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湣王治国为何终令自己窒息【超级间谍04】

公元前333年,燕国使臣来到临淄,面见齐宣王。就在这一年,齐国非常不厚道地趁着燕易王刚刚登基、朝政不稳时偷袭并占领了燕国10座城池。使者此番前来,是想劝说齐宣王把占领的城池再还回来。

不想付出代价就要回被抢走的10座城池,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容易事。可在战国时代,也并不是不可能。比如此时的燕国,就掌握了一个任何国君都得掂量一下的技能卡:“你不答应我的条件,那我就提秦国了啊!”
燕易王正好是秦惠文王的女婿,摇亲家人肯定呼之即来。秦惠文王可不太好惹,招他讨厌的人都会像商鞅一样下场悲惨,但变法后整个秦国都变成了国君一统天下的机器,这才是各国君主都害怕的。
此时的齐国国力可与秦国较量,可齐宣王更清楚的是两国虽然位置上一东一西,但时势已经无限拉近了两国的距离——在不远的未来,秦齐必有一战。思量再三,齐宣王还是怂了,决定将城池还给燕国。可让齐国万万没想到燕国接下来的操作,让齐宣王觉得自己就像个傻子一样。
不久,燕王哙继位后,与自己的臣子苏代有一小段令人窒息的对话:
燕王哙问:“齐宣王这人怎么样?有能力称霸吗?”
苏代陪伴燕王哙的儿子去齐国作人质,此时刚回来述职,听闻此言,他答道:
“齐王不可能称霸,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臣下。”

也许是燕王哙对圣明君主有什么误解,但苏代的话他显然听进去了,因为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决定:“我要把王位禅让给丞相子之,解雇所有大臣,让新君重组朝纲。”
天下震惊。齐宣王眼睛都亮了。
且不说燕王哙禅让这事在战国发生是多么地另类,但燕王哙肯定是没想到这个决定对齐国来说,那就是纵马千里,无人可挡啊。此时齐国与赵、魏两国已约好共同出兵救助被秦国攻打的韩国,一听燕国决定倒退回尧舜禹时代的事,齐宣王立马命令奔韩国的军队掉头直奔燕国而来。
齐国兵马只用了一个月就杀到了燕国都城蓟城,此时那位子之兄弟刚在内斗中击败燕王哙的正经儿子,准备试试王位是否舒服,然后,就被齐军抓住送回临淄剁成了肉酱,燕王哙也在惊恐中自缢身亡了。
燕国即将亡国,引起了一个人的高度警觉,他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如果齐国得逞,那么下一个目标一定就是赵国。赵武灵王立刻下达了两条命令:先去被秦国攻打的韩国,把燕国的公子职接回国继位,另外跟楚国、魏国结盟,反过来攻打齐国!而帮助赵武灵王谋划此事的名将,叫乐毅。

就这样,齐宣王一时的机灵换来了燕国人不满、各国联合攻打的结果。齐军最终只得灰溜溜地撤出了燕国的土地,公子职继位,是为燕昭王。从此燕国与齐国算是结下了梁子,成为了世仇。燕赵结盟后,齐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况:所有周边国家背后都有盟友或大哥,自己对外扩张的话真是谁都不敢惹,可这并不代表没人想打齐国。
公元前311年继位后,燕昭王在和赵国结盟后国家有了安定的发展空间,他决心高搭“黄金台”招揽人才,只为强国。燕昭王的诚意感动了天下人,无数当世高人慕名前来,例如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其中对燕国来说最宝贵的人才,就是投奔而来的乐毅。由于赵武灵王在内乱中被活活饿死,乐毅失去了支持他的国君,便跑到了魏国。在替魏国出使燕国是,被燕昭王挽留,成为了燕国重臣。乐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顺应民意君威,向齐国报仇。
作为让大诗人李白点赞的君主,燕昭王毫无疑问是想做一番大事业的。虽然聚拢人才之后国家发展稳中有升,可在当时的大乱局中燕国还是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因此燕昭王深知,若要报燕国之仇,不能只依靠军事,是时候给齐国埋一颗雷了。这颗雷,叫做苏秦。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战国时代先后出现了两位苏秦,他们同名但工作性质不同。年代较早的苏秦合纵各国攻秦,年代稍晚的那位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间谍,他就是燕昭王谋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故事也是以他为主,不探讨是否真有两个苏秦的问题。
燕昭王与苏秦友谊是非常深厚的,当年还是公子职的时候,两人在韩国相识,视为知己。后来公子职成为了国君,苏秦却在各国间流浪,打打零工,无人赏识。可怜的身世与残酷的现实锻炼了苏秦的能力,让他后来能够游说君王,成为有名气的纵横家。这些听起来虽然都很棒,但是苏秦还是缺少很重要的一样东西:信任他的国君。
这事说起来也不怪苏秦没能耐,实在是时也命也。他几乎走遍强国,但处处碰壁:周王室已经太过弱小,在脑海中根本不敢想象苏秦口中那宏大蓝图;秦惠文王刚杀了商鞅,个人对嘴巴利索的说客心中厌烦;韩、魏两国被打残,脑子里想的都是到底该投降谁比较好;齐国有稷下学宫,说客实在多到齐宣王都接见不过来;楚国正是楚怀王的年代,这位大哥经常做出把自己和国家卖了的愚蠢决定;赵国的赵武灵王已经把自己变成太上皇,殊不知朝廷内正阴云密布……就连小小宋国的宋康公,都忙着展现商朝君主遗风,正忙着酒池肉林、亵渎神灵、拆毁宗庙呢,一边拆家一边提醒着豪强们:“快来打我吧!”

