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暴雨后怎可坚持在洪水中“吃席”? 你对此有什么想说?

2023-07-21 23:26 作者:泉水叮咚2021  | 我要投稿



近日,一条“暴雨后宾客坐洪水中吃席”的视频走红网络。据媒体报道,事发河南新乡农村。暴雨后当地积水近30厘米,但因“白事不能换地方办”的习俗,宾客们只能在积水中“吃席”。


“水中吃席”的安全隐患是显而易见的。洪水中往往带有众多杂物、垃圾,水体已严重污染。无论是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或不慎被水中杂物划伤,都容易造成皮肤、消化道乃至血液疾病。此外,暴雨后因涉积水而触电的悲剧亦屡见不鲜,更何况将近半个身子置身滚滚洪流之中。


按照科学防灾避险原则,一旦强降雨导致积涝、洪水出现,人们应该向地势较高处撤离,尽量避免涉水。事实上,洪水没过脚踝就已属于“极危险状态”!即便不考虑触电风险,人也可能滑倒,或被急流、暗流等冲跑,严重时可造成人员伤亡。坚持“水中吃席”看似给足了主人家“面子”,然而,一旦出现最令人担心的后果,从“吃席”变为“被吃席”,岂不悲哉?


过去,我们也曾看到这样的例子。2017年,四川某地,暴雨过后,山洪风险已然显现。然而,在村干部组织转移后,却有人以“按照当地习俗,当天不宜搬家”为由,偷偷溜回住所。幸好村干部在灾害来临前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再次将其劝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传统地方习俗影响深远,其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同时,它也为我们在农村,特别是针对农村老年人群体普及科学防灾避险知识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一些地方的确有红白两事不宜中断并易地的习俗。但凡事都有轻重缓急。防灾避险事关人的生命,理应“无条件”压倒一些风俗与习惯。


首先,面对自然灾害,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换种形式寄托情感并不是“离经叛道”,更重要的是,一切行为的前提,都是要做好自身防护,并维护他人生命安全。


其次,安全工作要不留死角。对于类似“水中吃席”的行为,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应该坚决、果断制止,不能因为对方是“红白二事”就“不敢冲撞”,畏首畏尾,对安全隐患抱有侥幸心理。


最后,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仍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北方已进入主汛期,南方则进入台风活跃期,洪水、积涝等是城乡都需要面临的“大考”。“移风易俗”不是一日之功,但要让更多人愿意听并听得懂防灾减灾知识,需要科普工作者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渠道。


只有打好这套防灾避险“组合拳”,才能有效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科学素养,让“习俗”不再站在“科学避险”的对立面。



近日,一段“暴雨后宾客坐洪水中吃席”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在这段视频中,一些宾客在大雨后仍然坐在洪水中享用美食,场面让人感到不安和疑惑。对此,媒体发表评论指出,防灾避险是事关人的生命安全,理应优先考虑,无条件地压倒一些风俗与习惯。



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水常常带来巨大的危险和灾害,对人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防灾避险的重要性,而不应被一些风俗与习惯所牵制。在面对灾害的时候,人们应该保持冷静,迅速采取避险措施,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这包括避免在洪水中停留或进行任何危险行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在灾害发生时,公众应该听从相关部门的预警和指示,避免前往危险地带,及时撤离危险区域,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工作,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确保公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和帮助。



然而,有时一些人可能会因为习惯或其他原因而忽视防灾避险的重要性,甚至冒着危险进行不安全行为。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和不负责任的,不仅会危及自身的安全,还可能给他人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防灾避险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紧急应对能力。


总的来说,防灾避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一个社会的责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该以人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理应“无条件”压倒一切风俗与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共同应对灾害,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增强防灾意识,共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增强防灾意识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共同的使命。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天气预警和气象信息,及时了解灾害风险,做好相应的准备。在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我们应该避免前往危险地带,确保自身的安全。如果已经身处灾害区域,我们应该冷静应对,迅速采取避险措施,寻求救援和帮助。


其次,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防灾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在灾害发生时,要及时组织救援力量,确 http://cn.wlchinahf.com/mobile/news/ 保公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同时,加强灾后重建和防灾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媒体和社会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媒体应该及时报道灾害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措施。社会组织可以组织防灾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最后,每个人都 http://b2b.shop.wlchinajn.com/mobile/news/ 应该以责任心和公民意识行动起来。我们可以参与社区防灾志愿服务,为灾害受灾者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关心弱势群体,确保他们的安全和福祉。



在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增强防灾意识,共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减少损失,保护自己和他人,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让我们众志成城,共同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转载于:http://www.wlchinahn.com/news/hangyezixun/202307/33519.html

http://www.wyjyhs.com/news/show/110240/

http://cn.wlchinahc.com/mobile/news/wfmy78426.html

http://56news.ffsy56.com/news/sitemaps.php

http://news.wlchinahnzz.com/x1775658.html

http://m.wyjyhs.com/news/show/110240/

http://56news.ffsy56.com/news/wl98800.html

http://cn.wlchinahf.com/news/sitemaps.php

http://cn.wlchinahc.com/news/wfmy78426.html

http://4g.wlchinahnzz.com/21-0-1775658-1.html

http://b2b.shop.wlchinajn.com/spread/

http://cn.wlchinahf.com/mobile/news/sf835616.html

http://cn.tianlu58.com/news/sitemaps.php

http://cn.tianlu58.com/news/wfmy113608.html

http://quote.tianlu58.com/x878115.html

http://b2b.shop.wlchinajn.com/mobile/news/slh1499243.html

http://hot1.ffsy56.com/sitemaps.php

http://56news.ffsy56.com/mobile/news/wl98800.html

http://cn.wlchinahf.com/news/sf835616.html

http://www.wyjyhs.com/spread/

http://hot1.ffsy56.com/newsdetail1760455.html

http://cn.tianlu58.com/mobile/news/wfmy113608.html

http://cn.wlchinahc.com/news/sitemaps.php

http://b2b.shop.wlchinajn.com/news/slh1499243.html

http://8g.ffsy56.com/21-0-1760455-1.html


暴雨后怎可坚持在洪水中“吃席”? 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