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欣阁】炼句,诗美的体现

大家都读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吧,温庭筠(yún)的这句诗,将一副商山早行的图画唯美的表现了出来,如果将这句诗写成散文会是怎么样的呢:
早上一声鸡鸣,村外的小店旁一轮冷月依旧挂在天际,这时天气还早,但板桥霜花已经有了早行人的足迹。
是不是还是没有那十个字来的简洁,来的美?
这就是炼句的第一个技巧:省略成分。
在你的诗句中没必要主谓宾定状补都出现一遍,只用将要点突出即可。比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只有这六个名词,没有形容词、没有定语甚至找不到明确的主语,然而一副幅唯美的商山早行图,就跃然出现在你眼前。

也许你也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都是省略了成分后,出现的简洁之美,这中间也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哦,叫列锦,就是一种全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的修辞格,具有凝练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等特点。

我们再来看一句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一句,其实它真正的语序应该是“归浣女喧竹,下渔舟动莲”,是不是这个语序没那个美呢,明明是正常语序,为什么会没有颠倒过来的语序美妙?
这就是炼句的第二个技巧:颠倒语序。
“竹喧归浣女”是先听到竹林里的喧闹才看见洗完衣服回家的姑娘,听觉先出现的,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如果是“归浣女喧竹”就是先看见归浣女,才听到竹林的喧闹,这也不符合常理,也就不美了。
“莲动下渔舟”是先看点莲花动了,才发现原来是渔船开动了的缘故。而若是“下渔舟动莲”是不是就是先看见舟船开了,把莲花摇动了呢?是不是也不那么美了呢?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不是把隐世而居的隐士的闲情逸致表现的淋漓尽致呢?
接下来是第三个技巧:意蕴丰富。
就不拿别的诗举例了,就上面那几句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短短10个字就能把商山破晓时静谧(这里的鸡鸣,和人迹反向衬托出静谧的商山)的情形展露无遗。
然而这10个字又能引发我们一连串的联想。比如从鸡声、人迹联想到商山破晓的寂静,联想到商山的和谐,更能体会到诗人的闲适和洒脱,这就是炼句的第四个技巧:引发联想。
炼句其实只用把握四个要点即可:“省略成分、颠倒语序、意蕴丰富、引发联想”。这四个要点也不一定要在一句诗中全部体现,但至少要有几点或一点,如此你便能写出一个好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