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不落帝国的先声:布伦海姆战役

2022-04-05 21:55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战役背景:一封遗嘱引发的战争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1665~1700在位)死后无嗣。其生前曾立遗嘱,将王位传给自己姐姐玛利亚·特里萨和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孙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可以继承西班牙本土、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等地)、意大利地区领土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领土)。但规定法国和西班牙永远不得合并为一个国家。


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今捷克)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的利奥波德一世企图让其次子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的王位。他认为西班牙公主玛利亚特里萨在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就承诺自己及自己的后代永远放弃西班牙王位。


1701年路易十四宣布腓力为西班牙国王,称腓力五世(1700~1746在位),同时侵犯西属尼德兰和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共和国)。英国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因而与荷兰结成反法联盟支持奥地利的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王位。先后加盟的还有普鲁士王国和大部分邦国,还有葡萄牙和意大利地区的萨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科隆等邦国等则与法国结盟。同年 3月战争爆发,主要战场在意大利地区、尼德兰、德意志地区和西班牙。



战争进行到1704年,路易十四将部分法国军队从尼德兰抽调出来,由塔拉尔德公爵率领(Marshall Tallard),越过莱茵河向哈布斯堡帝国发动进攻,马尔森(Marshall Marsin) 和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艾曼纽尔率领的另一支法国-巴伐利亚联军从多瑙河,在意大利的法国军队则通过蒂罗尔进攻,三路大军齐进,意图迫使哈布斯堡王朝屈服。


为了对抗路易十四的战略,英国统帅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也就是英国二战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远祖),率领两万一千英-荷联军前往多瑙河支援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人行军不同的是,马尔博罗的交通线沿着莱茵河,直接暴露在法军的干扰下,因为法国军队控制着莱茵河左岸和中游,同时,荷兰人原本就强烈反对从尼德兰抽出军队,马尔博罗使用保密和欺骗的方法,他向他的荷兰盟友谎称自己只是将部队转移到摩泽尔河流域,同时他承诺,一旦法国人进攻荷兰,他会迅速带领军队回来支援。遗憾的是,法国人未能对英国人的进军进行任何有效的干扰,同时也未在尼德兰地区采取有效的行动牵制住英荷军队。

 

马尔博罗公爵从靠近科隆的贝德堡向多瑙河进军示意图


战前机动

三路法军中,马尔森正与巴伐利亚选帝侯合作对付帝国军司令巴登的路易斯王子,但这支军队与法国本土相分离,惟一的一条交通线是穿越黑林山的一条石路。6月10日,马尔博罗公爵在位于多瑙河与莱茵河之间的蒙德尔斯海姆第一次会见了在拉蒂斯拉伯爵陪同下的帝国战争委员会主席欧根亲王。6月13日,帝国战地指挥官巴登的路易斯亲王在韦因斯塔特加入了他们。军事会议决定欧根带着2万8千人回到莱茵河畔的斯托霍芬一线监视费里罗与塔拉尔德,以防止他们增援多瑙河畔的法国-巴伐利亚联军。同时,马尔博罗与巴登的军队则联合在一起,一共8万人,向多瑙河畔进军,以期在选帝侯与马尔森得到增援前击败他们。


意识到马尔博罗的目的以后,塔拉尔德与费里罗于6月13日在阿尔萨斯的兰道会见并计划采取行动挽救巴伐利亚,但是法军的指挥体系十分僵硬,所有对于原计划的修改都要经凡尔赛宫批准。塔拉尔德军中的弗拉芒人部队指挥官梅罗德·维斯特洛写道:“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令人难以理解地把自阿尔萨斯的行军推迟了这么久。”直到6月27日路易十四支援巴伐利亚的批复才到达前线。法军的行军过程也是令人遗憾的滞缓。塔拉尔德的军队在7月14日才穿越黑林山,并且行军过程中的损失严重,不少战马得了马鼻疽,而且两千辆四轮马车的补给很难通过山间通道。当地的德意志农民也对法军的掠夺感到愤怒,对法军展开骚扰,使塔拉尔德的问题更加严重,梅罗德·维斯特洛抱怨道:“愤怒的农民在我们靠近黑林山之前就让我们损失了好几千人。” 与此相反,6月22日,马尔博罗的军队与巴登的帝国军在劳法伊姆会面。他们五周之内行进了250英里(400公里)。在计划全面的后勤表的指导下,行军的损失被降到最小。帕克上尉描述了行军纪律——“我们行军穿过盟国的乡村时,有指定的军需官提供人员与马匹的各种必需品,士兵们除了搭帐篷,把水壶煮热,躺下休息之外就没什么要做的了。”在7月2日,马尔博罗就抢先突袭了关键要塞舒伦堡,并夺取了这一俯瞰多瑙韦尔特的要塞,迫使法国-巴伐利亚联军撤退到要塞城市奥格斯堡,占领了战场主动权。


