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刻意练习:从入门到精通(学习笔记)

2021-10-31 20:32 作者:王小c的c  | 我要投稿

刻意练习



埃里克森

  • 为什么:最有效的练习方式。一项技能从入门到精通,从新手到大师都离不开刻意练习

    • 正确的心态:高手是训练出来的。比如莫扎特一样的绝对音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再比如; 普通人俯卧撑只能做十几个,但训练后可以做几万个。

    • 无效的练习:并不是只要练习时间够了能力慢慢就提升了,如果无效的训练,训练一万个小时也不行,就像即使一生中走够一万个小时路,也不能成为竞走运动员。

    • 有效的练习:有效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是一种不断改进的做法,即积小胜为大胜,要点是即使反馈和跳出舒适区。

  • 是什么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练习的一种,并且重点要训练我们的元认知。

    • 元认知(心理表征):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深度的认知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别。比如,对于下象棋而言,新手看到的是每个棋子,大师看到的却是棋局走势与可能的策略;弹吉他的人,新手看不同谱子都是不同的和弦,高手看到的不同谱子都是同样的和弦走向,不同和弦走向都遵循着同样的和弦功能。

    • 有目的的练习:每次练琴都要制定一个目标,比如在适当的速度下,连续三次不犯错误,只要达到目标,就不断反思改进,并且自己的错误要能及时反馈出来,而且当已经能轻松完成目标后,就要追求下一阶段的目标了,不要是自己待在舒适区里。

  • 怎么做

    • v1 最优方案:训练的领域要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训练方法;有一个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导师。

    • v2 没有老师:首先明确目标,然后研究这个领域最优秀的高手和书籍,和改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获取高质量的反馈,并且研究以上优秀人物案例的成功原因;最后不断投入时间精力去练习。

    • v3 没有时间:边干边学策略,在工作和实践的期间,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

    • v4 新生领域:回归本质,让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及时的、高质量的反馈来提升效能。

  • 资料:《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成甲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拆解-合并-系统

  1. 拆解: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 比如,在像技能类训练当中,武术这样的划小圈的内容可能是蹲马步、打直拳等,羽毛球可能是握拍,挥拍,步伐,弹吉他的画小圈是爬格子等。我们需要反思动作细微的差别,理解这些基本动作的应用并做到熟练。

    • 而在认知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划小圈的内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2. 合并: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 比如,游泳这件事情,刚开始练习漂浮、呼吸、打水等等,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基本的技能,组合起来就成了在水中穿行的新技能——游泳。而一旦学会游泳,就能和其他技能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这样更大的能力。

    • 学习认知也一样。比如对最基本的营销概念、市场概念理解透彻后,就能够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的认识,形成市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3. 系统:最终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刻意练习的技巧: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大量地持续练习临界知识;以慢为快

  • 抓住本质: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训练具体技术的同时,要刻意去思考如何提高认知,尽可能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而具体的技术表象则由这些元认知推导出来

    • 为什么:练习要看破本质,不然每次练习都是孤立的,没有支撑的框架,如一推散沙,而掌握了实质,自己都能出题目。

    • 怎么做: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思维圈)—— 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比如相关临界知识)—— 决定采取的行动

    • 例子:百度搜一下“如何提升代码质量”。你会发现有很多类似“25种代码坏味道案例总结”、“「最佳代码」的十九条小技巧”等,然后一招一招的去学,但这都不是本质。应该要学习别的高手对这个问题的“心理表征”是什么。比如《程序员修炼之道》作者就写到优秀设计的精髓就是“更容易变更”,按照这个认识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自己也能推导出“提升代码质量的20种方法”。

  • 大量地持续练习临界知识: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知识;我们是没有精力对所有知识进行大量练习的,其中最值得大量练习的是临界知识,同理的,越底层的知识越值得大量练习。