唯一以礼相待还重用苏秦的,就是他曾经的好兄弟,今日的燕昭王。为报效圣明君主的信任,苏秦毅然接下了燕昭王名下最难以完成,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成为一名间谍,埋伏到齐国去。深夜燕国宫中,两人谋划出整体方案,时机一到,给予齐国最意外的死亡之击。

苏秦前往齐国,很快就得到齐宣王的赏识。作为一名纵横家,外交工作自然是他最为擅长的。这时正是齐国勤勤恳恳搞外交联合各国攻秦的关键阶段,苏秦便借此东风成功地在齐国决策层站住了脚。公元前301年,合纵攻秦的领袖齐宣王在垂沙之战大破秦军后不久去世,接手齐国的是他的儿子田地,是为齐湣王。
虽然刚刚上台,齐湣王立刻接手的就是一个接近通关的地狱副本:合纵攻秦。好在他的手下还有柱国之臣孟尝君田文,在他的领导下,公元前298年联军攻克了函谷关,咸阳呈现在了一片平原之上,这是战国时期秦国最为危急的时刻。就在这时,前线的齐军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燕国向齐国发动了偷袭。
由于齐国的领袖地位,燕昭王相信齐国应该是主力出击、后方空虚的状态,因此起兵10万进攻。从史料看,此次进攻应该属于燕昭王临时决定,苏秦此时在齐国应不知情。燕昭王严重误判了自家军队的战斗力,更误判了眼前的齐国。此时各国合力攻秦,燕国周边的国家几乎都参与了,唯有燕国作壁上观,这让孟尝君和齐湣王意识到必须得留一部分军队守家,免得后院起火,防得就是燕国。
这一战燕国不仅没有打下齐国领土,反而被齐国再次攻进了自家大门,若不是赵国加以援助,燕昭王在史册上的名声就要臭掉了。这下,燕昭王算是看清楚了形势,灭齐原来比的是个耐心,只要我好好活着,一定能等到属于我的那个机会。

另外一边,这一仗也让齐湣王彻底对燕国失去了警惕,一个连老弱病残都打不过的国家,有什么好防的?从此专心致志搞自己的攻秦事业去了。此时在临淄,苏秦收到了燕昭王的指示:可以下第二步棋了。
第一步棋,是赢得齐王信任,第二步棋开始,这场以苏秦为中心的间谍大戏开始魔幻了起来,看懂的人都说精彩。让我们看看齐湣王是如何被苏秦一步步劝谏成全天下最憋屈的君王的。
第二步棋,叫攻宋。作为中原地区地盘不大、名声极臭的著名小国,宋国一直都是齐国对外扩张最想拿下的地区,加上宋康公如此败国,苏秦劝谏齐湣王:“此时正是时候”,不用在意他国看法,先拿下再说。齐湣王显然是听进去了,合纵攻秦事宜稍缓,他立刻命令齐军向宋进攻。令人意外的是,这番攻击打了个寂寞,也许是常年征战影响了军队士气,总之除了攻下几个小城外毫无收获,只收获了周边诸多也想要拿下宋国的列强的集体谴责。
齐湣王正在郁闷之时,公元前294年一把剑横在了齐湣王的脖子上。孟尝君的支持者田甲不知何故发起了叛乱,打进了宫中,劫持了齐湣王。虽然当时孟尝君势力过大确实让齐湣王非常不爽,但叛乱的仅仅是他的部将不是他本人还是让人十分困惑。大胆推测这事跟苏秦的挑拨是可能有关系的,因为唯结果论地看,从此齐国势力最强的孟尝君先下野后外逃,而齐湣王由于脖子上曾横了一把剑也对孟尝君一派再无信任,整体看齐国的实力已大为削减。
稍微缓过神来,齐湣王又想起了打宋国的事,这次吸取上次教训,他打算拉上赵国一起来,事后将宋国的蒙邑送给赵国亲齐派首领李兑作封邑。齐赵的联合意味着燕国周边将全是敌人,燕昭王下令必须阻止此事,任务又交到了苏秦手中。在苏秦的极力劝说下,齐湣王生生将打到对方家门口的部队撤了回来。随后,那个时代专坑君主的专业户就来找事了。

