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TED笔记:如何建立与重建信任(内有福利)

2020-03-28 21:37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最近看了一篇TED的演讲,感觉其中一些结论与方法有学习的价值,所以对此做了点总结,也是分享给大家。

演讲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但是她可没有谈什么股市楼市或者经济学历史演变这类高深的话题。而是谈了一个所有人都关心,又几乎是没有办法的的问题:“如何在组织中建立信任?如果信任破裂之后又该如何重建?”这故事是从Uber的一次危机开始的,当时Uber处于规模业务不断扩大的上升期,但是其内部却出现了很多管理的问题,演讲者当初豪言“除非所有的员工都穿上Uber正式的工作衬衫,否则自己就不脱下这身员工装。”结果她不得不穿了250天制服。正如演讲者所经历的,这是一所员工失去信任,“如火中烧”的状态。

 一个企业的管理失常或许是管理学或者经济学问题,那么就让我们谈更加切合普通人的话题:到底什么是信任?为什么人们会失去信任?演讲中认为,信任只有三个组成部分:个人的真实性,逻辑的严谨性,还有对于对象的同理心。而只要这三个要素中有一个出现了动摇,信任也就变得不牢靠了。而她认为,想要消除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状态,就是要找出三个元素中动摇的部分,并用现成的处方来克服它。

最常见的动摇,是同理心的动摇。不信任的关系中,大家不都愿意相信有人总是为他们好,觉得别人不会在自己身上花那么多注意力。其原因简单说就四个字“大家太忙”,忙碌的生活很容易把我们同理心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排挤。这也导致不信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表现出同理心就会导致互相没有信任,没有信任会导致出现问题时无法自证清白,日常生活的交流成本就会增加,而越来越苦难的日子又导致我们没有足够时间培养同理心……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看起来也很容易,第一是找出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对于谁我们需要付出同理心;第二则是找出这个“名单”,把可以搁置的,会消耗你注意力的那个对象踢出你的脑子;之后这样将自己的注意力全力集中在你眼前的目标,将自己投身于对方的观点,你不一定会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这样的反应会让双方慢慢产生同理心。演讲中也反复提到手机对于信任的威胁之高,他会极度让人分心,让人很难培养同理心和信任,所以没有事情的时候,不要把手机放在眼前。这是处理同理心危机的处方。

逻辑上的动摇也不少见。逻辑上的动摇有两种情况:逻辑思维的品质出现了动摇,或者沟通交流逻辑的能力不足。对于前者,随便在网络上找一些评论就能知道,但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不仅是演讲中没有提到,我也是没有能力来“速成”,非要说就是“不断学习”吧。对于沟通交流逻辑的能力,我们其实也经常遇到:比如说了半天都没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明明说了很多,但别人一句话就说清楚,还把你的功劳全都抢了。作者将沟通方式简单分成两种:第一种方法,是所谓的“倒三角形”沟通法,也就是把自己的论据都放在前头,一个成功的交流家家会以一个“故事”开始,这些“故事”如同小说,充满神秘性和戏剧性,然后到最后抛出自己的观点,而他们往往能成功。但他们的成功是建立于严谨的逻辑上的,而如果你的逻辑本身很动摇,得出的结论也会变得非常危险(比如低级营销号作者与其读者)。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演讲中提议我们使用正三角形”沟通法,也就是开门见山,一开始先用干净利落的句子来讲自己的论点,然后再一条条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这种方法看上去很低级很简单,但实际上却需要自己在阐述观点前先掌握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你的观点一下子就能传到对方那里,就算中途有人想要打断你,你可以以一句“这正是我最开始说的观点”来捍卫自己的“著作权”,不会让自己的观点成为别人的功劳。我简单画了一张图,左边是专家的沟通,中间是缺乏逻辑的普通人用“倒三角”沟通,右侧则是普通人用“正三角”分层沟通,虽然我画功很弱,但是大概也能表达清楚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这样,逻辑上的动摇也有了特效药。

图1是大师的沟通;图2是普通人说不清话的沟通,图3是作者建议的方法。


真实性的动摇,是个最复杂,也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似乎拥有一种“第六感”,能够立刻嗅出别人是否呈现出真正的自己。不想真实性被怀疑,就只能做自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身边都是和你相近的人,这样做的成本就小。而如果你和身边的人格格不入,那这样做就需要极大的勇气了,而且一个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诱惑,而不愿意表达出真正的自我。演讲者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妻子(没打错)的女性学者,她在这条道路上也走得很坎坷。而她得出的结论看起来也都很无力。多穿自己喜欢的服饰,不要太过在意他人认为自己应该发表的言论行为,时刻思考最真实的自我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态度。这实在是有一点鸡汤的感觉,但也侧面显示出,这个问题是在是顽疾。对于真实性的动摇,只有止痛药可选。

我们说会开头,演讲者对于Uber公司的实地调查,也发现了他们运营中的这三种动摇。对于同理心的动摇,原来是公司内部开会不靠活人全靠“texting”(大概指用手机聊天打字),之后全面废除了手机开会的现象,果然员工之间与上级的同理心和信任都有所增加。对于逻辑的动摇,原来是Uber扩张速度过快,导致许多人升迁太快,没有能力也能窜到高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才不配位”,解决方式则是大量引入主管教育训练,主要训练他们的逻辑,策略和领导能力,果然不久后高层人员的质量有所上升。而对于真实性的动摇,当事人却承认她的失败,这不只是Uber的问题,更加是所有大型组织的通病,这场演讲是在2018年的,Uber虽然现今依然活着,但是他的问题始终层出不穷。每个组织都希望创新,但又担忧员工过于有个人性格;每个组织都希望有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是制度往往却让人闭嘴。这也正是演讲中大多提及个人提升,而不是对于问题本身的探讨。

我却不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演讲。每个人都和演讲中说的一样“想要唤起人类的信任”“想要自己的孩子生活在那个(美好)的世界”。从这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好人。但是我们往往缺乏将问题分层分析的理性,总是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药到病除”;就如文章中Uber的困境,我们很多人都会以一句“领导层无能”概括,可是这样的回答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有帮助吗?我们再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受信任,是不是第一想法就是:肯定是某某给我使绊子,肯定是某领导无能,我要跳槽!所以可见,缺乏理性思维的美好想法,要么是幼稚的过家家,要么就是毁灭一切的森林大火。演讲中也提到,她“这份自由,是用宝宝步伐来衡量的,但我会说,我一直走在这段路上。”我曾经觉得这种态度是不懂大局,是一种犬儒。但是最近的风波,让我知道了,“奋斗”这个词不只是暴风雷霆的“斗”,还要有一种能够忍受婴儿学步的“奋”。应用到现实,就是一种对于知识的不断摄取,对于自我的不断反思和对于真理的不断好奇,一个人的自我可能没有办法拯救一座大企业,但可能能够唤醒一个小群体,而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不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小群体组成的吗?有良心的觉醒,有克制的奋斗,或许是我们将来的方向。

自然,我的笔法生疏,还带有许多个人的见解。如果想要了解,希望大家观看原演讲,虽然距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有些东西,永远不缺几年的时间。

自己做的思维导图,可能会被压缩,想要我再发......


TED: FrancseFrei 2018 “如何建立与重建信任”P17


TED笔记:如何建立与重建信任(内有福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