    • 临界知识:给我们的行为带来关键影响的知识称临界知识,往往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比如一些底层思维,方法论,底层学科比如数学,临界知识决定了上限,并且使我们长期受益,所长林超的跨学科工具箱讲的都是这类临界知识。(类似元认知)

  • 以慢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同样,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把最基本的环节打通之后,再有新知识就能在这个基础上生长——只要把新知识中的阻塞打通,就能够和原来的知识融会贯通。

  • 实际生活中应用场景很少怎么办? 逐步联系到临界知识,外部资源入手。

    • 即使不能直接应用,可以先找到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在联系到临界知识

    • 生活中能看到的案例少,阅读大量书籍也可积累不同场景的机会,进行训练

    •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有一些资源就很适合联系临界知识,比如《精英日课》

  • 资料:《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所长林超

    • 如何学会一门技能?通过刻意练习。学习一个新的技能的本质,就是不断重复激活让相关的神经元链接到一起。

    • 怎么做:重复训练 + 针对性训练

      • 练习:要重复训练,只有重复次数够多了,链接才能被牢牢建立起来

      • 刻意:刻意: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全面,并且针对弱项,更基础和底层的更需要训练

      • 慢速:以慢为快,只有放慢速度,才能够实现过脑子。

    • 为什么:重复联系是因为不断激活神经元,形成链路;慢速才可以调用更多脑区,并且促进新的髓鞘质形成,提高思维效率。

    • 实例,【富兰克林】训练法:每一页从左到右是周一到周日,而从上到下,是想到要掌握每一种能力的首字母,然后每天自省,把发现有过失的地方标注一个小黑点,并且每周只关注其中一项能力,比如一周下来,早起这一栏打满了黑点,就表明这周的练习很失败,下周还得继续练习早起,反之则进行下一项能力训练,如此重复,不断迭代。

      • 横轴代表不断重复;纵轴代表刻意选择

    思维有了模型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1. 建立目标 :目标必须 具体、明确、清晰,并且要尽可能的细化,即要把训练的内容拆分成很多的小块

      • 也是为了及时反馈,便于看到实质性的进步,并且随时获得成就感,保持联系的动机

    2. 好的导师:导师能不断提供及时反馈,以及领域的元认知

      • 想要最好、最快的进步,找到相关行业的牛逼人物,让他做你的导师。为什么那些世界冠军、围棋高手还需要教练?

    3. 建立模型:即找到心理表征,利用第一性原理,构建领域的思维模型

      • 最关键的一环,其实就是套路,比如围棋高手的打谱,查理芒格的的多元思维模型,MBA的案例教学,它使我们既能看见一片森林,又能看见一颗具体的树

    4. 刻意练习:分解练习的内容,专注和投入,及时反馈,反思改正

      • 适度的压力感,才会成长,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收到及时反馈,才能不断进步,小步快跑。有了反馈才会清晰的知道自己的位置以便更好的去了解它、改进它、实现它。

    5. 足够的时间:必须足够的时间才能形成长期记忆,形成心理表征。

    6. 保持动机:方法有细化练习,从最简单的开始,把进步数据化,外界的鼓励,成功的案例等

      • 从简单的开始:比如背单词,前期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每天背5个就够了,这就是*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力量。(最小良性循环原理)

      • 成功的案例:所以练习的时候尽量约一波人,或者找到那些成功的例子,比如减肥时,看看周围哪些男神女神成功了。

    7. 突破舒适区:舒适圈原理,用压力和专注克服舒适区

      • 比如我们常说老司机,开了几十年的车为什么还是成不了赛车手呢?因为只是前两年在飞速进步,之后技术就已经达到自动化了,一旦思维达到自动化人就再也难以进步了。医生如此,老师如此,职员如此,任何领域亦如此。

    8. 知错就改:也是为了突破舒适圈,可以找一个严师监督,或把事情严重化

    • 资料:思维有了模型 https://mp.weixin.qq.com/s/WJtC8kcRD9FdMdzYSyYXdQ

    总结


    刻意练习:从入门到精通(学习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