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的未来?
23年8月1日女足世界杯小组赛,欧洲杯冠军英格兰对阵亚洲杯冠军中国,中国队1:6惨败英格兰。作为一个从19年开始关注中国女足、23年到现场观看女子超级联赛的球迷,感觉这个结果有迹可循。
和做解说的老师、管理足球俱乐部的朋友、女超联赛的现场球迷、看国外联赛的朋友都聊过未来女足发展的问题,结合自身感受总结下来以下几点。
青训和校园足球
身为05后高中生,在我的求学阶段,能踢上正经比赛的只有我高中的校队,身边爱看球的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子。踢球的没有打篮球的多,没少看学校的同学踢球但技术真心不错的屈指可数。一些学校有校内足球比赛,但只能男生上场,有足球队的学校大部分不单招收女足队。
没有比赛机会,没有专业培训,职业道路模糊,很少有同学能完全投身在足球上,这是中国足球发展一直都没能从根本解决的问题。22年男足世界杯期间有个段子说:“中国14亿人没办法出个梅西吗?中国梅西还在做数学题啊。”
这几年的足球新秀----日本队,他们有明确的足球培养计划,高中生足球联赛都有很多的观众到场,这不仅仅让日本的球迷增多,更让整个足球市场打开,更多小朋友了解足球爱上足球,为未来的足球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有明确的规划、有效的管理,球迷看到每一点的进步,未来发展一定会基本向好。反观现在中国足球的道路可以用泥泞小路来形容不过。

22年7月底北京高中生足球联赛现场
商业化发展何时才能走?
现在的女足还是要感谢举国体制,这个词是从一位兼职做足球解说的朋友那里学来的。一开始还挺不理解,没感觉女足吃什么政策红利啊。直到今年4月底真正到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从没去过这么荒凉的球场,除了场上队员和球迷朋友的心是热烈的,其他都是凄凉的。不知道你们见没见过一个大联赛的现场没地方买水只能点外卖到场馆门口;座椅上全是灰,到场第一步拿湿巾擦椅子;现场第一次来的举麦大哥念错首发队员的名字......天!我相信是因为政策才能看女超联赛,如果没政策扶持大家全回家了。
讲真这种情况有利有弊,确实短期内可以保住这个行业,也能帮助职业化发展。但是如果这个行业无法自力更生,很难把自己长期盘活,政策支持不可能是永远的,等到政策结束的那天又该如何呢?本人无比希望女足的球场可以商业化,比如收门票、卖卖水、出点能代表当地球队特色的周边.....可是现在收着很低的票价一场下来到场一千多人就很不错了(北京女足不收门票,没有官方组织安排)。看着同天“国安观众四万八,女超当天观众人数最多的一场一千四百八”,有一种女足卖票更没人看的无奈。
不是队员不努力,不是现场球迷不用心,是职业化不完善的现状,是曝光度只存在于国际大赛那几天,是国内足球大环境的倒退,更是部分人的偏见。

女足的意义
起初我是不想在这个题目下探讨这个问题,女足本身就代表着本国女性的一种进步。为什么女足永远要被批观赏性差,为什么事事要为了衬托男足,一些解说、球迷不要在女足的现场拉踩男足。女足也是有国家队的,好吗?
就像英国《卫报》对中国女足的评价:女足被视作追求国家尊严的手段,儿女足的成功被用作抨击男足的工具,而不是一项广泛参与的运动。
足球是一份热爱,没必要让男足和女足进行比较。阳光下为了心中的那份爱在绿茵场上肆意奔跑,不好吗?

世界杯后的女超
8月12日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看到很多新球迷,场馆虽然没有买水的地方,但有赞助商站台分发饮品。北京女足将于8月18日下午举行赞助签约仪式。一切看起来又有些起色。
希望这波热度可以不减反增,祝女超联赛继续顺利开展,我也将持续关注。
本文配图均为作者本人现场拍摄,禁止盗用