏里描述的故事那样热血沸腾,充满男人的浪漫。

在攻下江东之前,孙策一直依附于袁术为将。一次,庐江太守陆康拒绝了袁术借粮的请求,使得袁术勃然大怒,下令孙策带兵进攻庐江。袁术告诉孙策,只要能拿下此地,以后你就是庐江太守!

本就和陆康有旧怨的孙策,得到命令毫不含糊。而陆康闻知此讯,预感袁术势强难以抵御,提前把一部分子弟亲族,遣返回了根基颇深的吴郡老家,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名声赫赫的陆逊。陆康和孙策苦战两年,终于支持不住城池陷落,留在城中的族人也大受屠戮。

孙策虽然如约打下了庐江,但袁术却食言而肥,完全没有履行诺言的打算。这不是袁术第一次食言,孙策感觉,做袁术的便宜马仔终究不是办法,于是请求要回父亲孙坚的旧部,替他南下平定江东。袁术自己没有打下江东的才能,孙坚剩下的兵将也实在不多,听孙策主动给自己制定极限运动目标,感觉对自己没有坏处,也就答应了这个请求。

听说孙策即将渡江至扬州之时,江东全境一片哗然。陆康虽然身死,但他出身高门陆家,和吴地各具实力的其他望族颇有联系,逃亡归来的陆家人早就绘声绘色地和其他人描述过了袁术和孙策的恐怖。这下可好,听说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小疯子居然又打着袁术的旗号前来侵略自己的土地,不止东汉的地方官员,连江东的各个世族、名士也都纷纷做好了排斥甚至抵抗孙家的准备!

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江东当地的大小长官没有一个是孙策的对手,再加上孙策占地以后严明军纪,禁止抢掠,用了两年左右时间就将江东各地大致占领。但马上得了天下,并不代表着可以马上治天下,孙策这个新统治者仍然受到了剩余朝廷前官员和江东望族们的强烈反弹。

孙策的对策,是采取杀戮镇压的恐怖手段,一时间,死在孙家屠刀下的英豪、望族和名士不可胜数。对于这个新崛起的潜力股孙策,当时曹操的主要谋士郭嘉曾经如此评价: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就杀了这么多能让人卖命的英雄豪杰,他自己又轻率没有防备,哪怕有百万大军,又和自己一个人独行中原有什么区别?要我看,他早晚就会死于刺客之手。

孙策很给面子,居然真的在外出打猎之时被仇家刺客袭击,死于镇压江东势力的反弹作用之下。孙策也知道自己统治的办法终究无法长久,临终告诉孙权要举贤任能,凝聚人心来保有江东。因此孙权得位后,逐渐改变之前兄长的恐怖政策,重视任用地位不同的江东本土人士。这其中,也包括了先前和孙家结下死仇的吴郡陆家,后来的名将陆逊就是在这一时期得以进入仕途。

孙权吸取了老哥的教训,知道孙家的政权如果想在江东坐稳,和这些地方上既有声望又有实力的大族其实是共生关系。因此,孙权对这些潜在支持者极尽拉拢之能事,努力想和他们绑在一根绳上。比如显赫的“吴中四姓”顾、陆、朱、张四家族,都有大批的子弟得到引进仕官,更出了不少吴国名臣。

除此之外,孙权也大量任用了从北方避乱到江东的士人作为缓冲。这类人物,比较著名的代表有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以及步骘。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孙吴政权采取了私兵制的军制,即允许将领掌握自己的私兵“部曲”。

因此,孙吴变成了由各个小家联合形成的集合体,众人分别拥有自己的私兵和不同的政治势力构成。虽然孙权仍然对此有着一定的干涉权限,但大多数将军、家主都不愿意自己的人赶去打仗送死,这也正是孙吴往往进攻表现低迷,防御表现却格外强力的原因之一。

到了孙权六十高龄之时,孙家及其亲信将领、外来士人、本土望族之间通过联姻谋求合作,几十年来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但是,这些人因为政治势力和利益不同,再怎么样也无法在根本上团结一致,孙权本人在行政用兵的时候,对这种本土化方针给政权带来的尾大不掉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即使老迈年高,他也对自己的国家的“江东化”的副作用昼夜忧心。

晚年的孙权,曾经尝试过任用酷吏吕壹、提拔道德洁癖官员暨艳来试图制约大族日渐夸张的特权。虽然这些尝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孙吴愈发凸显的君臣矛盾也可见一斑。孙权切实体会到,如果孙吴政权不想在以清流自命的江东望族阴影之下慢慢失去动员力和凝聚力,就得趁自己执政的时候,在威望不足的儿子们上台之前做些事情。

在鲁王孙霸异军突起的威胁之下,以维护正统、秩序自命的大臣和望族毫不意外基本都聚集在了太子一边,并且寄希望于孙和继位后,能进一步实现孙家依赖本土士族“江东化”的美好政策。而鲁王孙霸则以南渡外来人士与孙权的亲信将领为中心,也纠集起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孙和本人或许并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更加狡狯机灵,懂得如何讨父亲关心的弟弟身上,很可能寄予了父亲压倒群臣的政治理想,就像魏国曹叡一样,继位后能立刻从大臣手里收回权力,做孙吴乾纲独断的实权皇帝。

不论如何,围绕着太子和鲁王的党派政治斗争即将爆发,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而且影响格外深远的腥风血雨,即将降临在吴宫之上。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序章)仲谋之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