秦昭襄王,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铁骑的帮助下,他达成了骗囚楚怀王的神迹。这次,他听说天下三强中的齐国和赵国要联合,于是派了使臣来和齐湣王商量一个重要的事:“咱兄弟二人天下最强,我们联手称帝吧!”
对于这种制霸天下的虚事儿,齐湣王非常感兴趣,但苏秦看的更远,觉得称帝这事并不是好事,想当初那位拆国的宋康公就是战国时期第一个称帝的人,你看最后那人厌狗嫌的样子,今天虽然有个国家和我们相约称帝,丢人也不丢齐国一个人的脸,可在头衔上高其他国家一头真的好吗?而且……
秦国,真的可以信吗……?
对于燕国而言,齐湣王称帝绝对会是个好事,枪打出头鸟,齐国倒霉燕国得利;齐湣王自己也觉得是个好事,虽然之前魏国搞称帝流程,由于没有掂量清自己分量被诸国打了个七荤八素最后不了了之,但有秦国陪我就算打也不能打我一个嘛。在苏秦从旁助攻下,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和齐湣王约定共同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齐秦也联合了起来。

等齐秦真联合起来了,三个国家还是不免高度紧张了:首先紧张的是燕国,跟自己关系最好的与关系最差的真的联合了起来,东西夹攻我那可怎么办?其次紧张的是赵国,天下三强中位置上字面上左右我的两强联合起来,这俩东西夹攻我那可怎么办?最后紧张的是齐湣王本王,他紧张的是为了彰显自己那与称帝配得上的超强实力,去打哪个倒霉蛋儿好呢?哎呀真是不好选。
另一边燕昭王跟苏秦的通信越来越频繁,在交流中,苏秦主要表达了三个意思:第一,别看我给齐湣王老出主意,但请王放心,我是绝对忠诚于燕国的;第二,齐秦联合的事别放在心上,齐湣王就是个傻帽,齐国一定会毁在他手上,一切都尽在我掌握;第三,攻打齐国的事可以做准备了,但是不要在朝堂上讨论,更不要透出一点关于这事儿的风声。
非常讽刺的是,虽然秦齐相约称帝了,可齐湣王依旧是还没结束的五国攻秦联军的总司令。联军行进的速度,堪比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步不前。论原因很简单:他们都在成皋休整,准备掉头去打宋国——那是最好吃、最容易到手的肥肉。

可怜商王后裔建立的国家,如今快要做成一碗打卤面了。这时宋康公已经自称王了,在继续祸患国家的同时,宋康王开始祸患自己家了,他刚刚把跟自己三观不合的太子轰出国,这不仁不义、孔子看了都要骂人的行为立刻引来了数十万双饥渴的眼睛。
另一边,燕昭王的保密工作出现了一丝空隙,齐湣王听到了燕国打算联合赵国、魏国攻打自己后方的风声,心里不由得一紧,立马召集孟尝君和苏秦前来商议。两位“忠臣”建议齐王:“攻秦的事肯定是不能干了,建议大王去找好兄弟秦国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阴一下赵国和魏国,让他们死了这条心。”
齐湣王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秦国此时已经反击到魏国境内了,于是两个好“兄弟”一合计,觉得赵国此时强大,阴了他也会反击,倒不如把倒霉魏国的安邑直接逼着他献给秦国,换来秦国支持齐国独吞宋国。齐湣王拍手叫好,这等于啥都没付出白白收获一块儿大宋国,太划算了!
实际上齐湣王不知道的是,他们潜规则了魏国、准备攻宋这件事对秦国才是真的有利:一是秦国避免了被五国联军攻打,还白得了魏国重镇;二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天下三强里没结盟的那个大赵国,也失去了攻打秦国的理由,鉴于他们与燕国的传统友谊,赵国只能把齐国作为自己下一步扩张的死对头了。现在燕昭王磨刀霍霍向齐国,赵国也调转了枪口向山东,加上莫名其妙被潜规则的魏国,在齐湣王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怒发冲冠,准备杀过来了。在苏秦的游说下,这三个国家已经暗中组成了攻齐联盟。

