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初学者导读(网哲版)

2023-02-21 16:41 作者:品巴山  | 我要投稿


有粉丝说想阅读康德而不得入门,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其实,有了好奇心,有了兴趣,对于阅读康德而言这个困难就克服了一半。当然,一个学问之所以被人接受,对于常人而言更多的是首先接受这个人。但是康德的哲学很难说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但我们不妨给他画个轮廓,至少在你阅读《纯粹理性批判》原著时,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晦涩时,感觉到在康德的客厅悬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有一个人正在喋喋不休。

很多人没有读过纯批,但是听过这句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如果你被这两句话有所吸引,那么我们就要问康德思考的星空和内心难道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吗?

这个独身的男人每天下午准时出门溜达一圈,未曾向任何人吐露心声,但是时间越久就越能给哥尼斯堡小镇上的人们以确定性,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哲学家,但是人们能够理解时钟,只要在准确的时间反复经验看到这个人,这就是康德最初的哲学。另一个年轻的哲学家也曾到过他的客厅,你能从任何一种人情事故的客套进入康德哲学吗?答案几乎是否定的。最后这个青年写了自己的文章系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个人就是费希特。



有人读了蓝公武的版本,读了邓晓芒的版本,吐槽《纯粹理性批判》怎么这么晦涩难懂。但是如果他们要是知道同样的吐槽几乎发生在康德仍然在世,就发生在《纯粹理性批判》诞生的年代,就发生在德国,难道他们就不怀疑自己提出的所谓语言问题、时代问题、文化问题理由都是不足够的,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哲学家之所以是哲学家差异在于哲学家与我们有长长的空间距离,就在于我们不能理解,康德也许愿意称之为界限。

其实,以上都是废话。读书读原著就好了,但是初学者愿意听这些。再好的东西架不住人们愿意,因此,先说说也无妨。至少对于有康德这个具体的人有一个印象。有一点是特别要注意,就是康德实质上是一个理工男。从天文学家转为哲学家因此他的表达方式深深地打上了理工男的印记。毫不客气的说,《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一个实验说明书。

黑格尔《小逻辑》虽然难,但是入门却是有窍门的,因为他的对象很清楚就是思维本身。康德则不同,他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纠缠很深,因此不知道这两个哲学流派,不知道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你根本就很难把握一代宗师是如何开启一个哲学的崭新时代的。因此,谈康德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康德理解的休谟问题。

什么是休谟问题?简单说,思想有道理有逻辑,但是这个道理怎么来的呢?一般人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你认为有道理就有道理,不会深思为什么本身就有道理。这就把“是什么”变成了“应该是什么”。专业一点说,就是前因后果究竟是怎么回事?因果关系的根据是什么?……大家别小看这一些列的追问,因为这样思考就出大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唯理论翻译一下其实质就是对于人类理性盲目的崇拜,换句话说,人类只要有脑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变成盲目自信了。

而且休谟说出了他怀疑的理由。因果关系既然是前因后果,那么前因是一件事,后果事一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除了是附加上去的因果关系,难道就不能仅仅是对于时间上前后发生的两件事情理性因此产生的联想关系吗?这话一说,懂的人自然就懂了。谁懂了?康德懂了。康德感叹:正是大卫·休谟的提醒,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独断论迷梦,并且给予我在思辨哲学领域的研究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休谟质疑了理性,质疑了因果关系,但是他并没有怀疑时间内发生的经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经验有效性。

质疑了理性,其实就是砸了唯理论的牌子,经验论就显得咄咄逼人了。大家不要忘记了康德的出身,康德其实是唯理论这一派的。不能砸了祖宗的牌子又要应对经验论的挑战,这就是一代宗师当时的真实处境。当然,这个是演义。

唯理论的倾向其实就是知识的倾向,人类总是希望通过对于知识的增加来提升人类的能力,而人类的实践能力如果要稳定,就需要知识具备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特点,就是要具备因果关系。如此这样,人类就能够按照头脑的规划而行事,理性可靠,这个模式就靠谱,不然后果难以想象。我们有时候会举黑天鹅的例子来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特点,经验能够保证999只天鹅是白色的,因为已经被我们看见,但是经验能够保证下一只天鹅也是白色的吗?即便是今天,黑天鹅的比喻也广泛应用到人类不可想象的意外事件上。

