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 · 聊聊宁德公交线网的冷知识

宁德(蕉城)公交的线路目前由宁德交投集团(NCIC)旗下的宁德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运营。随着城市南北两端的不断扩张,几个月来宁德公交不仅积极攒新车,还一鼓作气“新开”了31、32、33、50、51、K60六条线路。
但是,美其名曰“新开”,真的是“新开”么?
这篇专栏就从“新开”这件事开始,聊聊宁德公交线网的一些冷知识。

1975年12月,宁德县公共交通公司挂牌成立。翌年元旦,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向宁川大地时,2辆CA10B型“解放牌”公交车上路,拉开了宁德公交的线网发展序幕。不过:
宁德公交最早开通的并不是1路,而是七都线和八都线。
实际上宁德公交最早是由经营市郊线路发展起来的。1984年,受到市内三轮摩托车的影响,公交公司甚至兼营了到福州、古田和霞浦的长途客运(当然这些现在都是闽运班车了)。

七都线和八都线,后来分别被编号为11路和12路,直到2005年随着公交站牌的陆续更新而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还是由公交公司营运,直到几年之前更换成江淮新车改喷“闽运”大字的时候。
再往后,如您所见,便是今年年初开通的32路和33路(火车站(宁德客运枢纽站)~八都终点站/七都终点站)。
现在宁德公交的很多市郊线路都是由闽运班车“转正”而来的。
除了之前提到的32路和33路,还有以下这些:
23路(公交总站~漳湾终点站)由增坂农客(公交总站~增坂)和漳湾班车(东湖市场~漳湾终点站,开通于1980年代,曾用编号13路)转正;
26路(公交鹤峰停车场~南埕盐工暴动纪念亭~漳湾终点站)由南埕农客(东湖市场~南埕盐工暴动纪念亭)转正;
27路(公交鹤峰停车场~拱屿,曾用编号26-2路)由拱屿农客(东湖市场~拱屿,南埕农客的支线)转正;
30路(公交总站~下塘码头)由下塘码头班车(东湖市场~下塘码头,原一代16路,2005年收归闽运)转正;
前几天新开的50路(公交总站~飞鸾终点站)则由飞鸾班车(人民影院~飞鸾终点站,最早可追溯自1956年国营宁德运输站开通的礁头班车,1980年代收归公交,曾用编号14路,2005年二度收归闽运)转正。

前些日子南漈路西段改成了单向通行,2路往南漈公园方向改为经过闽东西路、墩洋路至公交鹤峰停车场。
2路的西段直达南漈公园,东段经过天王路和署前路的学校和住宅区,客流一直十分稳定。不过:
最早的2路其实是现在的1路的一部分。
1992年,15辆SK6842上路,宁德市内公交路网开始形成。当时以外贸大楼(八一五路与蕉城南北路交叉口)为中心,往北辐射出一代1路(往罐头厂)和一代3路(往金涵,现在3路的前身),往南辐射出一代2路(往洋尾村(现福洋村),现在大部分被二代16路继承)。
到了2000年,一代1路与一代2路合并为二代1路——目前仍为蕉城南北路的公交骨干之一,同时新开的二代2路(南漈公园~市政府(宁德附小))才是现在2路的前身。

类似2路这种情况的,还有以下这些:
最早的6路是现在的5路(聚宝路~中国红建材市场~塔山村~公交总站),而最早的5路(后山村~兰田村,1998年开通)分别是现在的6路(火车站(宁德客运枢纽站)~后山村~公交总站)和9路(兰田终点站~金涵小区二期)的一部分。
【甚至于在2002年,一代4路(美丽都~先锋广场,现在4路的前身)与一代5路共用5路路号将近一年。】
最早的22路(火车站~汽车南站)是现在的20路(公交总站~宁德师院~滨海金泰园,前身是宁德师院通勤班车,曾用编号20-1路)的一部分。
最早的8路(贵岐~东湖市场)是现在的7路(贵岐~溪口~浿头~金涵小区二期)的一部分。此外:
宁德公交的第一条大站快线其实并不是K60路。
2015年5月1日,二代8路开通,往返于市医院的两个院区(东侨院区和蕉北老院区)。当时的新闻报道是这么介绍的:
8路公交为快捷专线,中途只停靠4个站点:上行停靠人民影院、下宅园路口、郦景阳光、东侨建行,下行停靠水岸阳光、东侨建行、郦景阳光、人民影院,全程票价2元。
但是现实是什么情况呢?市医院越来越多的科室搬到了东侨院区,8路的客流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之后几年不断增站直到现在变成站站乐——但是不能不说,二代8路的走向真的非常好。