苏秦告诉赵国与魏国:“你们的军队可以与齐国会师,相约一起攻打宋国,然后等待时机,给齐湣王一个惊喜。”公元前286年,齐、赵、魏三国开始围攻宋国。不出意外的,宋康王的军队一触即溃,宋王本人逃到了魏国温邑被当地人抓住杀死,宋国就此告别战国舞台。
齐湣王感觉没有比这时更爽的了,他借着灭宋余威,顺便占领了魏国和躺枪的楚国不少土地,高高兴兴地回国了。就在他回国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苏秦的致命谋略真相大白了,原来最可怕的敌人一直都虎视眈眈地看着这一切。
称兄道弟的秦昭襄王一道旨意,像能贯穿天下的扩音器一般直接刺破了齐湣王的耳膜,说:“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
好么,纵横江湖这么久,原来小人竟是我自己。秦王的痛斥让齐湣王哑口无言,人家说的确实是客观事实,我们齐国和秦国就是分分合合,带着联军打秦国的确实也是我齐湣王,这种四次欺骗朋友的行为换谁都会与之断交,何况国家。但是但是但是……这不就是乱世常态吗????

齐湣王还没缓过神来,战报就传来了:燕国乐毅领衔,以及赵国、魏国军队已经打到家门口了,秦军也随后就到!好么,齐国各处都在打仗,国境线外已没有真正的朋友了。公元前284年,加上被叫上喝口汤的韩国在内,五国联军集中火力打下了重镇灵丘,齐国防线崩塌,随后赵国和秦国觉得打到这里差不多了,于是就撤兵了,乐毅率领燕国为主的军队继续进攻,一举攻克了临淄城。很快齐国所有的重要城池几乎全部失手,只剩下了即墨和莒城苦苦支撑。
国家危难,当君主的齐湣王的表现简直堪称灾难。灵丘防线被集中攻击时,部将触子决定依托济水防守,联军嘛,进攻不顺利时就自然会瓦解的,可齐湣王非要正面硬刚、主动出击,最后防线被击溃;临淄被包围时,守将达子申请让齐湣王赏赐士气低落的将士以鼓励杀敌,结果齐湣王暴跳如雷说:“凭你们这点功劳就想我赏你?我呸!”这下确实没有的赏了,临淄城破,府库里的财物全部被燕国人抢走了。
齐湣王后来逃到了卫国,坐在草席上依旧想不明白为什么灭国这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卫国君主卫怀君来见他,请齐湣王到自己的宫中居住,没想到齐湣王此时仍有“天朝上国”的傲气,对卫怀君毫无尊重,最后气得卫国上下一齐将齐湣王一行人轰了出去。
齐湣王到了鲁国城外,要求鲁国以天子礼仪招待,用餐必须是满汉全席级的,住宿得是北京饭店版的,鲁国人听完连城都没让他们进。又来到邹国,邹国正好国君去世在办丧事,齐湣王想去吊唁,但手下人说邹国人摆灵位不合齐国规矩,要求调整,气得邹国人直接踹走了他们。

如此可见,齐湣王确实如苏秦所说,是个傻帽。
就这样,苏秦以一人纵横之力,让齐国彻底湮灭,实在是奇才,几乎做到了间谍的巅峰。
乐毅伐齐过程中除了仅剩的两座城池外,作战目标中就剩下抓住齐湣王尚未完成,可惜他们没有这个机会了。从邹国逃到莒城的齐湣王没有过上几天踏实日子,就被打着救援旗号而来的楚国将军淖齿在晚宴上绑了起来,要挟了一大堆条件。这时齐湣王才想起为国之君的坚持,拒绝了淖齿提出的条件。
可怜的齐湣王被淖齿掀翻在地,亲自抽筋后将齐湣王吊在房梁上哀号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才气绝身亡。纵观整个战国历史,也没有比他死的更惨的君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