有了以上的铺垫,我们再来看康德文本中自己的问题:

出自纯粹理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直接看这个问题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是理解了康德哲学的背景就知道他的发问语重心长。这个问题简化一下就是“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很多人就会好奇,难道我们没有知识吗?这样问就是没入门。因为康德并不讨论知识有没有的问题,他实质上讨论的是知识有没有道理,理性能不能给知识提供依据。因此,这个知识我们把它窄化一些,康德实际上指的是科学知识,指的是具备普遍性与必然性特点的知识。但康德为什么自己在这个知识的前面加上“纯粹理性”呢?记住,康德永远要和经验论划清界限。

康德把知识划分为(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一般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形上学。数学、自然科学是当时经验论已经做出成绩的领域。而形而上学就是传统哲学自己的领地。一般形而上学说的是唯理论,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就是康德真正要开创的领域了。纯粹理性的知识翻译成哲学话语就变成了科学的形而上学。

康德问,

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

前面这种知识划分只是把哲学与数学、自然科学的关系凸显出来了。康德当然希望哲学成为王者,能够用科学的形而上学的道理一以贯之。可是要完成这个解释和证明该如何下手呢?

知识,知识!经验论的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除了变成数学、自然科学,难道就不能另辟蹊径吗?传统形而上学擅长的其实是形式分析,逻辑分析。因此,从知识的形式入手,康德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新的希望。知识内容本身丰富多样,但是知识的形式,完全可以在语言形式中找到一个有效的枢纽。康德抓住了判断。

一个判断的形式是:A是B。当然,这个非常符合西方人自己的语言习惯。知识抽象为判断,也是能够推演出来的。而判断从形式上来讲,当时刚好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两者的特点,分析判断亲近唯理论,综合判断亲近经验论,如果要另辟蹊径是不是只要做出一种新的判断就能够达成康德构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目的呢?康德真是伟大的天才,而这个想法是一个伟大的想法。

先天综合判断,由此应运而生。康德的真正的课题就变成了: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咋一听,这个问题就很奇怪。不过到这里我想你至少不会摸不着头脑了。至于它究竟表达什么需要通读熟练掌握整个《纯粹理性批判》才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比如:先天是什么意思?先天三个特点:独立于经验、具备普遍性、具备必然性。综合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综合不能理解为综合判断的综合?等等。但是,这个实验需要达成的目标就进一步清晰了,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于知识形式的分析,找到理性本身的原则,这个原则的特点就是必须要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换句话说,我们要明白究竟是什么在理性中保证普遍性与必然性。

为了开启康德的实验,这里必须要引入对于知识的第三种理解,就是我们把知识理解为认识的结果。如此,知识就和认识也联系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熟悉康德之后经常说的那句话:在认识之前对于认识加以认识。而认识在康德看来可以分为:感性与知性。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知性是一种整理能力,这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凑齐了。

先天综合判断也就可以理解为按某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原则来认识。那么只要在认识中分别找到它们相应的原则实际上我们的实验就成功了!因此,我们看到康德首先在认识的环节排除经验的影响,然后寻找各自的原则。在感性阶段找到的原则是时间与空间,在知性阶段找到的原则是范畴。但是我们知道认识虽然可以简化为感性与知性,但是认识本身是浑然一体的。那么,感性与知性应该怎么沟通呢?这个沟通的原则又是什么呢?第一步,是化学提炼就是分别找到这个原则。第二步,就是根据这些原则生产出康德满意的知识。康德的实验总共就分两步,根本不复杂。当然,实验本身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毕竟涉及的条件和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实验的发展会层出不穷。

了解了康德的实验,我们就要明白只要抓住了康德实验的图纸和步骤,大概就明白康德在干什么样的工作了。因此,我们也要明白《纯粹理性批判》叙述的语言风格,那就是你永远感觉康德既想叙述知识形式,又想阐明认识过程,两者交织在一起会给人奇怪的感觉。

康德哲学体系庞杂多曲,但是康德和任何一个老实的男人一样,看上去木木的,以为深不可测,实际上只要踏实肯读,入个门而已,并不复杂。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初学者导读(网哲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