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EP152 你为什么做不到 “知行合一” 王阳明

2022-09-18 20:52 作者:一枚闲置人类  | 我要投稿

《你为什么做不到 “知行合一” 王阳明》| UP主@Yoloidea

知:内心散发的知识本体、“良知”。

良知的定义: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种“良知”是发自内心的,是本来就存在我们体内的。之后通过学习,获取了其他的知识、懂得了的道理,那些知,是“知解”,不是良知。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的“良知”?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欲障碍,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欲障碍,琐细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人的“良知”发动时,没有私欲障碍的,所以要不断克服私欲,做到知行合一。

行:由“良知”自然发动的躬身践行。

知行本就是一体的,只是被私欲、私意隔断了。

“良知”更多表达的当下内心的感受,有点像西方的“活在当下、当下的力量”理论,就是此刻内心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掺杂着思维(王阳明指的“私意”,个人内在想法等)去判断一件事的好坏。

比如说,看到一件事做得不对,你的第一感受这件事就是不对的,本能的第一反应也是指出这件事不对。

但如果做这个错事的人是你的领导,你可能就会犹豫要不要说这件事,就是王阳明说的“私意”。如果跟着“私意”去行动,那就是违背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违背“知行合一”原则多了以后,可能就会产生焦虑、回避等等。

但人被一些观念、或者说一些道德理念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人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习好的东西,为善去恶。

这样学到最后,最后还是会做到至善无恶,也是一种“知行合一”。

因为人的潜意识本来就是追求真善美的,有种积极地建设性力量。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慢慢习得不好的动机、观念,因此更需要学习如何为善去恶,即留下好的观念、摒弃坏的思想,最终达成知行合一。

EP152 你为什么做不到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