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曹不降刘,张鲁为何宁愿成为曹操的奴隶,也不愿做刘备的客人
三国张氏家族之沛国张氏
籍贯:沛国丰县
代表人物:张陵、张衡、张鲁

上期内容讲到张陵创建五斗米教,经过祖孙三代的发展,张鲁借助刘焉进军汉中,并尝试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本期内容我们讲张鲁在汉中的统治,及张鲁的最后归宿。
汉中是汉高祖刘邦当年咸鱼翻身之地,对于汉室和信奉谶纬学说的张鲁来说,都是一个具有吉祥之兆的沃土。汉中地处秦岭、巴山等山地环绕,形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盆地,易守难攻。这个地理优势为张鲁提供了屏障,使他能够在乱世中延续三十年之久,尽管他的兵力并不如张角那样庞大。

张鲁在汉中完全推翻了汉朝的官僚体系,采取了一种以五斗米道中的神职人员来兼任政府各级管理者的方式。在这个体系中,初入五斗米道的信徒被称为“鬼卒”,学道进入一定阶段后,可以晋升为“祭酒”,成为管理阶层的一员,负责统领一些部众。而级别最高的则被称为“治头大祭酒”,拥有最多的部众。张鲁自称为“师君”,担任领导地位。

政教合一的汉中百姓摒弃了儒家的纲常与法家的刑名,而是将老庄哲学应用到政治中。在这个战火纷飞、饥荒肆虐的乱世中,他们居然选择了清静无为、小国寡民的生活方式。
当时曹操控制下的朝廷无力征讨张鲁,反而授予他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的职位,认可了他对汉中地区的统治。在关中韩遂、马超之乱后,大量关中难民从子午谷南下投奔汉中,同时马超、庞德、程银、侯选、刘雄鸣等关西将帅也纷纷带领余部投奔张鲁,使得张鲁的势力大增。甚至有人一度有意尊张鲁为汉宁王。谋士阎圃认为尊张鲁为汉宁王是取祸之道,并进行了一番苦劝,最终让张鲁放弃了这个念头。

这些情况表明,张鲁在当时的乱世中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并得到了一些关中难民和关西将帅的支持。曹操授予他官职和认可他的统治,可能是出于一种权宜之计,因为朝廷无力征讨张鲁,而且他的势力日益壮大。这也反映了当时乱世中各方势力的复杂和变化。
汉中的张鲁与辽东的公孙家族有所不同。汉中地处中原通向巴蜀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曹操平定了关中和陇西之后,他希望进一步兼并巴蜀,而张鲁成为了必须清除的障碍。

在建安二十年,曹操率领十万大军进军阳平关,张鲁自知不敌,本欲归降。然而,他的弟弟张卫坚持要与曹操作战,最终导致了大败,并丢失了阳平关。这次战败对于张鲁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挫折,失去了重要的防线和地盘。曹操进一步巩固了对巴蜀地区的控制,使得张鲁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张鲁在阎圃的建议下,南下入巴中山,并依附了板楯蛮渠帅杜濩和朴胡。在撤离汉中之前,张鲁并未焚毁宝货仓库,而是封存起来,这一举动让曹操对他充满敬意。曹操在进入南郑城后停止追击,并派人招抚张鲁。同时,刘备也派人招降张鲁,但由于刘备曾协助刘璋抗击张鲁,张鲁对刘备非常不屑,最终选择出降曹操。

这次的选择对于张鲁来说可能是出于对曹操实力的认可,以及对刘备的不满和不信任。他认为宁愿成为曹操的奴隶,也不愿成为刘备的客人。曹操对张鲁及其部众非常厚待,拜张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并赐予万户食邑。同时,曹操还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为列侯。曹操还主动与张鲁家族联姻,让他的儿子曹宇娶了张鲁的女儿。在张鲁去世后,他的儿子张富继承了爵位,并担任丞相掾给事、黄门侍郎,历任汉中太守,并被封为昌亭侯。另一个儿子张盛则放弃了魏国给予他的勋爵和官位,带着印绶和佩剑四处游历。张盛回到龙虎山后创建了坛宇,并招收徒弟,传教五斗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五斗米道在南方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到了东晋时期,五斗米道在江南地区非常盛行,甚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也成为了五斗米道的狂热信徒。而孙恩家族作为五斗米道的信徒,继张角之后再次利用宗教信仰掀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大起义。当然,这些是后来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