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财报

英伟达股价暴涨,直接原因其实就是英伟达财报超出预期。
但这个超预期不单单是指财报数据上的超预期,而是透过英伟达的财报,市场发现大家远远低估了大模型和AI时代增长速度。
比如,一季度英伟达实现营收71.9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13%,但远高于市场预期的65.2亿美元。而这个增长的来源,在于云计算平台和大型科技公司对GPU芯片的需求,其中数据中心业务实现创纪录的42.8亿美元营收。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伟达预计Q2营收还将同比增长近33%至110亿美元左右,较市场预期高出53.2%。如果实现,这也将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高的季度营收。
在这之前,大家对于大模型和AI可能带来的红利虽然已有预判,但一直没有直观的数据佐证,而英伟达这次“超预期”的财报算是将它彻底做实了。
众所周知,算力是AI时代的基础。
可以说,几乎所有想要在AI大模型时代一展身手,有所作为的企业,目前都绕不开的英伟达的GPU,包括OpenAI、微软、Google、亚马逊等等。一个直观的例子是,马斯克为了和OpenAI对垒,成立X.AI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大量采购英伟达的GPU。
在国内,百度、阿里、商汤、讯飞....所有和AI有关的公司,也都是英伟达的直接客户。有相关公司的高管私下开玩笑表示,现在出去人家都不问你有多少人,有多少钱,现在都问你有多少卡,没有几百上千张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AI的。
目前为止,英伟达A100和H100仍然是唯一能在云端实际执行高效率计算的芯片。当然,受限于一些原因,国内无法采购A100和H100,英伟达也专门推出了能够在国内售卖的A800和H800,从年初开始,各大AI相关公司都在大力囤货。
关于这个趋势,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上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计算机行业正在同时发生两项转变,加速计算与生成式AI。随着各家公司竞相将生成式AI,全球那些万亿美元规模的已安装数据中心基建,将从通用计算过渡到加速计算。
在国内,AI芯片也是上一轮半导体热潮中最重要芯片类型,寒武纪、百度昆仑芯、壁仞、燧原科技、墨芯智能等等。
不可否认,国产芯片在先进制程上与国外还有相当差距,这是长期积累的下来的结果。所以国内现在的发展趋势是,通过Chiplet和2.5D/3D堆叠先进封装、存算一体、ReRAM材料/工艺和AI应用潜力、软硬协同等方式弯道超车。比如墨芯智能的软硬协同的稀疏计算技术在ResNet50模型上蝉联冠军。
某种程度上,中国AI芯片在性能上已经十分接近英伟达了。但对于产业应用来说,光在性能上接近还远远不够。中国芯片公司在基础设施,开发工具、服务体系上还不够完善。
这就相比两个Windows系统A和B,性能一模一样,但系统A只有系统,系统B却拥有PS、PR、AR、Word等众多软件。现在要让一个设计公司选择用系统A,还是系统B,明眼人都会选择系统B。
作为对比,英伟达有一整套芯片开发工具,如CUDA、cuDNN、TensorRT、Nsight、CUDA Toolkit等等。
这些工具也不仅仅是开发出来那么简单,还需要让行业里的工程师都用起来,这也是需要长期生态建设、市场培养的。
所以,芯片的战争远不止是尖端技术的竞争,而是一个行业的生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