盟军7月2日突袭并攻克舒伦堡为联军渡过多瑙河扫清了障碍


塔拉尔德元率领三万四千人抵达了乌尔姆,并于8月5日在奥格斯堡与马尔森和巴伐利亚选帝侯汇合。同样在八月五日,欧根抵达多瑙河畔赫希斯特,并连夜赶往施罗本豪森会见马尔博罗。欧根的部队在霍赫施塔特,位于多瑙河北岸,而马尔博罗的部队在赖恩,位于多瑙河南岸,因此塔拉尔德与选帝侯就他们的下一步行动展开争论。塔拉尔德认为自己的部队行军疲惫,应当等待时机,直到重新补给并等到天气寒冷时在发动进攻。但巴伐利亚选帝侯与马尔森在得到增援之后执意要求推进(联军丢失了舒伦堡并且马尔博罗在巴伐利亚采取三光政策烧毁建筑和庄稼)。最终法军和巴伐利亚军指挥官们达成一项计划,决定先攻击军队数量较少的欧根亲王的部队。八月九日,法巴联军开始渡过多瑙河到达北岸。八月十日,欧根退往多瑙韦尔特并向马尔博罗发出急件,马尔博罗接到求援后迅速集结军队,并于八月十一日与欧根部会合。八月十一日,塔拉尔德从迪林根的河湾处向前推进,到十二日,法巴联军在尼贝尔小溪之后扎营,此地位于霍赫施塔特平原上的布伦海姆村附近。同一天马尔博罗和欧根从塔普夫海姆的教堂顶侦察到了法军位置,并将联军带到距离法军营地五英里(八公里)的明斯特。一名法军西西里的马奎斯所部的侦察兵企图刺探敌军,但被联军行军部队的先头部队驱逐了,他们此时正在向西通向霍赫施塔特方向的河流纵横地带前进,并铺路架桥,为大部队开辟道路。马尔博罗命令威尔克斯将军与罗威旅长指挥的两个旅守住位于多瑙河与福赫斯堡山丘丛林地带之间狭窄条状的施魏宁根狭路。


在八月九日-十三日战役之前的战前机动,红色为法国


战役开始:两翼牵制,中路突破

战场范围绵延有将近4英里(6.4公里)。法巴联军的最右端有多瑙河的掩护,最左端则是绵延起伏的被松针林覆盖的施瓦本汝拉山。法军阵线前方是一条尼贝尔小溪,溪水两岸都是松软的沼泽地,小溪本身只是断断续续的可供涉渡。法军的右翼驻扎在布伦海姆村,正好位于尼贝尔溪注入多瑙河的入河口,村子本身周围就有很多树篱、栅栏、封闭的花园和灌木。在布伦海姆村与下一个多瑙河畔赫希斯特村之间,是一片已经收割了的小麦田,这是一块理想的部署军队的地方。而从上格劳到卢钦根小村之间则布满了壕沟、树丛与荆棘,对于进攻方来说相对不利。


法巴联军5.6万人,共计82个步兵营,135个骑兵和龙骑兵中队,90门火炮,塔拉尔德位于右翼,马尔森及巴伐利亚选帝侯位于左翼,在布伦海姆村部署16个步兵营,12个骑兵中队,2个重炮连,2个轻炮连,此外有11个步兵营,2个重炮连作为预备队,在布伦海姆-上格劳空地部署9个步兵营,64个骑兵和龙骑兵中队,3个轻炮连。在上格劳村部署10个步兵营,4个轻炮连,1个工兵队,此外有10个步兵营,3个重炮连作为预备队;在上格劳-吕特金根空地部署47个法国骑兵中队,23个巴伐利亚骑兵中队;在吕特金根村部署15个步兵营,6个重炮连,1个工兵队;在左翼外侧部署12个步兵营,3个重炮连,1个工兵队。盟军(包括英、奥、荷兰、黑森、普鲁士等国的部队,为了方便统称盟军)方面约5.2万人,共计67个步兵营,181个骑兵和龙骑兵中队,60门火炮。马尔伯勒位于左翼,欧根位于右翼。布伦海姆方向部署20个步兵营,17个骑兵中队,3个重炮连,另有17个骑兵中队作为支援。中路部署28个步兵营,68个骑兵中队,6个轻炮连,2个重炮连。右翼部署92个骑兵和龙骑兵中队,另外右翼外侧有19个步兵营和4个轻炮连。总体来看,法巴联军拥有的优势兵力并且占据的有利防御地形,同时后方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此时摆在马尔博罗与欧根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决定孤注一掷在敌人援军到来前击败他们,要么率领军队后撤。最终马尔博罗与欧根决定冒险进攻。