类似地:
宁德公交的第一条环线其实并不是17路。
2009年温福铁路通车后,6路、18路和一代22路成为服务火车站的三大主力线路。当时的18路是宁德公交的第一条环线,在锦福城(八一五路与环城路交叉口)沿八一五东路→天王路→署前东路→署前西路→蕉城北路→环城路方向环行,与2路存在共线段,使得2路的客流得到有效分担,同时解决了环城路北段的有路无公交问题。无奈天王路、署前路过于狭窄(这也是制约2路载客量的一大难点),加之当时环城路仍为双向双车道,18路使用的(1路退下来的)MD6910FD2A反而加重了交通拥堵,最终18路只好拆环,成了环城路北段的双向线路。


现在的17路则是在2013年3月1日为了解决金蛇头村的有路无公交问题而开设的,一度成为宁德公交的唯一一条环线。

金蛇头村最早的公交线路——一代10路(东湖市场~金蛇头码头),是承包给私人开行的,不仅车辆老旧,乘坐体验也是奇差(21世纪初的塔山村~金蛇头村路段还是尘土飞扬的103乡道,根本不像现在这么美好)。
2010年,一代8路引入金蛇头,此后一代8路与一代7路合并(这两条线路曾经一直是分分合合的状态),3路开设支线(二代301路)对接金蛇头,奈何3路的友谊大巴开不进村中小路,于是301路撤销,5路延长至金蛇头直到2013年。
金蛇头: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就是不说。
后来17路拆了环,将环线的一小段延伸到鳌江村,形成Q字形走向,于是宁德公交又没有环线了,直到5路和6路调整为环线为止。

20路最早只到宁德师院,后来分出金泰园(20-1路)和后湾(20-2路)两条延伸支线。今年为了方便乘客识别,金泰园支线恢复20路路号不变,后湾支线改编号为19路。しかし:
现在的19路和最早开通的19路没有任何关系。
话说在二代1路曾经的终点站——硕丰蔬菜批发市场(现南阳实业集团)边上,416乡道蜿蜒而上3.5公里,有个荷叶飘香的小村庄,叫做上金贝。新世纪初期,上金贝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加之疑似建文帝墓的发现,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然而现在的上金贝,在村口外修建了大山门,游客进村都要查验证件,村里的荷花也凋落大半,往日的荣光早已不再。
一代19路,就是那时候“泡沫旅游”发展的产物。它开行于2010年,从长兴城出发,沿东湖路、八一五路、104国道至琼堂村,再转小路至上金贝。

然而它的开通是个笑话,停运也是个笑话。

闽运质询公交公司开行19路缺少营运许可证,于是19路才开一天就被停了。之后公交公司拼死拼活拿到了许可证,19路再开,但是缩线到硕丰蔬菜批发市场。
最初的三四年,在保证上金贝村村民出行的前提下,19路每年还能收获一定量的旅游客流。不过上金贝后来修建了客运站和游客服务中心,甚至有了收门票的打算,加之九都镇的洋岸坂、贵村等地也开始建设美丽乡村,上金贝方向的客流受到了致命打击。
2017年,一代19路改为预约班车,之后不知何时便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如今19路路号的重启,更是坐实了这条线路的命运。
类似地:
现在的23路和最早开通的23路没有任何关系。
一代23路源自2014年作为二代22路的辅助线路开通的22-2路大环线,与二代22路相比,往火车站方向在万达广场折向宁川路,经万安路、林聪路、南湖滨路、福宁南北路,至北岸景观路口后恢复本线。由于路由过长,22-2路随后改为双向经过塔山工业园区的一代23路,并随着二代23路的开通而撤销。


写到这里也有三千多字了。三千多字看下来,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有些蒙圈:这都是些什么神奇玩意。
可能是因为我就是宁德出身的,十几年来一直在和蕉城南北路的公交车打交道,也习惯了改来改去的各种线路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