 

布伦海姆战场全局图,红色为盟军


八月十三日凌晨两点,盟军方面40个骑兵中队向敌军方向前进,到了三点,盟军主力列成八个纵队紧随其后,从卡塞尔前进。早上六点他们抵达施魏宁根,距离布伦海姆两英里(3公里)。此时驻守施魏宁根的英军与德意志盟军也加入了行军行列,他们列为第九个纵队,位于全军行列的左侧。马尔博罗与欧根亲王制定了最后的作战计划:马尔博罗在左翼指挥三万六千人攻击塔拉尔德的三万三千人并夺取布伦海姆村,同时欧根亲王指挥一万六千人在右翼攻击巴伐利亚选帝侯与马尔辛的两万三千人的联军;如果这一攻击足够猛烈,选帝侯与马尔森就无法抽调兵力支援塔拉尔德的法军右翼。中将约翰·卡兹负责攻击布伦海姆以配合欧根亲王的攻击。在法军两翼被吸引住以后,马尔博罗就带领主力渡过尼贝尔小溪,对法军的薄弱的中部发动致命一击。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欧根亲王的攻击必须要达到牵制住塔拉尔德军队是效果。


塔拉尔德绝没有想到盟军会在当天早上发动进攻。根据前一天从敌军俘虏口中获知的欺骗性信息以及目前法军占据的有利防御地位,塔拉尔德与他的同僚将军们深信马尔博罗与欧根亲王一定会向东北方向撤退至讷德林根。早上6点左右,随着法军侦察队的开进,战斗的第一次小规模冲突发生了。当天早晨雾气弥漫,看不清战场,因此尽管侦察兵之间发生了战斗,但塔拉尔德仍然认为马尔博罗是在向北进军,以恢复他的交通线,而不是寻求全面行动。许多法国和巴伐利亚的骑兵团分散在乡间,为他们的马匹收集草料。早上 7 点,浓雾散去,法国指挥官展终于看清了看到了部署在河对岸的进攻部队,此时仅距离他们半英里。法军连忙放出号炮召回骑兵粮草队和警戒部队,同时法军与巴伐利亚军试图列成战斗队形应对不期而至的威胁。


早上八点法军右翼的炮兵开始炮击,盟军布拉德中尉指挥的炮台发炮回击。一个小时以后,塔拉尔德、选帝侯与马尔森爬上了布伦海姆的教堂顶进行讨论,确定了他们的最终作战计划。他们最终达成一致,由选帝侯与马尔森防守从山地地带到上格劳的战线,塔拉尔德负责防守自上格劳到多瑙河的防线。但是法军在如何据守尼贝尔小溪时也进行了分工,选帝侯与马尔辛认为最好还是直接把步兵列在小溪岸边阻止敌人渡过小溪,但最终塔拉尔德的计划是引诱盟军渡过小溪,然后塔拉尔德在防守上格劳到多瑙河正面的同时放出骑兵冲击敌军以造成敌军混乱,此时布伦海姆与上格劳的法军就可以用火力覆盖被困在沼泽地上的敌军。这一计划本身如果能够得到有力执行的话将是一个出色的计划,但是它却给了马尔博罗渡河的机会,最终反过来帮助英军突破了法军阵地。


下午12点30分,欧根亲王报告说他已经就位并做好了准备,马尔博罗命令库茨准将进攻布伦海姆。下午1点,由第一近卫军、第10步兵、第21步兵、第23皇家威尔士燧发枪手和第24步兵组成的Row旅在猛烈的炮火下向村庄推进。英国步兵被命令不要还击,以免拖延前进的速度,直到进军到第一个防御工事,然后,英军在指挥官刺刀的指向下冲进村庄。经过激烈的战斗,该旅损失严重,被迫后撤,当该旅的残余部队后退时,他们遭到了Gens D率领的法国军队的追击,幸好后面的普鲁士军队顶住了法军的进攻。随后,五个英国骑兵和龙骑兵中队从Row旅左翼穿过内贝尔河,用一次冲锋击退了Gens D率领的法国军队。弗格森率领另一支英国步兵旅集结剩下的Row旅士兵继续前进。他们冲进了布伦海姆外缘,与法国步兵进行了交手,但仍然无法进进入村庄。


在右翼中心,霍尔施泰因-贝克亲王率领两个步兵旅向奥贝格劳发动了攻击。但在渡过内贝尔河时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这里防守严密,驻守在这里的有三个法国步兵团:为法国服务的爱尔兰军团(包括Lee, Dorrington and Lord Clare这三个营)、法国的Champagne团和Bourbonnois团。尽管有几个盟军的营冒着炮火成功渡过内贝尔河,包括Benheim团和Goor团,但最终在守军的进攻下被击败,这两个团几乎被全歼,霍尔施泰因-贝克亲王受了重伤,近两千盟军士兵被俘,在攻占奥贝格劳方面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这个小村庄一直坚守到塔拉德的军队崩溃。在盟军的右翼,欧根亲王对巴伐利亚阵地发动了三次有力的进攻,但都被巴伐利亚军队击退,因为巴伐利亚也在内贝尔河的边缘部署了大量的军队。


八月十三日中午时的军力部署,红色为法巴联军


尽管对布伦海姆、奥贝格劳和卢廷根的进攻受到了挫折,但这三个村庄的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被成功牵制住,使得马尔博罗能够把军队带过内贝尔河,过河的英军第一线为步兵,第二线为骑兵。尽管塔拉尔德按照计划趁着英军刚刚渡河时的混乱命令法国骑兵半渡而击,但进攻被普鲁士博特马尔将军率领的骑兵击退。当全部的部队过河后,马尔博罗向布伦海姆和卢廷根之间的空地上的法国部队发起进攻,这里是塔拉尔德和马尔森率领的两支军队的结合点,也是法军的薄弱之处。戏剧性的是,马尔森的部队竟然撇下塔拉尔德,向奥贝格劳撤退,这使得塔拉德的部队孤立无援。面对马尔博罗军队的进攻,塔拉尔德的部队溃不成军,纷纷向多瑙河方向撤退,不少士兵在渡过多瑙河时掉入水中被淹死,塔拉尔德也因为受伤被俘。马尔森和巴伐利亚选帝侯目睹了塔拉德军队的崩溃后,在奥贝格劳和卢廷根放火,并向西北方向急速撤退,法巴联军随即全线溃败。这场战争盟军阵亡约四千人,负伤约八千人,法巴联军阵亡、淹死六千人,七千人负伤,近一万四千人成为俘虏。


马尔博罗公爵率领军队发动总攻


塔拉尔德被迫率领军队投降


点评

布伦海姆的战败使得在西班牙王室继承人战争之初占据主动的法军攻势被遏制,战争陷入持久战。同时巴伐利亚等法国的盟友又相继投靠大联盟,法军几近孤军作战。加之法国内部政局不稳,胡格诺派教徒起义不断。连续的战争使得国库枯竭,导致法国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对英国而言,自从阿金库尔战役以后是他们在国外所赢得的第二次最伟大胜利。它击破了法国陆军的常胜威名。英国正式被列入一流大国,从之前重海轻陆的海上国家,升级为陆海军双料的军事强权。


法国的失败可以归纳为几个原因:在战略上,法国就未能干扰、牵制住英国人对哈布斯堡的支援,导致敌人力量不断增强。在战术上,法国人进军迟缓,后勤保障不足,未能抢占战场主动权,同时法巴联军未能做到有效的统一指挥,并且指挥官未能对英军提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面对敌人的进攻准备不足,指挥迟滞,最终导致失败。反观盟军,军队行动迅速,后勤准备充足,指挥协调一致,进攻顽强,全局下来除了在布伦海姆冒险进攻外,鲜有失误之处。


恩格斯曾评论说:这次会战从战术观点来看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极其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战术同现代战术之间的巨大差别。同一种情况,即两翼前有两个居民点,这在今天会被认为是防御阵地的最有利的条件之一,而对于十八世纪的军队却成了失败的原因。在当时,步兵完全不适于进行具有明显的非正规性质的散兵战,而在今天,散兵战却能使精锐部队防守的砖石房屋居民点成为几乎不可攻克的。从装备上,首先是燧发枪开始普遍在军队中配备,火力要比过去提升一个档次;其次是军用刺刀的发明使得火枪兵拥有近战能力(第一个推广刺刀的人正是法国的沃邦元帅),过去的长矛兵则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使得同样人数的步兵方阵比过去拥有更多更强的火力输出;第三是投弹兵(投掷类似手榴弹的东西)的发明,使得步兵突破敌军阵地的能力大为加强。也就是说当防守手段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攻的手段与威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过去500人也许能依托地形与阵地阻挡2000人的进攻,现在却至少要1000人以上才能挡下。

 

使用燧发枪的英国龙虾兵


参考文献

温斯顿·丘吉尔 著,薛力敏、林林 译,《英语国家史略》

Falkner: Blenheim 1704

Holmes: Marlborough: England's Fragile Genius

西洋世界军事史(卷二)》约翰.富勒,钮先钟译.

《Osprey Campaign Blenheim1704》John Tincey.

《The French Wars1667-1714》John A Lynn.


日不落帝国的先声:布伦海姆战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